51猪价网

从产量第一到品质至上
——黑龙江垦区八五六农场打造“寒地水稻之都”品牌探访

发布: 2014-07-09 |  作者: 杨志华吴晓梅周玮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我们不能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要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创新理念,把八五六农场打造成‘寒地水稻之都’,让垦区水稻第一大场变成‘垦区绿色有机水稻第一大场’,实现从产量第一到品质第一的跨越。”不久前,记者在黑龙江垦区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六农场采访,一见面,金哲场长便单刀直入。几个眼花缭乱的第一,还有寒带水稻之都的构想,引领记者走进八五六农场。

  创造“垦区第一水稻大场”奇迹

  像所有垦区农场一样,八五六农场的水稻产业发展之路坎坷曲折。在建场初期,尚未有水稻种植。农场境内有大、小穆棱河和穆兴分洪道贯穿,场内地势低洼,水洼地交错分布。农场种植结构单一,长期从事旱作生产,常年受洪涝灾害威胁。而且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除翻耙作业以机械为主外,田间管理与收获均以人畜力为主。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减轻涝灾影响,在“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的激励下,农场提出“以稻治涝”的发展思路。一切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在茫茫荒原上探索前人从未有过的寒地水稻种植。由于当时受栽培方式、技术水平、品种等因素制约,水稻面积只有0.27万亩,产量仅为89公斤/亩。一直到1995年,农场水田面积只有4.8万亩,粮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农业生产徘徊不前。

  针对这种情况,1996年12月6日,农场提出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全面实施“两引两开”战略,即以引进资金、引进劳动力为着力点,以开发水田、开发荒原为突破口,全面发展水稻种植,全方位实施“以稻治涝”。

  八五六农场上下齐心,全力以赴探索新的水稻栽培方式,从旱直播、大芽水条播、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到钵育摆栽,再到钵形毯式育秧栽培技术,为水稻迅猛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97年水稻面积发展到30万亩,1998年水稻面积发展到40万亩。如今,农场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10万亩。十多年间,农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20多倍,单产由原来的89公斤/亩,增加到现在的700公斤/亩,农场一跃成为垦区水稻面积和产量第一大场和国家级“产粮大县(场)”。

  实现稻米从产量到品质的提升

  垦区第一水稻大场的光环并没有让八五六农场人停滞不前,如何从面积产量第一做到品质质量第一,他们又提出了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垦区第一绿色有机大场”的目标。

  为此,他们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一方面提出了开展科技创新转化,努力实现水稻“双增一百”目标,即:每亩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2014年,计划播种面积113.78万亩,其中水稻11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突破75万吨。另一方面,开始大规模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推广应用生物肥药,规范种子、化肥、农药等重要农用投入品进货渠道,按作物生长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使用方法与施用时期,最大限度地降低使用数量,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对农业投入品残留包装物进行统一地点、统一方式的处理,防止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推广应用土壤修复生物技术,积极开展草炭地、低洼地的土壤改良,培肥地力,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2014年,农场规划建设了100万亩国家标准化绿色食品水稻原粮生产基地、1万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1万亩以生物土壤修复为主的生物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安全性。同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合作社、种粮大户大力发展有机水稻生产,积极开展有机认证,通过高品质产品打造品牌。八五六农场人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们先后被授予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农场”,而“垦区绿色有机水稻第一大场”的眉目也依稀可见。

  打造“寒地水稻之都”品牌

  实现了稻米从产量到品质的提升,只是八五六农场人的第一步,他们在迈出第一步的同时,把目光又投向更高处——如何把水稻产业做成稻米文化,打造“寒地水稻之都”品牌?

  农场党委书记郑玉忠告诉记者,农场将稻米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提出了挖掘稻米文化在内的北大荒文化、打造“寒地水稻之都”品牌的思路。首先,他们在全场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广泛征集反映历史文化的各种文物,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实施北大荒地理标识、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申报工作,农场还在这里开辟教育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北大荒精神和农场开发建设的历史故事。

  2004年,农场在场部中心的稻香湖畔建成了稻米文化广场,在广场内矗立起“稻米就是生命”主题雕塑,以此提醒全场人民,发展水稻是农场的生命线,是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之本。2010年,农场启动稻米文化园建设,在园内建设了丰收鼎、青铜书简、浮雕组墙、展示墙等稻米文化标志性景观、设施,全面展示稻米文化。

  被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老先生与八五六农场有着不解之缘。早在建场初期,徐一戎就在这里搞过勘察。此后,徐一戎又在八五六农场建立了科研示范试验基地,农场的稻田里印着老人的脚印,一大批先进技术在八五六农场诞生。为此,在稻米文化广场上树立起“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的雕像。

  每当节庆日来临,一批批青少年、党员干部、农场职工纷纷来到稻米文化广场,来到徐一戎老人雕塑前,接受北大荒精神的洗礼和稻米文化的熏陶,回味历史,仰慕先贤,打造“寒地水稻之都”品牌的信心更足,步子更坚定。

TAG: 黑龙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