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规模猪场几种重要传染病的免疫

发布: 2014-03-01 |  作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三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以高烧、败血症、皮肤疹块等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很强,对热比较敏感。一般化学消毒药对猪丹毒杆菌均有较强的杀伤力,抗菌素中以青霉素最为敏感。
    (二)症状和流行:本病主要发生于3—12个月龄的猪。流行初期,病猪常急性死亡,皮肤发绀。亚急性的出现疹块和高烧。慢性的可表现非化浓性关节炎。其流行季节多在雨季。
    (三)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解剖变化一般可作出诊断,但细菌学检查则是诊断猪丹毒病的可靠方法。
    (四)治疗:青霉素治疗有特效,其次是土霉素和四环素,磺胺类无效。
    (五)预防:主要是自繁自养,搞好卫生消毒,加强检疫和预防接种。
    接种程序: 仔猪60日龄时接种猪丹毒弱毒苗,剂量按标签说明。成年猪春秋两季注射。

    四 仔猪付伤寒

    仔猪付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侵害2—4月龄的仔猪,6月龄以上的猪较少发病。
    (一)病原:病原可分为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当病原菌处在猪的脏器内或粪便中时,对外界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抵抗力较强,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
    (二)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以20日龄至4月龄的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断奶前后的仔猪最易发生。
    (三)症状: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在不出现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则表现下痢,皮肤发绀、结膜炎等症状。慢性型的主要病变在盲肠和大结肠上,可见肠壁淋巴结肿胀、坏死和溃疡,表面被履有灰黄色麸皮样物质,肝脏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见到针尖大或粟粒大灰白色的坏死灶,这是仔猪付伤寒的特征性病变。
    (四)诊断:在一般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即可诊断,对有些急性病例诊断有困时,可采肝、脾病料作细菌学分离鉴定。
    (五)防治措施:
    治疗:对单纯仔猪付伤寒可用抗菌素如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改善环境,减少应激。作好预防接种:
    给出生后30日龄以上的仔猪或断奶仔猪按规定剂量免疫接种仔猪付伤寒弱毒菌苗,免疫期为九个月。

    五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以排黄色稀粪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传染病。
    (一)病原:为一定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
    (二)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7日龄以上的乳猪发病较少。环境卫生不好的发病较多,即使卫生条件好的也可能发生,所以有人认为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三)症状:最急性的可于出生后10多个小时突然死亡,多在生后2—3天拉黄色稀粪,很快脱水消瘦不食,最后衰竭死亡。剖检变化:主要变化为急性卡他性胃肠炎,以十二指肠粘膜变化最为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肠内容物呈黄色稀薄水样等。
    (四)治疗:常用抗菌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但最好在用药前能作出药敏试验以选出最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五)预防:1、产房要彻底消毒。 2、母猪上产床前要洗澡刷拭。
    3、母猪产前35-40天和15—20天两次注射仔猪大肠杆菌腹泄菌苗(三价苗)。

 
TAG: 猪场 传染病 规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