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梅花鹿肠毒血症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发布: 2010-05-13 |  作者: 李桂喜 等 |   来源: 《中国兽医杂志》

上一篇 下一篇

 

1  发病情况

 

   某梅花鹿饲养繁育场从东北引进梅花鹿进行饲养繁育,至5月份存栏达297只,采取圈养方式,场地及圈内均为砖铺地,活动场及饲养场周围无树木及遮阳设施,饲草为外购杂草(以路边剌草为主),采食和饮水均为自由式。3年来,没对鹿进行免疫注射,而鹿场也从未发生过任何疫病。5月31日,突然发现1只体质健壮的青年鹿死于圈内,没引起重视,在没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在场内对死鹿进行剖检。随后发病及死亡数急骤增加,曾用畜禽呼吸冲剂、磺胺嘧啶钠、青霉素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至6月7日共发病112只,发病率为37.7%,死亡106只,病死率为37%。其中体质健壮青年鹿、成年鹿居多,有91只,占发病数的81.2%,其余为幼年鹿。经过综合防制,至6月8日以后,发病及死亡均停止。

 

2   临床症状

 

    精神不振,离群呆立于墙角,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大便干燥,小便发黄,鼻镜干燥,眼结膜潮红,体温达42℃以上,濒死前,结膜血红,卧地不起,腹部臌胀,张口喘气,嘴唇发紫,体温下降至37℃以下,很快死亡。一般于12 h内死亡。

 

3   病理剖检

 

   心冠脂肪、心外膜、心内膜有大量出血斑、出血点;肝脏有出血点;脾脏有大片状瘀血、黑色出血斑点及梗死灶;肾脏稍肿大、质地极软;胃内容物发黄,胃黏膜弥漫性出血,呈黑紫色。胃浆膜有片状斑点状出血,呈蓝紫色;小肠高度膨胀,内充满血样内容物,肠黏膜出血。

 

4  实验室检验

 

(1)取肝、脾组织触片,瑞氏、革兰氏染色,镜检有单个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小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粗大弯曲长杆菌。

(2)分别将病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鲜血平板培养基、牛乳培养基(厌氧肝汤),37℃,24 h,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有针尖大小、无色透明的小菌落,鲜血平板培养基上有灰白色、露珠样小菌落,不溶血,牛乳培养基可见“暴烈发酵”,取菌落涂片分别以革兰氏、瑞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小杆菌,牛乳培养基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

(3)取小肠内容物以生理盐水1∶4稀释,2 000 r/min离心5 min,上清液,经双抗处理37℃ 4 h后,取2 ml接种小鼠腹腔,小鼠12 h内死亡。

(4)药敏试验:恩诺沙星、羧苄青霉素、氟苯尼考、甲硝唑、SMZ高敏。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鹿肠毒血症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5   防制措施

 

(1)迅速隔离病鹿,圈舍用30%石灰乳,环境用3%烧碱液消毒,1天1次。

(2)全群鹿肌肉注射青霉素8万IU/kg体重,链霉素1万μg/kg体重,2次/日;恩诺沙星50 mg/kg体重连饮5天。

(3)病鹿静脉滴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0.1 mg/kg体重,青霉素钠160~400 IU/kg体重,地塞米松5 mg/次,10%葡萄糖500 ml,2次/天,连用3天。

(4)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料、饮水、青草的营养、清洁卫生;

(5)最后1只病鹿痊愈15天后,全群鹿预防注射鹿用梭菌疫苗。

 

6  小结

 

(1)该鹿场暴发本病,因气温骤然上升,无遮阴降温措施,鹿群处于严重的热应激状态,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对疫病的易感性增高,是本病暴发的原因。

(2)所购青草,没能充分清洗,污染病原菌,可能是本病的传播途径。

(3)对病鹿在饲养场内剖检,病鹿没进行隔离,是造成大量发病死亡的因素。

(4)规模养殖梅花鹿,应当每年春、秋两次预防梭菌病和巴氏杆菌病,同时应给予建造适宜于其生活、繁殖的环境条件,才能给养殖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TAG: 梅花鹿 梅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