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香飘四海“云南味”

发布: 2015-08-18 |  作者: 张帆徐元锋 |   来源: 人民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科技弥补地理短板,高原特色农业引领生产变革

香飘四海“云南味”

    一饼上好云南普洱茶的旅行,是从雨季来临前的原始森林里开始的。逶迤的澜沧江两岸,上千年的古茶树群落犹如山中隐士,宽大厚实的叶片需搭架子或爬树采摘,经手工揉捻晒青,模压成型。超越曾经的茶马古道,它们如今星散到五湖四海,安静地等待着一壶水的唤醒,奉献醇厚的“云南味”。

  何止是茶叶,提到“云南味”,许多人不免浮想联翩。街头市面上日渐浓郁的“云南味”,正是眼下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力”使然。今年一季度,云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农业“风景独好”。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大农业”和发达地区的都市农业,云南以其“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天生丽质,正闯出一条高原农业的特色之路。

  实现“八个转变”

  一种立足禀赋的现代农业模式

  初夏时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连片的葡萄园生机盎然,在“云南红”酒庄里采葡萄品红酒,已成为云南旅游的新去处。对有“生物王国”美誉的云南来说,葡萄不过是“繁星”之一点。试想,在同一时间,西双版纳热浪袭人,香格里拉飘着雪花;在同一地点,金沙江河谷里桃花盛开,一旁高山上白雪皑皑。云南的立体气候,既可“一季看四季”,又能“一季吃四季”。

  2011年11月召开的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亮丽登场,打出“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招牌。云南农业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先天优势,走上一条基于“特色”培育“优质”、再“扬名”的嬗变之路。

  2014年在昆明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寄语云南:一个地方的发展路径应该与当地的资源禀赋相吻合,云南要走一条其他省没走过的路,实现后来居上。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有何新意?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一口气概括出了“八个转变”:生产目的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农业功能由“自给型”向“外向型”转变,产业布局由遍地开花向优势集中转变,产业链条由偏重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依靠科技、现代机械、设施装备转变,经营主体由单家独户向新型主体转变,农业投入由单纯依靠财政向多元融资转变,生产管理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

  曾几何时,云南农业受困于“三大劣势”难以自拔:山高坡陡平地少、土地贫瘠产量低、水利灌溉条件差。在94%的国土面积为山地的犄角旮旯里搞农业,可谓“看山愁、望水难”。加之远离大市场、物流成本高,“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平华还记得,2011年农业部表彰种田大户,奖励的大型农机具,在云南山区用不上。

  而如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逢其时——在许多地方受困于雾霾、面源污染,市场对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不断上升之时,天蓝水清山绿空气好,又没有经过高强度开发的云岭高原,农业的比较优势开始迸发。

  科技补上短板

  一场市场引领的农业生产变革

  云南好东西不少,但缺技术、缺人才、缺品牌,集约度低、附加值不高。高原农业的资源优势要转化成经济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竞争力,突破口在哪里?

  云南的古树茶品质优良,但地处险远。如今,一条光纤穿山越岭,将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与70公里外的澜沧县城连接起来。不久之后,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一手捧着兰香扑鼻的景迈普洱,一手轻点鼠标看景迈古茶园的“现场直播”。

  布朗族群众用光纤,彝族同胞有“冷链”。在昆明石林的锦苑花卉生产基地,每一支鲜花采摘下来,都要冷藏12小时,只有“冷到心里、进入休眠”,再经过2℃—8℃的全程冷链运输,才能进入各大城市的花店。

  信息科技和冷链运输等技术手段,补上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短板。所有这些,靠的还是市场推动。

  如今,单是云南省农业厅市场推广的费用,就从2011年的300多万猛增到数千万!通过“触电”销售、建立连锁店等办法,让“市场先行”,反过来“倒逼”农业生产和农民组织形式,成为云南农业突围的“终南捷径”。

  早上8点,马龙县小海子村村民彭留国开始劳作。天还是那片天,地不再是那片地了。以前脚下是水渍地,种出的粮食不够自家吃,如今是整理改良出来的高产稳产农田,种出的蔬菜远销迪拜;老彭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现在他成了农业工人,每月工资2000元。靠着土地流转费和工资,老彭家里还清了盖新房欠下的八九万元债务。

  改变老彭命运的,是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家占地4000多亩的“循环农业庄园”。庄园里准备投产的养猪车间屋顶架着光伏太阳能,地下埋着自动化设备,可及时清运粪水。这样的“洋猪圈”,小海子村村民想也想不到。如今,龙腾公司建成1500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存栏5000头能繁猪场,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也启动建设。

  云南各地精心培育市场主体,让农业改天换地有了“主力军”。近年来,云南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加了一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增加约一倍。

  打造“田园城市”

  一条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道路

  脚踏红河河谷,放眼哀牢山脉,迎面吹来干热的风。记者探访的这方水土,正是“褚橙”的生产基地——玉溪市新平县嘎洒镇。“褚橙”味甘甜,种橙子的历程却甚苦,被称作“励志橙”,许多慕名者不远千里来这里,只为看一眼“庐山真面目”。

  2009年以来,新平柑橘的种植面积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递增,如今已达3万多亩,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褚橙”带来的“原产地效应”。有人感慨:一个县里有几个“褚橙”就好了!

  这句话“话里有话”:云南县域经济底子薄、贫困县多,抓住机遇发展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既是现实的选择,也是跨越发展的重要助力。

  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之于云南的深远意义,绝不只是县域经济“发动机”,从全省的层面讲,事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大局。

  云南城镇化率比全国低10多个百分点,现代化的重点在农村,农民富裕的出路在农业;云南在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没有一个“绿色”的产业结构,目标难以实现;放眼全国区域竞争的格局,云南要形成自己的发展亮点,现代农业领域无疑胜算较大。

  在提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战略后,云南省专门出台了加快发展的意见。2014年又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推出26条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化的举措。全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总体方案也已公布。

  在新平县,县乡两级都成立了专门的土地流转机构,为“褚橙”等品牌的壮大“保驾护航”;在祥云县,县里每年拿出300万元扶持农业,让2014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7%……

  莽莽红土高原,巍巍群山列阵,在云南这方水土,深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已成为上上下下的一种共识和自觉。

TAG: 云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