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撵”出来的小康村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三甲村脱贫之路

发布: 2014-01-21 |  作者: 肖克刘久锋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小洋楼,干净整洁的“井”字型水泥街道;安装一新、排列整齐的路灯;长满花草、井井有条的绿化带……1月9日,云贵高原天寒地冻,记者一行从云南昭通城区出发向西南行驶约8公里,来到了全国文明村——三甲。10年前土坯房、茅草房连片,道路泥泞不平,村容脏乱差的三甲,嬗变为欣欣向荣的新农村,不禁让人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要不是走出村外,见到了田地,还真以为到了城区。

  见到村党总支书记黄训奎,很难想象就是这位个头不高的农村汉子带领村民艰苦创业,一步步走向富裕。然而走进村里的陈列室记者发现,这个小小的村庄却有10多个国家级的荣誉,省市级的更是不胜枚举,黄训奎还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我们不由得对这位农村汉子肃然起敬。

  三甲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1051户,4058人。2001年以前的三甲村是有名的“难管村”、“失控村”、“瘫痪村”,人称这里有“四多”:即刑事案件多、干群矛盾多、上访告状多、封建迷信多。

  “把村民撵出去,又把村民请回来。三甲村的发展就是得益于这样的思路。”黄训奎给记者讲起了他“脱贫经”。长期以来,三甲村民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固守着人均七分地,人多地少,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200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580元。

  “如何把人口负荷劣势转化为人力优势,是我们这些贫困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黄训奎说。

  为了解决村民增收致富的问题,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了“外出务工打基础,回乡创业促产业,产业带动大发展”的脱贫致富思路。

  “土里刨食,只能维持生计。要脱贫,还得转变观念,出去打工。”黄训奎说。

  故土难离。为说服农民外出谋发展,2001年,黄训奎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窝在村里饭都吃不饱,出去打工是条好路子,能快速增加收入和本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当年,黄训奎领着村干部硬是把村里100多名壮劳力“赶”出去打工。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去打工的,陆续尝到甜头。老乡带老乡,加上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务订单输出及时跟进,如今的三甲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到170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88%,务工收入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经过几年打拼,外出务工人员中陆续涌现出了一批小有实力的老板。

  打工虽然挣钱,但终究是碗“青春饭”,年纪大了多半还要回来。村两委放眼长远:把“打工明星”请回来创业,可以带领乡亲们共同建设三甲村,共同致富,而且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问题。

  为吸引乡亲们回来创业,黄训奎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马多方奔走,争取到各级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村里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

  先富带后富。老板们回乡创业后,村党总支又引导他们为当地村民无偿提供技术服务,无偿帮助种养散户开拓市场,企业用工优先录用当地村民。在当地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下,三甲村在外务工人员已从高峰时的1700人减少到现在的30来人,一大批贫困户顺利脱贫。

  从“外出务工一人、致富一家”,到“回乡一人创业、带富一方”。如今,“粮、畜、果、蔬、劳务输出”五大产业支柱挺立,让三甲村从一个贫困村成为富裕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

  在黄训奎的心中,未来的三甲应该是“田在村中,村在田中,村内城镇化,村外田园化”的村庄。

TAG: 云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