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强农强省的重要抓手

发布: 2014-07-11 |  作者: 张昌尔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产品总量大、品种多,具有发展加工业的综合优势。从2009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5年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超常规、突破性、跨越式发展。201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573亿元,由全国第10位跃升到第5位(前4位是山东、江苏、河南、广东);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869亿元,从2012年超过汽车制造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由全国第9位跃升到第3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2008年的0.98∶1提升到2.2∶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4538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9.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2家,过50亿元的11家;实现利润609.6亿元、税金640.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9.3%和38.1%;从业人员102.8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1.5%。广大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中普遍获得实惠。如2011年,监利福娃集团仅通过价格补贴就使稻农每亩增收300元,2013年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则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代表了农业大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农民获利最多的“五最”产业,有力地支撑了全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为湖北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的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全省各地正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要求,以饱满的精神、强大的气场、过硬的作风,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加快推进经济实现更有效益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结合谋划“十三五”发展,进一步分析研究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凝聚共识,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强农强省的大事来抓,推进其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好的发展,是湖北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一、深刻认识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湖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无论是从三农内部来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一)农产品加工业是带动三农发展的“火车头”。农产品加工业是由种养业延伸形成的更高层次的产业,反过来它又带动种养业,继而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它把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效益链。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身的实力、技术和管理,带动农业生产环节,引领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福娃集团建成有机稻核心种植基地6万亩,与农户订单基地面积达130万亩,提供购种、育秧、机整、机插、机收、统防统治全程服务,网络14万农户标准化生产优质稻,带动每亩水稻增产30公斤、增收80元,成为湖北传统农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型。二是带动新农村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筑牢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又通过村企互动、以企带村等形式促进了新社区建设。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依托稻花香集团的带动,统一规划企业、集镇和农村新社区发展布局,采取迁村腾地的办法集中建设了5个农村新型社区,实现了村企“双赢”。三是带动农民增收。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产品加工业贡献的份额约占10%。

  (二)农产品加工业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统计数据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省县域经济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和增长点。在全省17个市州中,有9个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占一半以上。2012年度全省县域经济20强中,有14个是农产品加工强县(市、区),占70%;在县域经济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左右。汉川市、宜昌市夷陵区、枝江市的农产品加工业2013年实现税金和利润均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的50%左右。农产品加工业既能富民,又能培植税源、实现强县。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餐桌子”。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工业占55%。食品工业是舌尖上的产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食物消费理念的转变,城乡居民对加工食品的需求日益强劲。据统计,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我国仅为25%左右。有关专家测算,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加工食品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2013年我国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提升,已由温饱型向讲求品质、安全、营养转变,加工食品需求不断增长。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满足了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从2009年到2013年,湖北食品工业年均增长35.2%,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四)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结构调整的“加速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结构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湖北的产业结构长期偏重,“怕冷不怕热”,易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大。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轻工业的比重,优化了工业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抗波动能力。从2009年到2013年,全省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从27∶73调整为36∶64,轻工业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其中农产品加工业的贡献超过2/3。金融危机以来,全省GDP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同期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分不开。从2009年到2013年,全省GDP增加118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6408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加2218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和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4.6%和18.7%。二是促进了城乡结构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当一部分在中小城镇,吸纳了大量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居住和消费,加快了当地城镇化步伐。福娃集团带动所在地监利县新沟镇的城镇化率十年间提升了36个百分点,稻花香集团带动所在地夷陵区龙泉镇城镇化率达到65%。全省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平均每个园区吸纳1万多名农民就业,有力地推进了当地城镇化发展。

  二、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优势

  当前,湖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发展基础良好、市场前景广阔,中粮、联想、中兴等工商巨头纷纷进军湖北农产品加工业。但从整体上看,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大而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不够长、资源利用不充分、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增强等问题。下一步要围绕“饮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的目标,在转变发展方式、提档升级上下功夫,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突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这个关键,努力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优势。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左右,精深加工率达到25%以上,加工产值超过2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以上。

  (一)以“四个一批”工程为载体,构建规模经营新优势。“四个一批”工程是全省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同时,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赋予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一是推动原料大县发展产地加工。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工产值前20强县(市、区)主要集中在襄阳市、宜昌市、荆门市和省直管市,而一些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市州、县(市、区),尤其是30多个山区农业大县,大多数加工业发展还不够快。农产品原料大县不能只卖原料,必须发展产地初加工,有条件的发展深加工,尽可能地做到“吃干榨尽”,把原料“红利”留在产地。这样既能促进富民强县,又能减轻城市环境压力。二是培育领军企业。总的要求是,产量在全国前5位的水稻、油菜、淡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要力争有前5位的加工企业;一些特色农产品,如茶叶、小龙虾、食用菌、蜂蜜等,要有行业“小巨人”企业。要积极运用市场的办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推进企业跨地区、跨行业重组,有条件的积极推动上市,做大企业规模,提升发展素质,增强竞争能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还要因地制宜,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兼顾。在重点支持近期销售收入能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支持农业产业化后发地区中小骨干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优化加工园区布局。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要与农产品资源布局相协调,重点抓好农业大市大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大市大县。四是打造精品名牌。农产品的竞争正逐步从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走向品牌的竞争,消费者通过确认品牌而信任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获“中国驰名商标”75件,占全省工业类总数的46%,成为全省知名品牌最集中的行业。要继续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品牌建设,特别是要注重打造像双汇、雨润那样的全国知名品牌。要充分发挥恩施“中国硒都”、汉江平原“富硒粮都”的优势,打造富硒农产品加工新品牌。湖北老字号食品较多,如孝感麻糖米酒、羊楼洞砖茶等,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做成大产业。

  (二)以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为平台,构建科技创新新优势。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农业科技优势尤为突出,在水稻、油菜、柑橘、淡水产品和生猪育种等领域,有一批活跃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的院士和专家。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与农产品加工业的结合,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湖北医疗化工行业已经产业化的几项高新技术产品,如核黄素、虾壳素等,都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要继续实施“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产业链构建工程,核心是要建设好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效益。农产品加工业与生物产业关联度高,要利用武汉生物产业城的科技、人才、机制优势,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农产品加工园与之对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构建质量安全新优势。生产安全食品、放心食品是湖北肩负的重大责任。近几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9%左右,位居全国前列。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就可能毁掉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确保质量安全,首先要抓好种养环节。只有干净的土地,才能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好的原料,才能加工出好的食品。尽管现阶段湖北的土壤污染问题不算严重,但要承认污染问题有所加剧。一定要加强源头治理。要加强加工环节的管控。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产前原料把关、产中质量控制、产后销售服务方面,对保证食品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明确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把食品安全与企业的“身家性命”牢牢捆绑在一起。要加强监管。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围绕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努力为群众健康安全把好关。

  (四)以“四化同步”为抓手,构建以工哺农新优势。“四化同步”中农业仍然是短腿。湖北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具备以工哺农的实力,要把农业生产作为第一车间,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大力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鼓励加工企业自建原料基地,同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围绕企业需求,整合涉农项目,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业板块基地。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湖北省“四化同步”示范乡镇的规划已通过省级审定,要加大力度推进,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镇域经济发展,做到强企富农、兴工兴城,使更多的农民在龙头企业就业、在城镇生活,促进“三留守”问题的解决,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新型农民培育。让一大批农民跟着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种养、闯市场,经受工业文明的洗礼,不断增强素质和能力。

  三、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

  湖北农产品加工业近几年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关键是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书记省长亲自谋划、高位推进,支持政策有力,激活了企业发展活力。站在新的起点,构建农产品加工业新优势,仍然要在加强领导、落实政策、完善服务、优化环境、营造氛围上下功夫。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加工业强农强省全局作用的认识。国内外经验证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世界经济强国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大多是农产品加工强国;国内经济强省如广东、江苏、山东等,大多是农产品加工强省;从湖北来看,经济强县也大多是农产品加工大县。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意义,抓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挥全省的比较优势抓经济发展,抓精深加工就是抓结构调整。各地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全局的大事来抓,进入主要领导的视野,高度重视、主动谋划、精心部署、推动发展。加强规划制定工作,引导健康发展,避免恶性竞争。有关部门要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具体指导,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省级农产品加工业专项调度资金指向性强、重点突出、管理严格、效益明显,在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随着省级财力的增长,还可以逐步增加农产品加工业专项调度资金的总量。要进一步加强用地、用电、用水、用工等方面的支持,落实好重点企业部门联系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三)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积累不够,抵押物有限,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只有20%的企业能够满足贷款需求,50%左右的企业只能满足一半的贷款需求。同时贷款成本较高,利率加担保费用,一般在10%以上。要进一步加强银企对接与合作,扩大商业银行和小型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融资支持;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条件成熟的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资本优势,通过多种方式联合合作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

  (四)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发达的社会化服务来支撑。要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连锁超市、配送经营和电子商务。建设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和人才培训平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共性服务。扶持和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业协会组织发展,促进行业自律。

TAG: 湖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