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陕西省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 2012-04-07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十二五”是我省推进发展现代渔业,全面建设西部渔业强省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认真研究我省渔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十一五”时期我省渔业发展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编制《陕西省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渔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省渔业工作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拓展市场增效益为中心,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为重点”的渔业发展方针,突出安全健康行业主题,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渔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渔业经济较快发展,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十一五”时期,我省渔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0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53.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9.3万吨,水产苗种总产量9.4亿尾,良种覆盖率达到65%;渔业经济总产值27.3亿元,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2.4公斤,全省渔业人口总数69980人,渔业劳动力总数54456人,渔民家庭人均收入6920元。与“十五”末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8.87%、22.91%、增长138%和增长74.5%.渔业在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渔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趋向合理

  五年来,通过努力提高科技水平、不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推进池塘、水库、湖泊、流水养鱼和网箱养鱼等先进技术应用,水产养殖业、都市渔业、稻田生态渔业等的协调发展,形成了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资源养护和渔业生产全面发展,产业链进一步拓展,渔业经济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2010年,渔业经济总产值27.3亿元中:渔业产值19.88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1.16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6.22亿元,分别占总产值的72.8%、4.3%和22.9%,与2000年的相应比重比,渔业产值比重降低23.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了3.6和20个百分点。

  一是都市休闲渔业异军突起。大中城市郊区已建成垂钓休闲观赏鱼为一体的渔业产业带,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休闲渔业有效带动了休闲、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在延展渔业产业链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渔业产出和效益。调查显示,休闲渔业使单纯的水产养殖生产的产值、利润实现翻番,产值接近渔业经济总产值四分之一,投入产出比好于1:1.5.

  二是名优水产品养殖业起步发展。在石头河水库、冯家山水库渔场等虹鳟、鲟鱼养殖的带动下,利用秦巴山区山涧流水资源发展冷水性鱼类集约化养殖生产已初步形成产业群带,养殖场、点超过30个,成为全省渔业经济发展新亮点。

  三是大鲵人工养殖突破技术瓶颈,成为陕西渔业优势特色产品。大鲵人工驯养繁殖与养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区政府和当地群众参与大鲵资源开发利用的热情高涨,汉中、安康等六市社会各界自发投资大鲵养殖开发资金超亿元,全省大鲵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日趋成熟,大鲵养殖生产发展迅猛。2010年,全省累计建成大鲵养殖场超过650个,群众养殖户6500户,新建大鲵养殖场超过150个,新增群众养殖户超过1000户;大鲵幼苗繁殖年繁育能力超过50万尾,养殖大鲵总数超过100万尾,按当年市场价格测算,年产值10亿元以上。

  (三)渔业管理措施不断强化,依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贯彻落实《渔业法》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制定出台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陕西省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意见》等10多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开展了水域污染源调查工作,完善了全省养殖证制度;加强保护区建设,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全面组织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积极促进资源养护,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全省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个、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4个、市县级3个),保护区总面积已达到4.36万公顷;全省共审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100项、经营利用许可49项、运输许可35项、捕捉许可3项;全省累计投入放流资金1122多万元,放流水产苗种1990多万尾、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5多万尾。

  (四)渔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支撑保障能力显着增强

  “十一五”期间,中、省投入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金2500多万元,落实养殖生产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开展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定工作,建立水产品质量溯源管理体系;推进水产原良种、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渔业环境检测监测体系建设,建立了省级渔政管理指挥系统,改善了渔政执法装备,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建立渔业水域环境、水产养殖病害和水产品质量定时定点监测制度,每年向社会发布《渔业水域质量和水产疫病状况公报》;实施省政府批准的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水产种苗与流通水产品检疫制度,加强对市场销售水产品的质量监督;渔业应急处置机制得到完善,制定并发部了《陕西省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陕西省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积极参与重大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渔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着增强。

  (五)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渔业,渔业投入逐年增加

  “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省渔业累计投入中、省财政专项资金9895万元,较“十五”期间大幅增加。继汉中、安康、渭南等市将渔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产业之后,2008年省政府将渔业列入2008-2012年全省增加农民收入七大工程发展规划,首次给予渔业一定的地位和必要的支持,有效推动全省渔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十二五”渔业发展形势和任务

  “十二五”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经济发展全局,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强省,抢抓机遇、统筹规划,实现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是陕西省推进现代渔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省渔业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面临的挑战

  1、水域生态环境脆弱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省沿黄河、渭河、汉江流域以及城郊的宜渔水域、滩涂被大量占用,传统的养殖区域受到挤压,城乡供水、旅游、交通运输等产业开发与渔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水生生物赖以栖息的生态环境,部分宜渔水域受到污染,鱼类的产卵场遭受破坏,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加剧,资源与环境的刚性约束将成为今后长时期制约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日益提高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证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担负着全省居民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神圣责任。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深化改革,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将对鱼饲料、渔药、渔用添加剂等渔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行为实施安全、质量监管,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但由于水产品质检体系不健全、投入不足,实验条件差,检验仪器设备不配套,检验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水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目前仅有个别市、县拥有“水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箱”等简易手段,且因检测经费无保障。

  3、渔民持续增收与惠渔政策不相适应

  受渔业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虽然我省水产品产量和渔业经济总产值增长较快,但是渔业经济总量在农业经济的比例仍然偏小,且渔业产品主要是传统养殖、捕捞的初级产品,高科技精深加工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短缺,致使发展速度缓慢,农渔民收入不高。

  一是渔业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渔业传统产业比重相对较大,服务业水平低,无法满足渔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二是国家实施的各项农业惠民政策对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渔业生产主体的渔民,国家不仅没有促进渔民增收的相应配套政策,渔民继续增收难度加大。

  4、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要求与我省当前脆弱的渔业基础设施和薄弱的支撑保障体系不相适应

  我省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渔民抵御各种自然风险的能力极低。基础配套设施年久失修,池塘淤积,鱼池老化,良种亲本退化,已无法适应目前资源节约、水产健康养殖和现代渔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加之,渔业水域滩涂确权、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水产品质量管理等体系建设滞后,体系不健全,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无法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渔民维权和增收难度加大,严重影响着渔业健康发展。

  5、渔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与当前渔业科技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我省渔业科技由于受体制等多方因素的制约,现有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无法满足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渔业发展科技含量低,总体上还没有摆脱依靠生产规模扩张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主要表现为:适于养殖的优良水产苗种遗传改良率仅为16%,远低于种植业和畜牧业;水产养殖病害多发并呈逐年加重趋势;安全、有效的专用渔药研发滞后,在养殖、保鲜、运输、加工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兽药或化工产品的现象较为普遍;大鲵养殖饲料主要依赖投喂天然饵料,既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又不利于疫病防治;水产先进技术难以推广应用,科技入户率低。

  (二)发展机遇

  1、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为渔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鱼类的生物属性和水产养殖的产业特点决定了渔业将成为农业低碳经济优先发展的产业。我国渔业每年净减排160-180万吨碳,与林业相近,渔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养殖鱼类的饲料转化率高,排放少许多水产养殖动物如鲢、鳙、贝类等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是净化水体的生力军。

  我省现有河流、湖泊、水库、池塘、陂塘、湿地等水域资源692万亩、宜渔低洼涝荒滩地100万亩和宜渔稻田245万亩,渔业资源丰富。目前已开发利用养殖水面53万亩,而且单产水平尚低,若通过老塘改造、良种推广、科技创新、加强管理,生产能力可大幅度提高,发展潜力巨大。

  2、水产品市场消费需求的稳步增长为渔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水产品消费逐年增长,水产品消费日趋优质多样化,渔业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据统计,2001年-2010年我国水产品总需求量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全省年消费水产品超过50万吨,水产品已成为居民“菜篮子”中不可缺少的食物。2010年全省地产水产品9.5万吨,占实际消费量的不足20%,80%以上的水产品需从外省调入,自产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

  3、国家出台的各项强农惠渔政策为渔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批准实施,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开发利用等综合措施,将在沿渭地区形成大量生态湿地和大水面,为关中地区加快渔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纳入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的总体部署,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和谐型渔业奠定基础;《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推进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未来十年国家通过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安排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为全省渔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历史机遇。

  (三)主要任务

  1、保障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和质量安全。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健康渔业,大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水产品市场信息和物流体系建设,完善水生动物防疫、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保障居民消费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2、促进渔业资源环境改善。全面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推进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构建渔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和谐渔区。

  3、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民持续增收。稳步发展养殖业,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推进大中水面的渔业增殖,大力发展标准化渔业示范基地、休闲渔业和生态渔业,提高渔业综合效益,确保渔民收入稳步增长。落实各项渔业扶持政策,切实减轻渔民负担,保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4、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优化渔业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渔港等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渔民培训,构建平安渔业;强化渔区专业合作组织和水产品行业协会建设,提高渔民组织化水平;加强渔业法制建设,为渔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渔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省渔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的意见》精神,以渔民增收、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管理为保障,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改善渔业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做强优势特色水产养殖,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为全省渔业实现跨越式和谐发展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当地渔业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加快发展区域特色渔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2、坚持规划先行、项目承载。科学制定各专项规划,认真谋划工程承载项目,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渔民增收目标如期实现。

  3、坚持资源整合、多元投入。按照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倾斜的要求,对财政支渔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减少中间环节,放大资金效应。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小额信贷为支撑,吸引农渔民和社会资金投入渔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4、坚持政府扶持、群众主导。促进农渔民增收是各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尊重农渔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坚持集约经营、规模发展。把发展标准化、规模化水产品基地与推动渔区资产流转、农渔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支撑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出效益。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渔业八大工程”建设,保障全省居民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渔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应用转化能力,科学合理布局,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提升渔业灾害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渔业生产组织化进程,进一步提高资源养护水平,增加渔民收入,稳步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

  到2015年:

  全省水产养殖面积70万亩,新增养殖面积16.5万亩。

  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新增水产品产量6万吨。

  渔业经济总产值50亿元,新增渔业经济增加值20亿元。

  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

  到2020年:

  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年均增长5%.

  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30万吨,年均增长11.67%.

  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8%.

  渔民人均纯收入达20000元,年均增长13%.

  (四)总体布局

  根据我省自然地域特征和渔业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市场消费需求情况,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加强薄弱环节,促进产业集群,提高规模优势”的原则,确立我省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导向和区域重点。

  关中地区

  功能定位: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以养殖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的名优水产品为主,推进无公害水产品基地现代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产品精深加工,使关中地区成为我省淡水养殖主产区和名优淡水产品加工产业带。

  发展导向:一是加强精养池塘保护和大水面开发利用,改造中低产池塘,完善基础设施,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将沿黄渭滩区水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提高渔业效益;二是建设完善优势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都市旅游渔业基地、水产物流基地建设,提高淡水养殖产品加工与流通服务能力;三是建设秦岭北麓地区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保护好天然水产种质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

  区域重点:利用秦岭北麓冷水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渔业、观赏渔业和冷流水养殖业为主的现代渔业,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单产水平和质量。在区域特色养殖方面,关中东部重点发展鲢鳙鱼、草鲂鱼等饲料投喂少、产量稳定、养殖技术成熟的滤食性和草食性鱼类养殖,适度发展鲤鲫鱼、罗非鱼、乌鳢、鲶鱼等鱼类养殖,充分开发地热水资源,构建名优水产品养殖主产区。关中西部要突出发展鲑鳟鱼、鲟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合理利用水库渔业、山区流水资源,推广生态互补的立体养殖技术,开展资源增殖、网箱养鱼和工厂化养鱼,构建名贵水产品养殖主产区。

  陕南地区

  功能定位:充分利用汉江、丹江、嘉陵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加强江河水库增殖、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养护,推进无公害水产品和绿色水产品基地建设。保护大鲵等天然鱼类种质资源,建设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及种质资源保护区,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设施渔业、生态景观渔业和淡水养殖产品精深加工,使陕南地区成为我省水产养殖主产区和名优水产品加工产业带。

  发展导向:一是加强中低产塘库的保护性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水面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二是建设滤食性鱼类良种苗扩繁供应体系,采取区域内繁殖、塘库配套方式满足本地产业发展的苗种需要;三是重点发展秦巴山区大鲵、鳜鱼、虹鳟、鲟鱼等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水产品种,打造陕西优势特色水产品品牌;三是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适度发展水库渔业、河道渔业、山区流水养殖、网箱(围拦)养殖,积极发展稻田生态渔业;四是加强水生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保护好土着鱼类天然种质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

  区域重点:陕南地区是大中型湖泊、水库密集的地区,应根据水域利用功能规划,积极推广生态互补的立体养殖,全面开展大水面人工增殖放流和水库网箱养殖;水域出现富营养化的地区,应积极利用水生植物和滤食性水生生物改善和治理水域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修复型水产种养业;要积极发展稻田养鱼和河沟流水养鱼。

  汉中市重点建设小水库健康养殖鲤鱼、草鱼、斑点叉尾、南方大口鲶、黄颡鱼、鲟鱼等示范基地,突出抓好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设施建设和大鲵驯养繁育、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稻田养殖和山区冷流水养殖技术;安康市重点建设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和鲟鱼水产种苗扩繁体系,突出抓好大鲵自然保护区、土着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大鲵驯养繁育、生产、示范、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大水面人工增殖放流和围栏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积极发展山区流水养殖。

  陕北地区

  功能定位:陕北地域广阔,能源富集,经济发达,水库、湖泊、低洼易涝盐碱地水资源丰富,水域生态条件多样,养殖成本较低,具有发展生态渔业和优势特色渔业的巨大潜力。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重点利用湖库大中水面资源发展鲢鳙鱼、草鱼、团头鲂等饲料投喂少、产量稳定、养殖技术成熟的滤食或草食性鱼类养殖,适度发展鲤鲫鱼、黄河鲶鱼等杂食性鱼类池塘健康养殖,因地制宜,开发市场适销产品,使该区域成为我省水产品供给的调剂区。

  发展导向:积极开发湖泊、水库和宜渔盐碱水域资源,发展鲢、鳙、鲤鲫、草鱼、黄河鲶鱼等鱼类养殖;治理水域生态环境,开展人工养殖和天然增殖放流工作。积极开发小水库、淤地坝资源,发展符合当地资源条件的鲑鳟、鲟等冷水性鱼类和河蟹、鳖等特色水产养殖。

  区域重点:陕北南部地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和小水库精养业,重点发展虹鳟、鲟鱼等冷水鱼类和其他经济鱼类养殖;陕北北部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型、节水型渔业。

  城市及城郊地区

  功能定位:在产业发展方向上,以满足城镇居民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充分拓展渔业生态和休闲功能,使该区域成为休闲渔业发展和水产品集散的中心。

  发展导向:重点发展观赏、垂钓、旅游、餐饮等都市渔业,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立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完善水产品物流体系。

  区域重点:加快发展都市休闲渔业,加大不同区域间合作项目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渔业新格局;培育观赏鱼市场,建立水产现代科技区,使其成为现代渔业的展示和市民科普园地

  四、发展重点

  (一)加快渔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提高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病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发大鲵防病药物、水产疫苗等新型无公害渔药;创新遗传育种技术,突破新品种育种瓶颈制约;强化渔饲料等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控,大力推行环保鱼饲料,提高饲料效率;探索健康养殖新技术,创新养殖模式,突破池塘标准化养殖集成组装关键技术;研发水域环境修复和生态重建新技术,健全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体系。

  加快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科技成果转化。以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资源养护、节能减排等四大领域为重点,强化推广体系新技术和新模式的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整合渔业科技资源,加强成果转化的实用技术集成示范、设施基础配套建设、培训基地、人才队伍建设和绩效考评机制创新,推进成果转化示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

  (二)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渔业建设

  促进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开展重点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和养殖容量的调查,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制定合理的水域滩涂资源利用方案;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坚持“挖掘潜力,提升配套、连片开发”的原则,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改造,提高单产水平,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鼓励发展稻田养殖、高效立体养殖、盐碱地开发等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改良型养殖模式;严格限制使用野生小杂鱼投喂,鼓励开发和使用高效、安全、环保型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倡导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渔业水域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继续巩固和完善江河湖泊伏季休渔和汉江禁渔期制度,保护渔业资源;实施黄河干流陕西段、汉江干流陕西段、神木红碱淖海子等水域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实施核发捕捞证制度,强化渔船安全管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进程,推广节能渔机和开发休闲渔业、旅游观光渔业,广开渔业经济门路,促进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渔民增收致富。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推进渔业节能减排。充分发挥渔业节能减排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渔业、节粮型渔业,形成低碳绿色产业。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小网箱养鱼、封闭性循环水工程化养殖技术;控制水体养殖容量,推广种草养鱼养蟹,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确保水域可承载力;大力推广测水施肥,禁止推广化肥养鱼技术,确保养殖用水达标排放;加大大中型水域的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增殖放流力度,确保渔业经济发展和水域生态环境改善。

  (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渔业产业升级

  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建设现代水产养殖业。加快提高重大水产养殖病害综合防治能力,推广普及良种良法,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实施渔业“一村一品”战略,发挥各地区位、资源、品牌优势,打造品牌渔业;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工作,建立起一套既符合我省省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我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推行水产养殖良好行为规范(GAP)示范;完善养殖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技术水平。

  构建发达的水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重点加快培植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管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拥有自主品牌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大鲵等水生生物保健品,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大鲵美容、化妆和保健药物,培植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建设和改造一批水产批发龙头市场,加强水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水产行销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信息灵的水产品物流体系。

  拓展发展领域,提升渔业附加值。遵循渔业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多功能的发展方向,积极拓展渔业发展空间。重点引导发展渔业二、三产业,特别是要扶持水产品深加工和物流业,促进渔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延伸,提高渔业附加值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拓展渔业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水生生态修复功能、休闲娱乐和生物保健功能,重点发展集观赏、垂钓、旅游为一体的都市休闲渔业,培育面向国际市场的观赏鱼产业,打造人与自然和谐、都市与乡村融合的多功能、市场化、精品化的渔业产业群,实现渔业的全面发展。

  (四)全面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计划

  实施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行动。科学划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渔业资源和湿地保护区,对重要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实行重点保护;规范渔业资源放流工作,合理确定增殖水域、品种、数量和范围,加大资源养护力度,完善增殖放流制度,积极恢复渔业资源;推进以江河水库湖泊天然大水面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建立江河水库湖泊牧场示范区,以围栏养殖为载体、网箱养殖手段、人工增殖放流为补充,积极发展大水面增养殖业。在关中地区,重点是加强秦岭北麓地区珍稀水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区建设,保护大鲵、秦岭细鳞鲑、多鳞铲颌鱼、唇鱼骨等天然种质资源;在陕北地区,重点发展鲢、鳙、鲤、鲫鱼的大水体增殖及黄河流域鱼类产卵场的保护;在陕南地区,重点加强秦岭南麓地区珍稀水生动物资源保护区建设。

  实施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建立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采用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驯养繁殖和增殖放流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扩大濒危物种种群,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实施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行动。积极介入涉渔工程环评工作,加大渔业污染事故查处力度,严格执行水域污染与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水域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养殖等措施,强化水域生态保护管理,积极采取各种生物、工程和技术措施,开展汉江、嘉陵江水系鱼类资源的修复活动,对已遭到破坏的水域生态进行积极修复和重建。

  (五)提高渔业安全保障水平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渔业安全培训。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规范培训机制,培养造就渔业安全监管队伍,加强培训监管;强化渔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推进内容、方式和手段的创新,确保培训质量。

  建立渔业安全科研标准体系。鼓励支持渔业安全生产科研和渔船标准化工作;加快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的研究攻关;推广先进、可靠、适用的安全技术、材料和装备;建立健全渔船、渔机、网具的安全标准,为加强检验、治理隐患和安全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建立安全生产预防监控体系。完善渔业安全生产统计分析制度,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加强源头的有效管理;强化对“高危船”、“三无”船、渔政船及重点水域渔政执法艇的重点监控和执法检查,及时排查事故隐患。

  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政府、企业(船主)、监管部门的职责;落实必要的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队伍建设,强调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及渔业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

  建立渔业安全应急救援体系。贯彻实施《陕西省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24小时渔业应急值班制度;引导渔船实行编队生产,鼓励渔船开展互助自救,提高自我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省渔业将以黄河、渭河、汉江、秦岭山区为主线,实施盐碱滩地渔业综合开发及池塘改造、大鲵养殖、优势水产品开发及渔业示范、水产良种、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及资源保护、渔业社会化服务与保障体系、渔政执法与渔船渔港、水产品流通与渔业信息等8项重点工程,建设现代渔业生态区、名优产业开发区、生态渔业保护区、都市休闲渔业建设区、特色养殖示范区,全面提升渔业产业化发展规模。

  (一)重点建设项目

  1、盐碱滩地渔业综合开发及池塘改造工程。综合开发沿江、沿河及风沙地区低洼盐碱滩地,新建标准化池塘2万亩,抬田造地2万亩;实施老旧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1万亩;年新增水产品产量3万吨。

  2、大鲵等特种水产养殖工程。以开发秦巴山区大鲵适生区优势资源为重点,新建省级大鲵养殖保护研究中心1个,新建和改建大鲵原生态、仿生态和工厂化养殖基地191个,秦岭细鳞鲑驯养繁殖基地1个,充分发挥渔业优势产业功能,有序推进大鲵等特种水产养殖业发展壮大,实现渔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示范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

  3、优势区域水产品开发及渔业示范工程。新建或改建优势区域水产品养殖示范面积15万亩,其中:名优水产品养殖10万亩、秦巴山区冷流水养鱼200亩、网箱(围栏)养鱼100万平方米、稻田养鱼3万亩;新建城郊都市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40个;年新增水产品产量2万吨。

  4、水产良种工程。根据渔业发展规划布局及区域资源优势,新建省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1个;改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2个、省级8个、市级4个,新建水产优良新品种培育基地1个,年新增原良种亲本产能2000组、鱼苗产能20亿尾,确保水产苗种充足供给。

  5、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及资源保护工程。新建国家级、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6个、市县级保护区5个;新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省级9个;配套建设鱼类增殖放流设施,人工增殖放流大鲵、秦岭细鳞鲑等国家保护动物5万尾、经济鱼类苗种1亿尾,保护修复渔业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资源。

  6、渔业社会化服务与保障体系工程。新建渔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改建省、市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8个;新建省级水生动物疾控中心1个,新建市县级水生生物疫病防治站12个、改建县级6个;改建省级水产品质检中心1个,新建市级5个、县级6个;配套渔业服务保障体系设施及仪器设备,强化机构资质认定认证和检验队伍建设,提高渔业服务与保障能力水平。

  7、渔政执法与渔船渔港工程。续建渔政执法装备工程建设项目,完善配套渔政执法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内陆渔港工程3个、渔船避风锚地工程12个,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渔业安全预警系统,配套省市级渔政渔港执法装备工程12个、渔业安全应急救助预警工程5个。

  8、水产品流通与渔业信息工程。新建西安、安康、汉中市水产品批发市场3个,水产食品冷冻加工基地3个,配套建设市场交易信息应用系统工程3个、数据收集传输支持系统工程2个。

  (二)投资估算

  全省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6.85亿元。其中:盐碱滩地渔业综合开发及池塘改造工程2.0亿元;大鲵等特种水产养殖工程0.7亿元;优势水产品开发及渔业示范工程0.5亿元;水产良种工程0.5亿元;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及资源保护工程0.5亿元;渔业社会化服务与保障体系工程1.7亿元(其中:科技创新体系0.25亿元,技术推广体系0.5亿元,疫病防控体系0.7亿元,检验监测体系0.25亿元);渔政执法与渔船渔港工程0.45亿元;水产品流通与渔业信息工程0.5亿元。详见附表:“十二五”渔业重点项目计划表。

  (三)资金筹措

  全省“十二五”渔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总投资6.85亿元。其中:中、省财政专项资金2.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35%;市县财政配套资金0.6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10%;企业或群众自筹资金3.7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55%.

  六、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将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的意见》等方针政策,把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增收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开展渔业标准化工作,加强健康养殖科技支撑和服务,探索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和现代渔业建设,努力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渔业投入

  大力推进“渔业八大工程”的建设投入,增加渔业财政专项资金,把水产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等具有公益性职能的工作经费和推广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充分运用各种投融资手段,用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并举,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二)强化技术支撑体系的服务功能,保障渔业生产安全

  以渔业产业发展为主线,以产品开发为单元,以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在良种培育、健康养殖、病害防控、鱼药饲料等重大科研课题方面实现新突破。建立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信息传播、试验示范、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新型渔技推广机制。推进水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组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形成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加强渔业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渔业稳定持续发展

  完善水域滩涂养殖确权制度,稳定养殖承包经营权,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大力开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双认证”工作,不断推进水产品市场准出与准入制度。在探索新的水产养殖用药指导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水产养殖病害测报预警、水产药残抽检等水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强化公共危机应急反应能力,切实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四)强化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创新渔政监督管理机制

  推进渔业法制建设,改革完善渔业行政管理机构,强化队伍管理,建立渔政执法督察制度,提高行政执行力,加大渔事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继续开展“文明执法窗口” 创建活动,构建统一指挥、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渔业行政执法体制。加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渔业安全应急管理,建立渔业安全应急预警监控制度和渔船检验与报废制度。

  (五)落实强渔惠渔政策,优化渔业发展环境

  积极争取政府各部门对渔业用地、用电、用水应享受农业同等待遇的政策支持,加大水产业扶持力度,继续落实国家对良种、渔机、综合性直补政策;对水产良种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应享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引导渔(农)民兴办发展壮大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与渔(农)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联结机制,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TAG: 渔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