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山东蝈蝈上海街头卖的火爆 叫得越响卖得越贵

发布: 2013-08-19 |  作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据讯:炎炎夏日,除了知了在放声歌唱外,大自然里还有另外一位歌唱家,也在鸣唱着大地的诗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在《蝈蝈与蛐蛐》一诗中写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这就是蝈蝈的歌唱。

  一对细须、两只翠眼,鼓鼓的肚子一呼一吸,双翅振动时发出“唧唧、唧唧”的声音。蝈蝈各地叫法不同,南方叫“叫哥哥”,山东、河南叫“蚰子”,河北叫“乖乖”。在老上海眼里,它早就成为夏日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城市环境的改变,让这种原本可在树丛草地觅得的昆虫逐渐消失。记者从花鸟市场了解到,如今本地的蝈蝈几乎已消失,绝大部分叫卖的蝈蝈产自山东与河北。尽管如此,养蝈人依然兴致不减,“夏蝈”、“冬蝈”畅销依旧,骨灰级玩家甚至愿为此虫一掷千金。

  夏蝈蝈没冬蝈蝈金贵

  记者近日走访了本市几家较大的花鸟市场,不用问路,只需循着响亮的叫声,就能找到售卖蝈蝈的店面。在一家店门外,挂着好几串拳头般大小、用秫秸秆编成的笼子,每个笼内有一只蝈蝈。笼内的蝈蝈似乎没有因空间的狭小而丧失兴致,依然叫得格外欢畅。

  几家店铺的老板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市场上的蝈蝈大多从河北保定、山东等地进货,每只价格在10元到25元。“去年卖5元一只,今年要15元。”一名姓王的摊主告诉记者,由于气温高和雨季频繁的缘故,店里的野生蝈蝈的价格与去年相比翻了三番。

  “现在市场卖的是夏蝈蝈,冬蝈蝈一般在秋季上市,价格差距也较大。”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表示,冬蝈蝈价格较贵,品相好的蝈蝈,比如有些“铁皮蝈蝈”,能卖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据了解,夏蝈蝈一般养在秸秆编制的笼子里,好一点的用竹笼或藤编虫笼,而冬蝈蝈则是养在葫芦里,以便揣在怀里保温。因为冬蝈蝈一般由人工繁殖而来,温度适宜才会唱歌,因此放置冬蝈蝈的器具很有讲究。历史上记载的放冬蝈蝈的葫芦,最早可上溯到唐宋时期,在明清极为繁盛。其中,明清时期,甚至有大臣把放置蝈蝈的葫芦揣在官服里,为心爱的蝈蝈保温。

  养蝈蝈就是听叫声

  和蛐蛐好斗不同,养蝈蝈就是听叫声,叫得好的蝈蝈叫出的声音像老蛤蟆一样。蝈蝈的叫声除了吸引配偶和发出警戒外,同样具有与同伴交流的功能。因此,一只蝈蝈的鸣叫很有可能会引起周围其它蝈蝈的响应,这也是为什么在野外常能听到成片的蝈蝈鸣叫声。

  家住浦东的鸣虫老玩家吴先生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最近连日高温,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浮躁起来,但好在家里养着3只蝈蝈,听到它们的叫声,感觉心情也舒畅了。”在周末闲暇之余,吴先生还会去花鸟市场逛逛,与几个朋友相聚,以虫会友。许多蝈蝈玩家同时也是收藏爱好者,他们在一起聊哪家店新进了一批古董,摆弄各自最近刚到手的橄榄珠串,身旁则是蝈蝈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听哪只叫得好听,哪只叫得响亮,就把它买下来。”

  玩家透露,叫得响的蝈蝈是雄蝈蝈,鸣器是用两叶前翅摩擦发出醇美响亮之声,其翅愈发达,摩擦就愈强劲,叫声愈洪亮。体色紫红如铁锈者称为“铁皮蝈蝈”,有“歌王”之称。而蝈蝈鸣叫声越响亮越好听,价格越贵。

  寓意好,古人爱养蝈蝈

  蝈蝈又被称为螽(zhōng)斯,在中国古代就有着子孙满堂的寓意。据《螽斯》所载:“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通篇都在颂扬蝈蝈的种族兴旺,表现出古代人民对于生命繁衍的企盼。而由此产生的成语“螽斯衍庆”便成了喜贺子孙满堂的吉祥语。家中养蝈蝈,寓意着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开始流行养蝈蝈,明清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较为普遍。如今,玩蝈蝈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仍非常流行,国内甚至还有专门的蝈蝈养殖基地,“有些玩家还专门到产地去选购。”吴先生说,蝈蝈的喂养非常简单,“每天喂一颗鲜毛豆,或者喂点胡萝卜,有时两天不喂也没有关系。”“怀揣冬虫听叫声”,玩蝈蝈在冬季也是最火的消遣。在寂寞的寒冬,万虫俱寂、万虫皆僵,葫芦里蝈蝈的叫声在隆冬听起来格外悦耳。除了听蝈蝈的叫声,也有很多人喜欢以观赏为主的绿蝈蝈。深冬里一抹翠绿,让人的心情瞬间舒畅起来。而这就是冬蝈蝈的魅力所在。

TAG: 上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