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养猪业,如何走出“周期怪圈”?

发布: 2013-04-14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每年春节过后的3月至5月,是传统的猪肉消费淡季,生猪价格也相应进入下行通道。然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猪价下跌让养殖户们有点“吃不消”。连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跌,饲粮价格却不降反升,“猪粮比”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达到了5.95∶1,部分养殖户开始出现亏损。

两年前,养殖户每卖一头猪能赚400元,而当下,生猪平均价格跌至6元一斤,一头反亏100元,两年间利润波幅高达500元。

“猪周期”又来,价格下跌30%

“最近生猪价格实在太低了。”6日上午,岔河镇兴发村养殖户江德余给“猪经纪”们打了几个电话后,心情跌到了谷底,“6.2元一斤也不来拖猪,说今天只收6元的了。”

这个价格,意味着老江每卖一头猪,就要亏100元。老江是村里中等规模的养殖户,年出栏生猪100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只100公斤左右,达到出栏规格的猪,要消耗约250公斤饲料,再加上防疫、水电等,每头猪的成本价在13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人工费。“按现在的价格,一头猪才卖1200元,年前能卖到1600多元啊,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老江焦虑地说。

连续下跌之下,作为生猪生产和市场情况预警指标的猪粮比价,已低于盈亏平衡点,进入价格中度下跌的黄色区域,生猪养殖出现亏损。数据显示,至3月6日,国内猪粮比价跌至5.95∶1,跌破6∶1的平均盈亏平衡点。

事实上,忽高忽低的猪价,对养殖户而言并非新鲜事。马塘镇马北村规模养殖户钱拥军回忆说,从2006年至今,猪价一直在玩“过山车”:当年,生猪价格从最低每斤不足3.7元暴涨两倍多,到2008年时最高的每斤8.3元;同年11月,猪价又跌至每斤4.9元;2010年下半年起生猪价又再次冲高,2011年涨至每斤9.25元;2012年先低后高,目前又跌至每斤6元的低谷。

市场供过于求,短期难言回暖

供求关系演绎的价格波动,在生猪市场是如此剧烈,以至于被人们称为“猪周期”。这一轮的价格走低,同样是供求变动所致。

县家畜改良站站长、高级畜牧师王爱华分析认为,生猪行情一般2至3年就有一个周期,今年就恰好进入价格低谷期,“前两年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加之国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养猪热情,特别是一些企业老板更是纷纷投资规模养猪业。”截至去年底,我县登记备案的正常栏存商品猪2000头以上的省级规模猪场达到35家,正常栏存商品猪500头以上的市级规模猪场有340多家,全县能繁母猪栏存量更是由原来的19万头攀升至23万头,使生猪市场供大于求。同时,随着近年来饲料、劳动力价格和运输成本的看涨,生猪养殖的利润空间越发狭小。

供应大幅增长,需求却在减少。受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春节前的腌制品没有消费完,导致节后一段时间内猪肉消费需求下降。此外,餐饮消费下滑也是猪肉需求下降的一个原因。

不好的消息是,像这样低迷的行情或将持续一段时间。“总体上,上半年生猪价格将在低价位上徘徊,预计年内也不会有大的改观。”王爱华说。

冷静应对,主动调整是上策

“养殖户还得理性看待市场周期。市场有规律,关键看如何把握。看到生猪价格高时就盲目多养,一旦价格下滑,就处理改行,这样养猪肯定挣不到钱。”马塘镇桃园村卢拥健是我县中部地区有名的生猪经纪人,每年组织外销商品猪12万多头,与双汇、雨润等多家集团保持着密切联系。他认为,打铁也需自身硬,当前养殖户可趁机淘汰老龄、劣质低产母猪,适当补充优良后备母猪,稳定生产能力,防止大起大落。

卢拥健的观点得到了王爱华的认同。作为畜牧专家,王爱华建议,不妨在改良品种上下功夫,科学调整猪群结构,以三元猪为例,它在市场上就有很强的竞争力,即使是行情低迷期,价格还是会比一般品种猪高出每公斤1元左右。他同时强调,越是低谷期,养殖户越是不能忽视防疫。“要结合春防工作,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快集中免疫,确保免疫质量,降低养猪成本。”

另外,王爱华还提醒那些准备在低潮期发展规模养猪业的农民,一定要看准行情,不能心血来潮,更不能操之过急,待到低迷期趋于平稳、外销市场开始松动、行情逐步向好时,再考虑投资发展。否则,就会抱上“烫手的山芋”。

     

 
TAG: 养猪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