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稳定生猪价格需要怎样的政府调控?

发布: 2013-04-14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猪价又跌了。春节以来,猪价连续 9周下降,猪粮比价降至5.45:1,连续4周低于6:1的全国平均盈亏平衡点,养殖户普遍出现亏损。目前,国家“已经在20多个省份,按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储一定规模的冻猪肉,以减轻市场压力。”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官员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的情况预测,生猪价格还将在低谷徘徊一段时间,最乐观的估计会在中秋节前后出现回升。”

  由于国家收储是按“略高于市场价格”,并且是“一定规模的”,所以,更多的养猪户要扛到“中秋节前后”。扛,就是淘汰过龄能繁母猪,减少仔猪生产。如果扛不住呢?就是过度淘汰,放弃养猪。其结果就是明年后年生猪市场供应减少,肉价大涨。所以说,“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的调控,遏制住生猪价格进一步下滑的趋势,保护生猪的生产能力,防止明年后年猪价的大起,通过政府的调控,把生猪价格拉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如果我们这一轮收储之后,猪粮比价还没有达到6:1的水平,政府会接着实施第二轮的冻肉收储的措施。”

  “国家启动冻猪肉收储是否能稳定猪肉市场?”2009年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2012年5月,又重新修改制定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主要内容包括发布预警信息和开展冻猪肉收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官员说,“从2007年到现在已经是三个周期了,生猪价格在政府的调控之下,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比以前要小得多。建议广大养殖户,在当前生猪价格比较低的情况下,加快调整生猪补栏结构,淘汰过龄能繁母猪,从而达到生猪市场总体的供求平衡。这也是解决生猪价格波动根本性的措施。”

  既然稳定猪肉市场的根本性的措施还是靠养殖户的生产方式,那就要看看我们目前的措施能否保护养殖户的生产信心。实际上,生猪生产波动与价格波动是经济生产活动的正常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因素正在破坏这个规律,其中一个因素就来自政府的调控。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傅文阁在回答人民日报海外版“肉价为啥走不出暴涨暴跌怪圈”的采访时说:“政府对生猪价格的调控制度也存在进一步完善之处。在生猪价格行情走高的时候(也就是供应减少了的时候),政府启动对能繁母猪的饲养补贴,这就迅速刺激了生猪养殖,也就直接埋下了随后市场价格暴跌的伏笔。政府的措施是反市场运作。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一切应该交给市场。”

  政府不要“反市场运作”,这才是稳定生猪市场的“根本性的措施”。生猪生产,关键要保护人的积极性,而这一“补”一“收”,养殖户完全失去了“生产尊严”。“补贴”,是为了“防止明年后年的猪价大起”。“收储”,对于养猪户来说就是画饼充饥。这种站在“政绩”立场上的调控政策现在看来到了转型的时候了。“跌的时候就赔,涨的时候就赚。”天经地义,生产者心甘情愿,这个规律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干预。肉价高了怕市民受不了?那纯属多虑。房价涨得那么高不也都在承受着吗?也没有个“根本性的措施”让它跌下来。如果有了市场的调控,就会有养殖的专业化和稳定性,消失的将是黄浦江上的死猪。

  “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一切应该交给市场。”专家说得太好了,政府为什么不能试一试?为什么不能往后退一退?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每个领域都要行动起来。当然,政府要带头,从自身做起,从敏感的行业做起。

       
TAG: 生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