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生猪产业供需结构分析与后期展望

发布: 2017-09-29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历史存栏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从1976-1985年这十年时间,生猪年均存栏在3亿头左右,累计增幅9.11%。从1986年到1995年,生猪存栏量突破4亿头,平均每年存栏增加约1000万头,年度增幅约3.33%。从1996年至今,我国生猪存栏量持续保持增长,而在1996年生猪存栏变化很大,从年初的4.4亿头锐减至3.6亿头,当年存栏减少近8000万头。影响出栏头数7000多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14.46%。其他年份生猪存栏基本保持平缓上涨,且自2008年起,生猪存栏达到4.6亿头,至2013年生猪存栏达到历史最高值约4.76亿头。2013年之后生猪存栏再度回落,截至2016年底生猪存栏约4.35亿头。

从生猪出栏量来看,1982年我国生猪出栏量突破2亿头,1989年破3亿头,1994年破4亿头,1997年破5亿头,2005年破6亿头,2012年破7亿头。那么在1976-1982,1983-1989,1990-1994,1995-1997,1998-2005,2006-2012年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8%,7.40%,9.52%,4.47%,2.41%,2.05%。2013-2016年,生猪出栏量受本轮环保去产能的影响,持续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11%。由此可见,我国生猪养殖量及产能在改革开放前增速相对缓慢,供给量严重不足。在1983-1994年这段时期,生猪供应量增长迅速,猪肉供应短缺的局面得到扭转,进入供求平衡的快速发展阶段。1995-2012年,生猪出栏量缓慢稳定增长,开始以市场化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提高效益的结构性调整阶段。

生猪出栏率方面,在1992年之前,我国的生猪出栏率均低于1,说明我国生猪养殖极度落后,生猪良种率低,饲养周期长,出栏速度慢。1993年之后,我国的生猪出栏率大于1。2010年出栏率达到144%,2014年达到155%,到2020年我国的生猪产业规划目标出栏率要达到160%。反观美国生猪养殖业,生猪养殖的效率很高。早在1960年,生猪的出栏率便达到150%,如今生猪的出栏率高达180%。相较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生猪养殖效率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 能繁母猪存栏量

1993年以前,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于3000万头,至2004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增长到4000万头。2004-2013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突破5000万头。2013年之后,能繁母猪存栏至今持续下降,2016年底能繁母猪存栏已不足4000万头。在1996-2006年期间,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长,累计增长率67.86%,年均增长幅度6.79%。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生猪产业进入市场化阶段的关键十年,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促使生猪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加经济效益为主线的调整发展阶段。生猪养殖方式逐步由以散养为主转变为专业化和规模化饲养。当前,生猪养殖已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道路。在调整优化生猪产业布局和环保高压的双重政策之下,由以往散户快进快出造成生猪产能的剧烈波动将一去不复返,生猪养殖产业迎来了高度产业化的同时也面临行业巨头的竞争和整合。

3. 猪肉产量

我国是世界猪肉生产第一大国,中国的猪肉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左右。2016年数据显示,中国猪肉产量占比为48%。我国猪肉产量在2015年之前,猪肉产量整体呈线性增长趋势。1996年、2007年由于能繁母猪数量降幅较大导致生猪出栏减少除外。1994年猪肉产量突破3000万吨,至1999年突破4000万吨,2005年突破4500万吨,2010年突破5000万吨,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5600多万吨。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五年猪肉产量增长约500万吨,平均一年增长约100万吨。2015年至今,因最严环保政策的执行,中国生猪养殖去产能力度很大,能繁母猪长期处于近年历史低位,猪肉产量在2015年之后有所下降。

4. 猪肉进出口量

我国猪肉自1995年开始少量进口,占全球贸易份额的1%左右。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进口猪肉逐渐增多,全球进口贸易份额从2009年的4.87%提高到2011年的11.47%,2014年占比12%,2015年为15.17%,2016年达到27.35%。由此可见我国猪肉进口量在逐年增加,尤其近两年大幅度增加。2015年我国猪肉进口102.9万吨,2016年进口218.1万吨,USDA给出的2017年预期我国进口猪肉量约230万吨。进两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也与国内连续两年的猪价过高有一定的关系,国外外猪肉价差过大,直接刺激进口肉冲击国内市场。

相对于进口猪肉,我国的猪肉出口量相对有限,而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出口贸易份额常年低于5%。我国猪肉的主要出口地区为香港、澳门。由于我国国内养殖情况复杂,猪病复杂多样,兽药等抗生素含量超标,很难达到出口国的标准,出口之路显得任重而道远。

生猪产业供需结构分析与展望

生猪产业供需结构分析与展望

生猪产业供需结构分析与展望

三、需求状况

伴随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居民猪肉消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猪肉紧缺性消费阶段。1980年以前,养猪业属于家庭副业,分散饲养为主,猪肉供应有限,居民猪肉消费受当时收入水平和猪肉供应量的双重限制,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国家统购和凭票购买成为该时期猪肉供需的关键词。第二阶段:平衡性消费阶段。1980年到1995年,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实现了猪肉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猪肉由计划流通体制转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体制。与此同时, 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带动猪肉消费水平提高,猪肉消费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第三阶段:由量转质的阶段,从满足需求到开始追求高品质、安全健康方向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猪规模养殖户出栏比重提高。2014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2%。“十三五”以来,农业部出台第一个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给生猪养殖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环保、供给侧改革是这个时期的热搜词。

1995年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是20.38公斤,占肉类消费比重的86%。到2011、2012年人均猪肉消费量达到30公斤,肉类全年人均购买量达到47公斤左右。猪肉占比63%。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的消费需求逐渐多样化,猪肉消费的比重在逐步下降,但仍是我国肉类蛋白摄取的主要来源,占比依旧有60%左右。鸡肉消费比重逐年提高,占比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牛羊肉的消费在国内占据10%的份额。

 
TAG: 生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