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蓬溪县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发布: 2010-12-15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初冬时节,走进蓬溪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天福镇长坪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蘑菇大棚,水泥路纵横交错,硬化的沟渠、现代化的灌溉设施,整个蘑菇基地气势恢宏。这就是蓬溪县食用菌龙头企业之一的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标准化蘑菇种植基地,目前该公司已投资2000余万元,建标准化出菇大棚285座,种植黄背木耳1950万袋,实现总产值1.2亿元。

  而这还只是该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的一个缩影。

  今年来,继蓬溪与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建了四川省出口食用菌(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又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双孢蘑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后,近期蓬溪又在全力推进省级食用菌产业基地强县的建设步伐。

  蓬溪县委、县政府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产业来抓,把建设食用菌产业强县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优先位置,响亮提出2010年成功创建全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强县的口号。

  目前,蓬溪仅双孢蘑菇基地已达到1.2万亩,实现产量2.95万吨,木腐菌生产1.14亿袋,实现产量16.8万吨,全县食用菌产业实现收入6.65亿元,全县农民仅靠食用菌产业一项就人均增收1000元。

  产业强县 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蓬溪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全县8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66万,而农业劳动力仅有29.9万,耕地面积50.03万亩,人均仅有0.76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增长处于较低水平。

  先天不足与后天不良成为蓬溪农业发展的掣肘。怎样才能找到突破口,实现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价值?

  经过反复论证和权衡得失,2008年7月,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明确提出努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推进“一态三化”(原生态,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发展思路。

  “我们就是要通过对蓬溪浅山丘地区原生态、多样化的生态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在现代种植养殖业上建规模特色化园区,带动群众广泛参与,进一步提升农业比较效益,最大限度增加群众收入!”在多种场合,蓬溪县委书记吴相洪掷地有声。

  富民强县的探索之路,终于让老百姓分享到了第一批甜美的果实。

  “去年我们一家仅靠种植蘑菇就收入近3万元。”蓬溪县红江镇部营村漆远波伸出3个手指头比划着描述过去一年的好收成,“去年我们家将2亩承包责任田改种了蘑菇,出菇后就有公司来收购,卖了2.8万多元,除去灌溉、施肥和人工成本,纯收入就1.1万多元,可比以前种粮食划算得多。”

  在红江镇,许多像漆远波一样的蘑菇种植户均实现了增产增收。率先尝到甜头的老百姓成为了身边活生生的致富榜样,就这样,蘑菇产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今年,蓬溪另外几个镇,如高升、任隆、文井等乡镇,不少农民也加入到种植蘑菇的行列。蓬溪还重点打造了以天福、红江、大石、宝梵、吉祥等5个乡镇为重点的食用菌产业核心示范区,种植规模达到了1.02万亩,发展种植户达6150户。

  从生产到餐桌 质量安全有保证

  蓬溪以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不断壮大,为了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影响力,蓬溪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食用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活动,蓬溪与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签订协议,省县共建全省食用菌(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而且,蓬溪还提前谋划准备,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蓬溪县食用菌(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战略规划》《蓬溪县天福红江食用菌(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规划》,预计到2012年,全县食用菌(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32万亩,其中优质食用菌2万亩,优质蔬菜30万亩。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蓬溪不仅让全县51万亩耕地整体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还组织制定和推行了《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食用菌技术操作规程》2个县级地方标准,《脱水蘑菇制品》《腌渍蘑菇制品》2个企业产品标准和《采购管理标准》等41个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科研、生产、推广相衔接的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的食用菌农业标准化体系。

  今年11月11日,蓬溪国家级双孢蘑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成功通过了国家质监总局的考核验收。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设施栽培率达87.6%,绿色防控率达到90%以上。蓬溪还在县农业局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切实加强了对食用菌产品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管,食用菌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打造产业强县 蓬溪迈出铿锵步伐

  蓬溪在食用菌产业强县的建设过程中,不仅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基础,还全力支持实施品牌战略。

  蓬溪境内,闽中公司、大福菌业、昊宏菌业、三绿菌业等4家龙头企业生产加工的蘑菇、黄背木耳等产品就实现了直接出口的发展目标,不仅实现了企业增效,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仅今年,蓬溪在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上就投入资金1.29亿元,重点用于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建设,还多方筹资对企业、业主、农民实行生产性补助,切实保障了食用菌产业基地强县建设的快速推进。

  蓬溪县委、县政府还主动加强与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四川农业大学、省农干院和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合作,强化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技术的示范和应用,切实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蓬溪积极探索推广的亩平产值超过3万元的“稻—菇—菜—菜—菜”两年五熟制循环农业模式,全县实施面积已达0.9万亩;示范推广的双孢蘑菇专用发酵剂快速堆制技术和便携式翻堆器、调水器、自然排氨等综合配套技术,实现了省工、节本、增效的目标。

  同时,蓬溪还开始了积极推行业主与农民的食用菌寄种制和订单生产的创新,从本质上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农民缺资金、缺技术和怕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怕价格下滑影响收入的“两缺两怕”难题,成功实现了农民零风险、零投入,企业少投入、少用工,农民、企业均受益的“双零双赢”局面。

  不仅如此,蓬溪县委、县政府为鼓励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发展,还出台了《蓬溪县食用菌产业补助办法》,实行以奖代补,重点支持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对食用菌加工企业或业主租地种植蘑菇,给予大棚设施及原材料补助;对企业或业主建设食用菌示范园区,县政府还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负责建设园区内所需的沟、渠、池、路及土地平整等相关基础设施。

  通过不断推进食用菌产业基地强县的建设步伐,食用菌产业成为了蓬溪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还促进了全县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地快速发展。

TAG: 农民增收 食用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