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猪瘟综合防治技术(三)

发布: 2010-04-03 |  作者: 丘惠深 |   来源: 腾骏药业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丘惠深 研究员

 

 

 

         
        
法国的试验证明,在仔猪吮吸初乳前注射兔化弱毒疫苗,攻击强毒时,虽然可能呈现轻度热反应,但常耐过而不死亡。另一组仔猪在其吮吸初乳后36 h注射疫苗,则不能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而死亡,证明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而不能产生主动免疫力。


        乳前免疫在我国推广应用已近20年,证明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特别是那些大、中型规模养猪场已普遍采用。但在生产实际中要完全实现所有仔猪出生后不吸初乳,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母猪大多在夜间分娩,接生员更难于照料。为了明确先注苗后吮吸初乳与先吮吸初乳后注苗对免役效果的影响,解决即使少数初生仔猪吮吸了初乳再接受疫苗注射仍能取得免疫效果。丘惠深等(2001年)报导了猪瘟不同顺序零天免疫的免疫效果比较。取同一天出生的仔猪等分为3组,每组1315头,第1组不吮吸初乳,注苗后1 h吸;第2组先吮吸初乳,1 h后注苗;第3组先吸初乳,30 min后注苗。80日龄时,每一免疫组随机取出4头猪,连同6头非免疫对照组猪以石门系强毒进行攻毒试验。其结果为:对照组6/6100%)死亡;第14/4100%)保护;第23/475%)保护;第32/450%)保护(见表5)。
 
       
以猪瘟免疫荧光抗体技术(HCFA)检查所有实验猪的脏器发现:攻毒前所有对照组和免疫猪为阴性;攻毒后1214 d,所有对照猪及死亡的免疫猪均为特强的抗原阳性(带毒)猪,而所有免疫攻毒耐过猪均为阴性。由此可见,不论吸初乳后1 h或半小时再注射疫苗的免疫效果均不如不吮吸初乳先注苗的免疫效果好。因此,在养猪生产中,在进行乳前免疫时要做到百分之百的仔猪不吮吸初乳先免疫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取得好的免疫效果仍应坚持并大力提倡不吮吸初乳先注射疫苗为宜。

        2.2 猪瘟的免疫程序
       
目前国内对猪瘟的免疫程序没有统一的标准,种类繁多,免疫次数不相同、免疫时间不相同、免疫剂量不相同。一个省可以列出10种左右的不同免疫程序,全国就更多了,难于统一,也不必统一。但要根据本地区、本猪场的传统和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现推荐以下猪瘟的免程序供参考:

         2.2.1  种猪的免疫程序


         种公猪:春秋两防,即每年两次。
         
种母猪:春秋两次;或一年3次;或每产前2530 d一次;或产后2530 d一次。


          2.2.2 仔猪的免疫程序


         20—60程序:即20日龄一免,60日龄二免;
          0—70
程序:即乳前一免,70日龄二免;
         0—35—70
程序:即乳前一免,35日龄二免,70日龄三免;


         2.2.3 后备种猪 


        
按仔猪程序,至8月龄配种前加一次免疫后,按种猪程序进行。

         2.3 免疫剂量


        关于免疫剂量,基本原则是无猪瘟场剂量可小,猪瘟污染场剂量要大;使用脾淋苗的剂量可小,细胞苗的剂量要大。这是因为无猪瘟或猪瘟不明显猪场的猪抗体甚低相对敏感,而猪瘟污染尤其是长期处于持续感染猪场,病毒随处存在、交互感染,猪体内抗原、抗体均可存在,许多猪为接受免疫已有一定的抗体水平,产生的干扰大,故需要加大剂量。按《规程》规定:脾淋苗每头份含150个家兔感染量为合格,而细胞苗需含750个家兔感染量才合格,不要误认为1头份的细胞苗相当于5头份的脾淋苗。而恰恰相反,在实际使用及初步的试验表明1头份脾淋苗可当数头份细胞苗使用。

        3 猪瘟的净化


        猪瘟的净化是当前养猪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控制猪瘟,甚至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目前的猪瘟多以非典型、慢性,甚至是隐性的形式出现。同一猪场中各类猪群均可遭受感染。控制和根除猪瘟采用全部扑杀的办法显然是不现实的,而种猪,特别是种母猪一旦感染猪瘟后又造成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是造成一个猪场猪瘟持续感染的总根源,而且要实施全场所有猪群的净化又有一定的难度。经我们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一套在猪瘟严重污染的猪场中,以净化种公、母猪和后备种猪的净化措施。具体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立即实施净化,对全场所有种公、母猪逐头活体采扁桃体,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法检查。只要检查出HCFA阳性(带毒)猪,一律立即淘汰,使用腾骏药业的复合醛进行清栏消毒,结合做好其他综合防制措施以建立新的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一般3个月便可初见成效。每6个月进行一次。大约经过4次净化后,猪瘟便可得到完全控制,效果明显。
    

         现以我国某猪场的净化为例。该场建于1976年初,有3000头左右的生产母猪。由于年代较长,设备陈旧,规模较大,过于密集,不利于对疾病的控制。以引进4头未经检疫的种公猪为导火线,导致该场19965月爆发了猪瘟,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从19974月至199810月共进行了4次净化,取得了以下效果:
     

         种公、母猪净化效果:由于在1.5年的时间里进行了4次净化,对所有种公猪、母猪逐头作HCFA检查,发现阳性(带毒)猪立即淘汰,使带毒猪比例随着不断净化而下降,从净化前的11.2%将为0.81%,阳性率下降了92.8%,(见表6),猪瘟受到完全控制。
    

         净化种公、母猪后,对保育舍(2875日龄)猪的效果:该场发生猪瘟引起死亡的猪多在保育舍。在实施净化前,保育舍每月因猪瘟平均死亡348.7头。第4次净化后,每月平均仅死亡25.5头,下降了92.7%(见表7)。
   

        净化种公、母猪后,对分娩舍(028日龄)猪的效果:在分娩舍主要由于种母猪带毒造成仔猪先天感染,出生后一二天死亡。净化前,全场每月在分娩舍死于猪瘟的仔猪平均42.7头,实施净化后每月降为2头左右,到第4次净化后降为0.5头,下降了98.8%(见表8)。
    

        此外,由于猪瘟受到完全控制,料肉比也下降,治疗药物、消毒药物、耗费的人力等也大为下降,总的效益大为提高。
    

        总之,以净化种猪群、后备种猪群、清除传染源、降低垂直传播的危险为主,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增强群体的免疫力,并对其他疫病积极进行协同防制,加强隔离消毒,逐步实现全进全出计划,以及改良环境,改善设施等一整套综合防制技术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容易推广。不管猪瘟污染多么严重,只需花1.52年时间,猪瘟便可得到净化,并受到有效的控制。这套猪瘟防制措施不受地理条件的影响,适用于全国各种规模的猪场。

TAG: 猪瘟 综合防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