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猪消化道传染病及其防制

发布: 2009-07-02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时洪艳,冯力,陈建飞,佟有恩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01)

猪消化道传染病是养猪生产中仔猪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仔猪腹泻一直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在我国养猪业中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营养性腹泻和一般条件因素引起的腹泻,其中传染性腹泻包括细菌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危害最为严重,细菌性腹泻包括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和猪痢疾;病毒性腹泻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感染。该病在养猪业中广泛流行,临床上这些疾病有时是单独出现,有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和感染出现,从而加重病情,若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会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给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原因与流行病学

1.1 细菌性腹泻

1.1.1仔猪黄白痢 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出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1~5日龄发生的为仔猪黄痢,2~3周龄发生的为仔猪白痢。前者主要发生在一周龄以内的仔猪,带菌母猪是其传染源,仔猪大多通过哺乳或舔食污染的物体、饲料而经消化道传染。猪群中一旦发病,往往一窝一窝发生,传播较快,一窝仔猪中发病率可达50%~90%,死亡率有的可达100%。一般第一胎母猪发病率最高,此外,猪场卫生条件不好,仔猪聚集互相窜动,也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后者主要发生在10~30日龄的哺乳仔猪,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生,同窝仔猪间传播快,常呈一窝一窝地发生,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较低,一些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如更换饲料、气候下降等。

1.1.2仔猪红痢 是由于病原体魏氏梭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多种毒素及活性物质引起的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主要发生于1~3日龄的初生仔猪,一周龄以上很少发病。产仔季节中一旦发生本病,经常不断发生,但各窝发病率相差很大,有的全窝发病,有的仅少数发病。仔猪感染后病程短,病死率高,可达100%,尤其是卫生条件差的猪舍。

1.1.3仔猪副伤寒 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以肠炎和持续下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饲养条件不好的猪场。本病主要发生在饲养密度大的2~4月龄的断奶仔猪群,常呈散发,在饲养管理不良的条件下可暴发,无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两季气候寒冷、剧变、多雨的情况下发病率高。常与猪瘟、猪气喘病等混合感染。

1.1.4猪痢疾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肠道内的其他微生物也参与本病的致病作用,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临床表现为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各年龄和各品种猪都易感,以7~12周龄的幼猪多发。新一代的发生无季节性,猪场一旦发生本病,可常年持续不断的发生,在阴雨潮湿,饲养管理不良、拥挤、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本病已经遍及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除能引起猪只死亡外,还可降低饲料利用率,使猪只的生长发育受阻。

1.2病毒性腹泻

1.2.1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以冬春季节严重,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7~10日龄仔猪以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而周龄较大或成年猪只几乎没有死亡,但掉膘降低饲料报酬,浪费人力物力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该病是世界性的疾病之一。

1.2.2猪流行性腹泻 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主要发生在冬季,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以哺乳仔猪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为15%~90%。可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

1.2.3猪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包括猪在内的多种新生动物的重要肠道病原。本病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等寒冷季节,呈地方性流行,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感染,感染率高达90%~100%,在流行地区大多数成年猪都已感染而获得免疫,发病猪多为8周龄一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一般为50%~80%,病死率一般在10%以内。

2临床特征与剖检变化

2.1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出生后几小时到1周龄乳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以排黄色稀粪为临床特征,内含凝乳小片,肛门松弛,精神不振;继之不吃奶,很快消瘦、脱水,眼球下陷,肛门呈红色。最后衰竭死亡,死亡率高达70%~90%。病理解剖常见颈部、腹部皮下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体的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小肠次之。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出血点;肝、肾有小的坏死灶。

2.2仔猪白痢:病猪主要的症状为下痢,粪便呈乳白色或灰白色,常呈浆状或混有粘液而呈糊状,其中含有气泡,有特殊的腥臭味。病猪的尾、肛门及其附近常沾有粪便,污秽不洁。当细菌侵人血液时,病猪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日渐消瘦,精神不佳,被毛粗乱无光泽;眼结膜苍白,怕冷,恶寒战栗,躺卧不起,一般5~6d死亡,或拖延2~3周以上而逐渐康复。病死猪解剖可见肠壁薄失去弹性,肠粘膜轻度充血潮红,多伴发点状出血,粘肠道内容物较多,呈水样或泡沫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串珠状。

2.3仔猪红痢:病猪排血样稀便,粉红色或棕色,内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剖检可见病理变化常限于小肠和肠系膜淋巴结,尤以空肠变化最为明显,最急性病例空肠呈暗红色,肠内充满血样内容物,腹腔内有较多的红色腹水。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病程长的肠粘膜出现坏死,出血较轻,肠粘膜黄色或灰色,附有伪膜,在粘膜下层、肌层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有小气泡。

2.4仔猪副伤寒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41~42℃),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常有腹部疼痛症状,弓背尖叫。耳、腹部及四肢皮肤呈深红色,后期呈青紫色。最后病猪呼吸困难,体温下降,偶尔咳嗽,痉挛,一般4~10d死亡。病理剖检,其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有时波及到盲肠、结肠、回肠后段,肠壁增厚,粘膜下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淋巴结肿胀,肝肾中有坏死灶。

2.5猪痢疾病猪体温升高至40~41℃,排黑色或黑红色稀薄水样粪便,有大量黏液、血液及纤维素渗出物、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消瘦、脱水,最后衰竭死亡。剖检可见,病变局限于大肠,急性病例肠壁及肠系膜发生充血和水肿,淋巴滤泡增大。进一步发展后,可见肠粘膜表层坏死,形成假膜,呈豆腐渣样外观,有时粘膜上只有散在的薄而密集的纤维素。肠内容物中混有少量粘液和坏死组织。

2.6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这两个病的病原都属于冠状病毒,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防治上都很相似。临床上腹泻、呕吐和脱水为特征主要病变是仔猪全身脱水明显,胃内充满凝乳块,胃粘膜充血,小肠内充满黄色液体,并有未消化的凝乳块,乳糜管内无脂肪颗粒,肠淋巴结水肿,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到肠绒毛严重萎缩。

2.7猪轮状病毒感染 病猪表现为厌食、不安,偶尔也有呕吐,继而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含絮状物。随着日龄的增大,死亡率逐渐地减少,通常较大日龄仔猪的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症状的轻重决定发病猪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的生后几天的仔猪症状最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剖检可见胃弛缓,充满凝乳块和乳汁。主要病变是小肠乳糜管内有不等量的脂肪,空、回肠壁变薄,绒毛中等萎缩,肠内充满黄色或灰白色液体和絮状物。

3诊断 

仔猪消化系统传染病根据发病原因及流行病学可进行初步诊断,再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进一步确诊,最终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细菌性腹泻,可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其中仔猪副伤寒还需作猪瘟诊断,以防继发感染;病毒性腹泻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中和试验、免疫荧光的实验室方法进行确诊。

4综合防制措施 

4.1建立严格的消毒机制,圈舍环境要彻底消毒,减少母仔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机会。母猪产房要彻底清扫、冲洗、消毒,产房门口应设立消毒池、消毒室,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要进行严格消毒;母猪进产房前,要对其体表喷淋、刷洗、消毒,临产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乳房和外阴部,以减少母猪对仔猪的污染;每周要对圈舍进行(1~2)次带猪消毒。

4.2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尤其是深秋和冬春季节。分娩舍和保育舍必须保持通风、卫生和干燥,做到不冲水,因为潮湿的环境是病原菌的温床,而且不利于仔猪的保温。

4.3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仔猪的健康应从胎儿抓起,因此妊娠期应根据母猪的实际膘情合理供料,提高仔猪的初生重,为仔猪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母猪产后必须供给充足、优质的泌乳母猪料,保证母猪的泌乳量。要选择优质的饲料,这样的饲料消化率高,可减少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发生。同时必须采取少量多餐,做到料槽不积料,防止饲料酸败变质。有条件的猪场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酸制剂和酶制剂,改善仔猪消化道环境,调整消化道菌群,抑制各种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高饲料的消化率。

4.4注意引种,传染性疫病的控制,控制传染源非常重要。很多猪场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引种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就要求猪场在引种时一定要检测,引种后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保没有疫病后再混养。有条件的猪场,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采用自繁自养的方法,杜绝外来疫病的传入。

4.5免疫接种,在流行季节前50d和20~30d进行两次或一次的全群免疫接种。疫情稳定的猪场,可使用灭活苗进行接种,而疫情不稳定的猪场或受疫情威胁的猪场,可以使用活疫苗进行接种。对于发病的猪场应立即采取活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同时采取对症治疗,使用抗生素控制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TAG: 传染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