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技术

发布: 2010-04-03 |  作者: 万遂如 |   来源: 新兽医

上一篇 下一篇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又称为“猪红皮病”。临床上以发热、皮肤发红、贫血、黄疸,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为特征。该病自1928Schilling等首次报道鼠的附红细胞体病以来,目前在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动物和人群中检出了该病,呈全球性分布。在我国先后报道了兔、猪、犬的附红细胞体病,1982年以来又报道了人附红细胞体病。不仅对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的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流行特点
  ()流行形势严峻 我国江苏省于1972年发现该病,后来浙江、上海、广东、河南等省、市也相继报道了该病。特别是2000年我国北方数省、市养猪场,先后发生该病流行,2001年夏季南方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养猪场又暴发流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感染该病,一般发病率为70%左右,死亡率为20%25%。在猪群中以50日龄左右的断奶仔猪发病多见,死亡率为10%15%。妊娠母猪发病时约有50%的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等。当前规模化猪场疫情较为稳定,多数呈隐性感染,流行性发生较少见,通常表现为该病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而在农村的猪群中发病较严重,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的病例广为多见。
  ()易感动物众多 附红细胞体能感染猪、牛、绵羊、山羊、马、骡、驴、骆驼、犬、猪、兔、狐、貂、貉、鸡及鼠等多种动物,人也可被感染。据有关资料表明:猪的隐性感染率为95%、牛为80%、绵羊为88%、山羊为82%、马为95.8%、驴为98%、骡为85.7%、犬为49.5%、兔为66%、鸡为75.8%、人为86.33%。在目前发现的14种附红细胞体中,猪与绵羊的附红细胞体致病力最强。但是,在猪的血液中发现有附红细胞体存在,猪只不一定就会发生附红细胞体病。
  ()传播途径多样 猪感染该病可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欧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通过活的媒介昆虫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蠓及蜱等,以及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发生间接传播。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配种时患病的种公猪可通过精液传给母猪。
  ()发病有季节性 在我国,发病主要见于温暖炎热多雨的夏秋季节,每年的69月份多发,冬季发病少见。因为高温多雨的季节吸血昆虫易滋生,有利于该病的传播与流行。
  ()不良因素可诱发该病 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应激、饲养应激、突然改换饲料、饲养管理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环境恶劣、长途运输或发生其他疫病等,致使猪体免疫功能下降,均可诱发隐性感染的猪群大批发病,呈现地方性流行。在广大农村由于饲养条件差,存在许多不良因素,常引发该病的发生与流行,而且在疫情稳定后,间隔一段时间往往又会出现再度发生,致使疫病长时间存在。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多见 当前在临床上常见猪瘟、猪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耳病、呼吸道病综合征、圆环病毒Ⅱ型感染及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与附红细胞病混合发生或继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增大死亡率,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在广大农村养猪户中由于缺乏兽医技术,免疫不科学,出现该病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病例更为多见。
二、临床特征
  潜伏期为320d。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病例,后转为慢性型,在农村养猪户中发病多见于购入断奶的的保育仔猪。
  断奶仔猪:急性病例表现为高热(42)、体表苍白、有时出现黄疸,耳朵、颈部、四肢内侧、胸前腹下及尾部等处皮肤发紫。精神沉郁、不食、呼吸困难、卧地不起,病程35d,死亡率为10%15%。转为慢性型时,表现为贫血、黄疸、全身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不佳、机体消瘦。
  哺乳仔猪:急性病例表现为发热、沉郁、嗜睡、贫血、腹泻,死亡率高达90%以上。
  种母猪:妊娠母猪急性发病时主要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发病率在50%以上。临产母猪发病多在进入产房后或分娩后34d出现症状,表现为厌食、发热、乳房及外阴水肿13d,死亡率在10%左右。慢性病例母猪表现不发情,屡配不孕,乳头肿大坚硬。
  种公猪与育肥猪:多呈急性型发病,但死亡率较低,多数在病愈后表现不良。转为慢性型后,种公猪表现为性欲减退,精子活力降低。育肥猪则表现为生长迟缓,延长出栏时间。
三、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 只能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理学诊断、实验室诊断。
  ()病理学诊断 剖检死亡病猪可见黏膜苍白,全身肌肉黄染、血液稀薄、水样、凝固不良,胸腹下及四肢内侧有紫红色斑点,皮下水肿。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液体发黄。肺水肿、淤血、出血、实质肉变、无弹性。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心肌变性。肝肿大、质脆、多汁、出血、黄染、表面有黄色条纹或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表面有一层假膜,呈暗红色或黄色,边缘不齐,有的有梗死灶或针尖大出血点。胆囊膨胀、充盈胆汁。肾脏肿大,外观发白,有出血点,肾盂水肿。膀胱黏膜有少数出血点,胃底部黏膜充血出血,小肠黏膜充血、脱落。全身淋巴结肿大。脑组织充血、出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
  ()实验室诊断
  1.镜检:无菌采血放于干净玻璃片上,再加等量的生理盐水,用600倍镜观察,可见到变形的血细胞及呈淡绿色荧光的附红细胞体。血片染色镜检,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姬姆萨氏染色附红细胞体呈红色、瑞氏染色为蓝紫色或黄色。
  2.血清学诊断:(1)补体结合试验:病猪出现症状后的17d可呈现阳性反应,于23周后即可转为阴性。该法用于诊断猪的急性病例效果较好,检查慢性病例常呈阴性反应。(2)间接血凝试验:该试验滴度140定为阳性,灵敏度较高,能检出补体结合反应转阴后的耐过猪,现已多用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3)荧光抗体试验:发病后第4天出现抗体,并随着感染率的升高,第28d达高峰。用于诊断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效果良好。(4)ELISA试验:适用于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急性病例的诊断,且与其他疾病无交叉反应,是一种敏感、快速、特异的检测方法。
  3.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用PCR技术检查,证明猪被附红细胞体感染后2h即可出现PCR阳性。用DNA探针技术检查,能区别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猪和非感染的猪,并且不与猪感染的其他疾病血清中的DNA发生杂交反应。
  ()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病猪出现发热、皮肤上呈现紫红色斑点,耳廓边缘坏死、喘气、呈腹式呼吸等症状,以及剖检有败血症变化,与猪瘟、弓形体病、链球菌病和猪肺疫等疫病很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
  当前在发病猪群中附红细胞体病常与猪瘟、猪链球菌病、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圆环病毒Ⅱ型感染、蓝耳病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在临床上症状表现为多样性与复杂性,诊断时予以注意。
四、防控技术
  ()预防措施
  1.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内外环境卫生;坚持消毒制度,彻底杀灭各种吸血昆虫,切断其传播媒介,可有效的防止该病的发生。
  2.猪场严禁饲养其他动物,因为该病为多种动物与人共患的人兽共患病,以免造成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3.仔猪断脐、剪尾、剪牙、去势、打耳号、注射、手术及发生外伤时要严格消毒,防止污染的器械及注射用具等发生间接传播。
  4.定期检查种公猪的精液质量,防止隐性感染的种公猪通过配种传染给母猪。
  5.药物预防:疫情猪场在发病季节针对不同猪群可选用下列方法进行药物预防。
  种公猪: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每头每次肌注1015mL,每月注射3次;血虫净,每头肌注1g,每月注射2次,与长效土霉素交替使用;每次注射时同时肌注维生素B121015mL2个月为一疗程。精液检查合格者,可参加配种。
  生产母猪:临产前30d注射长效土霉素,每次每头肌注1015mL,每周注射1次,连续使用4次;同时配合每T料中拌入对氨基苯砷酸90g,连续饲喂1个月。
  仔猪:断奶仔猪,用水溶性四环素饮水10d,或于每T料中拌入四环素150g,加对氨基苯砷酸45g,连续饲喂7d,预防效果也很好。
  ()治疗方案 发生疫情时,要早诊断、早治疗,病的晚期或继发其他疫病时治疗效果不佳。治疗时可选用下列方案:
  1.血虫净,每kg体重57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分点深部肌注,每日1次,连用3d;同时配合肌注四环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5mg,每日2次,连用35d。病重者还应给予补血,静注右旋糖酐铁、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等。
  2.红弓注射液,每头每次肌注510mL,每日1次,连用4d;同时配合肌注排疫肽(免疫球蛋白),每头每次1mL,每日1次,连用3d。并给予电解质多维饮水7d
  3.强力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肌注10mg,每日1次,连用4d5%氟苯尼考注射液,每Kg体重0.2mL,每日肌注1次,连用4d;同时配合肌注猪用转移因子(多肽-核酸复合物),每头每次1mL,每日1次,连用3d
  4.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时,黄芪多糖注射液,每kg体重肌注0.2mL,每日2次,连用3d;同时配合肌注排疫肽加转移因子,第1天每头每次注射1.5mL,第2天与第3天各肌注1mL;并按每T水中加阿莫西林200g,饮水7d
五、公共卫生
  冯立明和崔君兆于1982年,张沼勇于1983年先后报道了我国人附红细胞体病。许多资料证实,与患附红细胞体病的犬和羊接触的人和兽医被感染发病,感染的蚊子叮咬人也可发生传播。人群的隐性感染率为83.33%,婴幼儿感染率高于成年人,男性略高于女性。人的附红细胞体可通过母体传给胎儿。
  人发病表现为发热、黄疸、贫血、出汗、疲劳、嗜睡、淋巴结肿大、关节酸痛、食欲不振,骨髓增生,心电图有变化,肾功能不全,RBCHb,血细胞压积,血小板降低。小儿患病、尿色加深。
  病人可用四环素类、庆大霉素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效果良好。饲养员、兽医、管理人员接触患病动物时注意自身保护,防止感染。

 

TAG: 猪附红细胞体病 红细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