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养猪小区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发布: 2013-09-29 |  作者: 胡正林 |   来源: 互联网

上一篇 下一篇
        1.养猪小区疫病流行特点及原因 1.1疫病传播速度快  近几年中,由于生猪饲养密度高,往往一头猪发生传染病,多在l0天左右全群发病;一个规模养猪户有疫情,几天之内可全群发病,并多在l0天左右蔓延至附近养猪大户。特别是附红细胞体病、喘气病、蓝耳病等。  1.2 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病发病率高专业户和养猪小区生猪密集,间隔小,易接触,生猪流动也大,有害气体、尘埃和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导致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皮肤病发病率高,传播蔓延速度也快。 1.3非传染性疾病增多小区养猪密度高,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措施跟不上,又受市场、资金的影响,难以保证饲料营养全面、科学配方。因营养缺乏,易发生公母猪繁殖障碍,仔猪贫血、腹泻、白肌病、肢蹄病等,还可因管理不善,易发生应激综合症等病。1.4预防注射操作不规范我乡养猪专业户一般都是自己打防疫针。由于技术水平不一,没有统一的免疫程序,防疫注射操作也很不规范,常出现免疫力不高和带毒污染现象。如猪瘟免疫,有的因免疫程序不合理而出现母源抗体干扰;有的因免疫剂量不足而出现抗体生成量太少;有的在免疫接种期间没有停用药物添加剂(痢特灵、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从而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所以常发生非典型猪瘟(温和性猪瘟)。又如有的养猪户将疫苗空瓶随便乱丢,有的在疫病阴性猪场注射活疫苗,易造成污染而引发相应疫病。 1.5隔离消毒措施不力由于养猪小区内少数养猪户防疫意识不强,隔离消毒措施不力,常造成疫病流行。如同一猪场内,母猪、公猪在各猪舍任意走动,各年龄段的生猪同饲养于一栋猪舍,种猪来源不固定,进猪后不进行严格的隔离和检测。预防性消毒措施不严,或消毒时出现于一些技术操作失误,如消毒浓度、消毒方法不对,消毒池消毒药水长期不换,外来人员和车辆随意出入,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等。 1.6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养猪专业户素质参差不齐,防疫意识不强,有的为了省事,偷偷将病死猪到处乱扔,人为造成疫病传播和扩散。加之目前我乡养猪小区没有统一规划,猪舍建造不合理,更缺乏粪污处理设施。舍内温度、湿度、灰尘、有害气体、病原微生物数量均不能达标,舍外粪尿、污水横流,蚊蝇、老鼠等有害生物孳生,直接损害猪的呼吸道、消化道粘膜,降低抗病力,从而猪呼吸系统疾病、腹泻、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等时有发生,以致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
          2养猪小区疫病综合防治措施 2.1改善生产环境对养猪小区实行统一规划,建立防疫屏障,如围墙、绿化带等,将猪群控制在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的范围内饲养,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小区(养猪场)要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交通方便、水电充足、远离工厂、屠宰场等污染源3 00O米以上,距居民区、机关、学校等1 000米以上,以及粪尿排放、处理方便的地方。猪场内生产区、生活区、污道、净道、各年龄段猪舍要分开,舍距5米以上。小区外围应建立隔离墙;小区门口及生产区和每栋猪舍门前设消毒池;小区下风向一角,应设隔离舍和病死猪等污物处理场、生猪装运台。同时,应对猪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般每户应建沼气池,处理尿污和部分粪便,多余的猪粪应收集发酵处理后作有机肥。 2.2规范操作规程规模养猪户生产各主要环节,应分批次制订生产时间表,拉开出栏时间距离,做到每栋猪舍的猪群全进全出,以便彻底清扫和消毒,并可防止不同年龄段之间疫病的相互传播。同时要严格按照防疫要求,建立和执行严格的隔离制度,包括人员(内、外)、车辆(内、外)、猪群流动、病猪及新购猪隔离观察、禁养其它动物等规定和制度。要组织养猪专业户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相互学习、交流,逐步提高养猪技术水平。 2.3坚持做好消毒工作消毒是消灭和减少养猪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措施,是规模养猪户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一是预防性消毒。坚持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清扫一次猪舍,每周带猪喷雾消毒一次,疫病流行时可每天消毒一次。带猪消毒对环境的净化和疫病的防治作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可选择过氧乙酸,Or氯酸钠、菌毒灭等消毒药。实践证明,这些药液带猪消毒,不仅能降低舍内的尘埃,抑制氨气的产生和吸附氨气,可使地面、墙壁、猪体表和空气中的细菌明显减少,还能抑制地面有害菌和寄生虫、蚊蝇等的孳生,夏天还有防暑降温的功效。运动场、净道、污道、装猪台每周消毒一次;大门和猪舍出人口设消毒池,消毒池每周换药一次,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二是终末消毒。生猪出栏时及发生烈性传染病时要进行全方位的彻底消毒。其消毒程序是:清扫、冲洗、喷雾、干燥、熏蒸、喷雾、空舍7~10天。消毒药物要选择多种敏感药交替使用。三是要健全消毒制度。规模养猪户要根据生产日程、消毒程序,形成制度化的消毒工作制度。明确消毒工作的管理者、执行者及消毒剂的种类、使用浓度、方法等,形成书面文字,共同监督执行。 2.4切实做好杀虫灭鼠工作在养猪区内,消灭有害昆虫(蚊、蝇)、老鼠等野生动物,也是消灭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是综合性防疫体系中环境控制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因地制宜,采取物理和化学、生物学等方法,有计划地开展杀虫、灭鼠工作。 2.5搞好免疫接种根据猪群的免疫状态和传染病的流行季节,结合当地的具体疫情而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的疫病种类、疫(菌)苗种类、接种时间、次数和间隔时间等内容。当前,我乡应实行常规预防的疫病主要是猪瘟、口蹄疫、仔猪副伤寒、链球菌病;种猪必须免疫的疫病是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等;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免疫的疫病有猪喘气病、猪大肠杆菌病(黄白痢)、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等。二是要注意减少免疫应激、避免免疫失败。主要措施是在免疫注射前后一周内添加0.5%一1%的促免1号,严格免疫注射操作规程,在免疫期间不使用抗菌药物,不在饲料突变、转群、惊吓等应激状态下进行免疫接种。 2.6定期驱虫很重要近几年,我乡生猪寄生虫病主要有蛔虫等消化道线虫病、蠕虫病、疥螨病等。按照寄生虫流行病学规律,成年猪的体内虫体排卵高峰期为每年 4、7、11月份,仔猪体内寄生虫成虫排卵高峰期在75日龄、135日龄。根据临床试验,笔者认为最佳驱虫药物是伊维菌素,还有芬苯哒唑、胖可求等。我乡可推广如下驱虫方式:成年猪每年3、 6、10月份,仔猪40日龄、70日龄,怀孕母猪产前 2周进行驱虫。一般用0.2%阿维菌素粉剂,按2.0 克/千克饲料的比例拌料,连喂3天,仔猪添加剂量减半。如估计有弓形虫、球虫感染,可以使用磺胺类药物。驱虫后,应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和污物,防止猪的二次感染。 2.7 药物预防不可忽视针对猪的非传染性疾病及一些无疫苗用于预防的传染病,应选择适当药物,定期进行预防。我乡部分规模养猪户选用如下预防用药方法,效果良好。一是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在有可能发病的季节,对猪群进行预防性投药。如预防白痢、猪痢疾、喘气病、附红细胞体、黄痢等,有的在仔猪出生的第3、7、2l天分别注射长效土霉素0.5毫升,或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和金霉素,按每吨饲料250克的剂量添加。断奶至配种期间的空怀母猪,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预混剂,产前1个月开始添加生命1号,产前产后2周添加金霉素或阿莫西林。二是仔猪出生后3天注射0.1%亚硒酸钠和牲血素,每头肌注2毫升,预防仔猪缺铁、缺硒引起的疾病等。三是在生猪转群、高温、运输时,为防止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和发生应激症,应用热激康、促免一号,按使用说明在饲料中添加。 2.8重视日常诊疗工作就我乡养猪小区的生产条件而言,大部分都没有专职兽医。作为养猪户要自己干好兽医工作,必须进一步学习兽医知识,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加强疫病诊断治疗工作。在猪睡觉安静时观察呼吸道病,搞卫生时观察消化道病,喂料时观察食欲,分析病因。对于生猪普通病、个体病,有治疗价值的应积极治疗,无价值的及时淘汰。对于生猪常见病、多发病、寄生虫病,应及时治疗,控制扩散,减少损失。对于新发生的传染病如猪瘟、口蹄疫等急、烈性传染病疑似病例,要立即上报疫情,请求确诊和处理。如确诊为一类传染病应立即封锁、隔离,按规定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病猪,全场净化消毒,并对健康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集约化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市场不断开放,流通更加频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而猪病也更趋复杂化,尤其是某些传染病,一旦在养猪小区发生,往往难以控制而引起大批死亡,造成惨重损失。因此,养猪小区必须进一步加强防疫管理,才能实现生产、资源、环境三方面的良性循环,确保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TAG: 疫病 对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