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51猪价网>> 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C、D、F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急性型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型以关节炎、内膜炎、淋巴结化脓及组织化脓等为特征。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中致病性链球菌所致的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多型性传染病,为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多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编辑摘要
    中文名:猪链球菌病   英文名:Swine streptococcal diseases
    病原学:猪链球菌   季节分布:四季
    传染病:   传播途径:口或呼吸道传播,也可垂直传播
    临床表现:败血、化脓性巴结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   并发症:脑膜炎
    疫苗预防:   预防措施:隔离病猪,清除传染源免疫预防药物预防

    目录

    [隐藏 ]
    1 概 述
    2 病 原
    1. 2.1 形态染色
    2. 2.2 培养特性
    3. 2.3 生化反应
    4. 2.4 抗原结构
    5. 2.5 分类
    6. 2.6 抵抗力
    3 流行病学
    1. 3.1 感染猪的流行病学特性
    2. 3.2 感染人的流行病学特性
    4 临床症状
    5 病理变化
    6 诊断鉴别
    7 综合防治
    1. 7.1 治疗
    2. 7.2 预防
    8 公共卫生
     

    猪链球菌病 - 概 述

    病猪病猪

    猪链球菌病(Swine streptococcal diseases)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包括猪淋巴结脓肿和猪败血性链球菌病败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猪链球菌2型可导致人类的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严重时可导致人的死亡。猪链球菌病在养猪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发生。随着中国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猪链球菌病已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猪链球菌病 - 病 原

    链球菌属的种类繁多,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健康动物及人呼吸道、殖道等也有链球菌存在。 

    形态染色

    猪链球菌病病原显微结构猪链球菌病病原显微结构

    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um,呈链状排列,短者4~8个细菌组成,长者有20~30个细菌组成。幼龄培养物大多可见到透明质酸形成的荚膜。无芽胞,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 (但在陈旧培养基或脓液标本中常呈阴性 )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有些为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养基中需加有血液、血清、萄糖等才能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PH7.4~7.6,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光滑、圆形突起小菌落,不同菌株有不同溶血现象。

    生化反应

    简单的糖类,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汗或1%去氧胆酸钠所溶解。这两种特性用来鉴定甲型型链球菌和球菌。

    抗原结构

    猪链球菌病病原培养菌落猪链球菌病病原培养菌落

    主要有三种: 

    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同,与葡萄球菌有交叉。 

    群特异性抗原: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系统族特异性抗原,是细菌壁的组成成份。对人致病的90%属于A族,其次为B族,其它族少见。 

    型特异性抗原:蛋白质抗原或称表面抗M、R、T、S等四种不同性制质的抗原组份,具有型特异性。是链球菌细胞壁的蛋白质抗原,位于C抗原外层,同族链球菌可根据表面抗原不同进行分型,如A族链状菌可据此分为60多型。

    分类

    根据对红细胞溶血能力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这类链球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此类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环,完全溶血,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这类细菌又称溶血性链球菌 (Streptoccus hemolyticus),致病力强,引起多种疾病。 

    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故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s),一般不致病。

    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按C抗原不同可分类A、B、C、D、E、F、G、H、K、L、M、N、O、P、Q、R、S、T等18个族。对人致病的大多属于A族。A族又称为化脓性链球菌 (Pyogenic streptococcus)。 

    根据对氧需求分类 又可分为需氧、兼性厌氧和厌氧三大类链球菌。 

    抵抗力

    菌抵抗力不强,对热教敏感(55℃可杀死大部分链球菌,煮沸可很快被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在干燥尘埃中可存活数日,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均敏感,耐药性低;对磺胺类药物敏感。 

     

    猪链球菌病 - 流行病学

    感染猪的流行病学特性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

    链球菌种类多,属条件性致病菌,在自然界和猪群中广泛分布,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猪、、马属动物、牛、羊、狗、猫、鸟类、兔、水貂和鱼等对猪链球菌均有易感性。对猪则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均易感,但大多数在3周龄~12周龄的仔猪暴发流行,尤其在断奶及混群时易出现发病高峰。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口或呼吸道传播,也可垂直传播(有些新生仔猪可在时感染)。猪链球菌定植在猪的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和桃体)、生殖道和消化道,4周龄~6月龄的猪扁桃体带菌率为32%~50%。病猪和病死猪是主要的传染,亚临床健康的带菌猪可排出病菌成为传染源,对青年猪的感染起重要的作用。猪群携带该病原的比率在0%~100%之间,然而,病原的携带率和疾病的发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7月~10月份易出现大面积流行。猪链球菌感染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该病的暴发具有地域性。从外地引入带菌猪,混群、免疫接种、高温高湿、气候变化、圈舍卫生条件差等因子使动物的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猪链球菌病。昆虫媒介在疾病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在猪场间的飞行传播病原菌。在猪链球菌众多血清型中,2型是猪的最主要病原,致病性最强。从表征健康的猪体扁桃体内分离的所有猪链球菌中,2型多达50.6%,同时其对人的致病性也最强。 

    感染人的流行病学特性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

    感染人并引起重症的主要是猪链球菌2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致病性猪链球菌2型含有溶菌酶释放蛋白(muramidase-released protein,MRP),胞外蛋白因子(extracellular protein factor,EF),素(suilysin,SLY)等毒力因子,其致病性与这些毒力蛋白的合成及其相互作用有关,也可能与该细菌中存在致病性的毒力有关。首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由丹麦1968年报道,之后报道该病例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增加,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国家。除中国外,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等先后报道了猪链球菌感染人的病例。在中国,严重的猪链球菌感染导致人员死亡的事件分别是1999年夏季江苏部分地区和2005年6月下旬四川的部分地区猪链球菌暴发流行并导致人感染致死,从病例分离出来的大部分为猪链球菌2型。  

    猪链球菌病通过破损皮肤如伤口或擦伤传染给人,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染给人,鼻咽部的损伤可能也是传播途径。脾切除的病人,糖尿人,酒精中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更易感。脾切除的病人在处理未加工的猪肉时应格外注意预防,不能在猪场或屠宰厂工作。大部分易感人群是与生猪肉或猪密切接触者,如饲养员、屠宰厂工人,以及从事猪肉销售加工的人群等。根据文献报道,在估计每年屠宰场的工人和饲养员患猪链球菌脑膜炎的比率大约为3/100 000,是不在屠宰场工作的人患猪链球菌脑膜炎的1 500倍,屠夫患猪链球菌脑膜炎的比率为1.2/100 000。在德国,有研究表明屠夫、屠宰场工人和肉品加工工人是猪链球菌在鼻咽部定居的高危人群。在新西兰,1980年以后的研究显示9%的奶牛场主,10%的肉品检验员以及21%的猪场主对猪链球菌2型血清反应为阳性,表明一些人有亚临床感染。目前,在人与人之间能否传播尚未见相关报道[1]。  
     

    猪链球菌病 - 临床症状

    病畜内脏病畜内脏

    在临诊上,猪链球菌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和淋巴结脓肿。分为以下几型: 

    败血型  主要常见于流行初期的最急性病例,发病急,病程短,往往不见任何异常症状猪突然死亡。或突然减食或停食,精神委顿,体温升高到41~42℃,呼吸困难,便秘,结膜发绀,卧地不起,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样液体,多在6~24h内死亡;急性病例的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43℃,出现稽留热,食欲不振,眼结膜潮红,流泪,流浆液状鼻液,呼吸急促,问有咳嗽,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有出血点,出现跛行,病程稍长,多在3~5天内死亡。发病率一般为30%左右,死亡率可达80%。 

    脑膜炎型  多发生于哺乳仔猪和断奶小猪,病初体温升高至40.5~42.5℃,停食,便秘,有浆液性和黏性鼻液,会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运动失调、盲目走动、转圈、空嚼、磨牙、仰卧,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肢划动,似游泳状。急性型多在30~36h死亡。亚急性或慢性型病程稍长,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康复。 

    关节炎型  主要由前两型转来的,或者从发病起就表现为关节炎。病猪在一肢或几胰关节肿胀、疼痛、跛行,不能站立,病程2~3周。 

    淋巴结脓肿型  该型是由猪链球菌经口、鼻及皮肤损伤感染而引起。断奶仔猪和出栏育肥猪多见,传播缓慢,发病率低,但猪群一旦发生,很难清除。主要表现为在颌下、咽部、颈部等处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受害淋巴结最初出现小脓肿,然后逐渐增大,感染后3周局部显著隆起,触诊坚硬、有热痛。病猪的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均有障碍。脓肿成熟后,表皮坏死,破溃流出脓汁。脓汁排净后,全身症状显著减轻,肉芽组织生长结疤愈合。病程3~5周。 

    猪链球菌病 - 病理变化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

    急性败血型:血凝不良,皮肤有紫斑,粘膜、浆膜皮下出血。鼻粘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喉头、气管充血,常见大量泡沫。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管有不同的肿大、充血和出血。心包积液,淡黄色,少数可见轻度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内膜有出血点。有的可见轻度的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腔有少量淡黄色积液,部分有较轻的纤维素性腹膜炎。多数病例脾肿大,少数增大1—3倍,呈暗红色或紫蓝色,软而易脆裂。胃和小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肾脏多轻度肿大、充血和出血。脑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有时出血。

    脑膜炎型:脑膜充血、出血,严重者溢血,少数脑膜下充满积液,脑切面可见白质和灰质有明显的小点出血,其它与败血型变化相似。 

    慢性型:心内膜炎时,心瓣增厚,表面粗糙,在瓣上有菜花样赘生物,常见二或三尖瓣,有时还见于心房、心室和血管内。关节炎时,关节囊内外有黄色胶冻样液体或纤维素性脓性物质。 

    猪链球菌病 - 诊断鉴别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

    依据该病的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只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靠实验室诊断。 

    镜检涂片  是比较简便的诊断方法。可取病猪的肝、脾、淋巴结、血液、关节液、脓汁等病料经涂片后染色镜检,观察有无典型的链球菌。 

    细菌的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肝、脾脏、淋巴结、血液、关节液、脓汁等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观察菌落生长,有无溶血,以及溶血的类型。若菌落出现β-型溶血,进一步做细菌形态和生化鉴定。还可进一步做血清学及分型鉴定。用PCR鉴定菌株的毒力因子。 

    动物接种试验  将采取的病料或细菌培养物接种家兔、小鼠和鸽子,观察试验动物的发病情况,从死亡动物体内回收、鉴定细菌。     

    鉴别诊断  该病主要应与李氏杆菌病猪丹毒猪副伤寒猪瘟区别[2]。  

    猪链球菌病 - 综合防治

    治疗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

    将病猪隔离,按不同病型进行相应治疗。对淋巴结脓肿,待脓肿成熟(变软后)及时切开,排除脓汁,用30%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冲洗后,涂以碘酊。对败血症型或脑膜炎型,应早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青霉素每头每次40—100万单位,每天肌注2—4次,庆大霉素1—2毫克/每公斤体重,每日肌注2次。也可用乙酰环丙沙星治疗,2.5—10毫克/每公斤体重,每隔12小时注射一次,连用3 天,能迅速改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青霉素

    预防

    隔离病猪,清除传染源  屠宰后发现可疑病猪的猪胴体,经高温处理后方可食用。除去猪舍内的尖锐物体。 
       
    免疫预防  疫区(场)在60日龄首次免疫接种猪链球菌病氢氧化铝胶苗,以后每年春秋各免疫一次,不论大小猪一律肌肉或皮下注射5毫升,浓缩菌苗注射3毫升,注射后21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约6个月。猪链球菌弱毒菌苗,每头猪肌肉或皮下注射1毫升,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六个月。 
       
    药物预防  猪场发生本病后,如果暂时买不到菌苗,可用药物预防以防治本病的发生。每吨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克,连喂4—6周。 

    猪链球菌病 - 公共卫生

    人患猪链球菌病人患猪链球菌病

    加强生猪检疫  凡宰前检出病猪应紧急隔离治疗,恢复后两周方能宰杀;宰后发现可疑病变者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急宰猪应另设急宰间进行处理,防止污染健康猪肉。凡急宰病猪未经无害化处理不准出售。屠宰间的泔水必须煮沸后才能喂。同时加强屠宰场及生猪交易市场的消毒卫生制度。 
       
    人类要远离病畜,不食用病死猪肉及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病猪肉,不直接接触病死动物,注意阉割、注射和接生断脐等手术的消毒。 
       
    一旦该病暴发流行,根据《动物防疫法》,应立即采取紧急隔离封锁及措施,及时控制扑灭动物疫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