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高唐:资本下乡激发农业活力

发布: 2013-04-01 |  作者: 朱桂林刘杰邱琦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同时强调,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大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监管制度。

  山东省高唐县在“资本下乡”方面已有多种模式的尝试,这些尝试给农业和农民带来了什么变化?笔者进行了走访调研。

  模式一:企业家在农村投资建设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启示:完整链条带来稳定收益,所选的项目用工多,带动农民增收明显。

  企业带来的不只是就业机会

  一斤金银花茶卖到1000多元,60多岁的老人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元,这是规模高效农业给高唐汇鑫街道韩屯村民带来的丰厚效益。

  韩屯的金银花基地共有100亩,2010年由民营企业家鞠华栋投资30多万元建设,已经通过有机认证,去年年初鞠华栋购进了金银花加工设备,在村里设了加工点。新摘的花苞随即在加工点杀青、烘干、炒制、包装,成为有机金银花茶。

  基地按每亩地每年1100元向农民支付租金,村民一年租金收入就有11万元。金银花栽种、浇水、除草、摘花、剪枝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摘花,最多时能吸纳300多人,基地成了村民就近赚钱的好去处。

  韩屯村有300多口人,村里土地比较少,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基地一建成,留守的老人、妇女有了用武之地。59岁的李玉玲是韩屯村的村民,经常在基地打工。摘花每斤有4元的工资,当天结算,她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120多元,“日工资”超过了自己在外打工的孩子。“以前真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还能打工挣钱。”老人说,基地的活都很轻省、好干,村里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到这里赚钱。加上除草、剪枝等农活,基地每年的劳务支出超过了30万元。

  模式二:商户下乡打造有机果园,重管理更重经营,把好果品卖出了好价钱。

  启示:商户发挥经营特长,带动农户学习先进经营理念。

  用经商的理念种地建园

  办采摘节、挖紫薯比赛、让游客认领梨树……曾经经过商的王红卖起自家的农产品来,果然和普通农民不一样。

  王红原来在高唐县城干服装生意。2010年,她来到三十里铺镇大徐村,租种100亩土地建起黄晶梨果园。2012年扩到300亩,今年到了400亩。连着3年,已经投入了300多万。

  梨树下套种富硒紫薯,果园边缘是一排长长的葡萄架子,部分地块试种了黑小麦、花生。今年引进了瑞士的“红色挚爱”苹果品种,正在温室里育着苹果苗。经商养成的精打细算,让王红想充分利用每一寸地,尝试多种经营,努力让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果园里转一圈,发现有一片梨树棵棵挂着牌,写着不同的人名。王红说,这就是已经认领的梨树,每年每棵树100元的认领费,基地负责管理,认领者能赏花、摘果,每棵树游客限摘20斤,剩下的归基地。去年梨树头一年挂果,已经认领了300多棵。

  更多的黄晶梨和紫薯是通过采摘节卖出去的。为了吸引人气,王红打出广告,儿童可以免费参加挖紫薯比赛,规定时间内挖的紫薯都能白拿走。这一招很管用,许多大人带着孩子来体验农家乐。这样省了雇工采摘、运输的成本,每斤的价格还比市场上高不少。

  果园连续投入,还没有收回成本,但是王红给打工村民支付工资毫不含糊,去年一共支付了40万元。

TAG: 农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