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要粮食还是要燃料?

发布: 2012-08-29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夏,美国遭遇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灾害的直接后果是粮食减产、粮价飙升,也由此引发了坊间对有可能引爆全球性粮食危机的担忧。


1.jpg
  今年美国遭遇的旱灾,是1956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收成受损严重。
2.jpg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国与消费国,乙醇是美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燃料。
3.jpg
  批评者认为,生物燃料是将粮食从人们的餐桌上抢到了汽车油箱里。
4.jpg


  粮食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最深。

  今夏,美国遭遇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灾害的直接后果是粮食减产、粮价飙升,也由此引发了坊间对有可能引爆全球性粮食危机的担忧。

  与此同时,以粮食为原料的。粮食的主要功能是用来保证人口的食物消费。“能量不灭,汽车永动,万物生息轮回”,这是生物燃料热激起的美丽梦想。然而,随着当下粮食危机隐现,围绕“要粮食还是要燃料”的争议不断升级,甚至有人用“富人的汽车吃掉了穷人的面包”讽刺目前的状况。

  美国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国与消费国,要求美国暂停“汽油添加乙醇”规定的呼声随之高涨。为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二十国集团(G20)计划在8月27日召开一次紧急电话会议。G20还将于9月下旬举行有关粮食安全的国际会议。据悉,有关生物燃料政策的国际讨论,将是这两次会议的焦点之一。

  美旱灾粮价上涨推高粮食通胀率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今年美国遭遇的旱灾,是1956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截至目前,美国农业部已经把30多个州的将近2000个县确定为自然灾害主要灾区,其中1670个县为干旱灾区。

  干旱自然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本月10日,美国农业部将今年美国玉米产量预期下调至108亿蒲式耳(约合2.74亿吨),比去年下降13%,是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大豆产量预期也被下调至26.9亿蒲式耳(约合7290万吨),比去年下降12%。

  粮食减产,反映在市场上就是粮价飙升。在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上,玉米现在的价格比6月已经暴涨60%,达到创纪录的每蒲式耳8.30美元(约合人民币53元)。大豆的交易价格也上涨了3%。此外,根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报告,随着玉米和大豆价格的上涨,畜牧业所需的饲料也会随之涨价,许多牧场可能会转而用麦子作为牲畜的饲料,而这也会导致小麦价格的上涨。目前小麦的价格已经涨了26%。

  作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美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供给状况对国际粮食市场影响举足轻重。仅以玉米为例,美国2011年玉米的产量占全球玉米产量的36%,出口量占全球交易量的39%。

  美国旱灾和粮价上涨推高了全球粮食通胀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7月全球粮食通胀率比上月攀升了6.2%,是2009年11月以来最大涨幅;世界粮食价格指数7月达到259.9,环比上升17%,业界认为,突破2008年4月的历史最高值274.1只是时间问题。

  全球农产品供给及价格的变动引起了一些机构的警觉。“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就预警,粮食价格暴涨,短期可能即将引爆一场全球粮食危机。世界银行日前也发出警告,美国、俄罗斯、印度等主要产粮国的旱情已在推动国际粮价上涨,将威胁到世界贫困人口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生物燃料被推至风口浪尖

  粮食危机是困扰世界的难题,对世界经济和全球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其中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最深。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有3亿人生活在日均消费1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其中许多国家的粮食需求严重依赖进口。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依然令人记忆犹新。当时,由于粮食歉收和管理不善,加上一些国家粮食政策失误,全球首次发生30年来的粮食危机,数百万人的生命和生计受到威胁,12个国家发生暴乱。

  探究粮食危机的原因,现实和历史因素交织,表层和深层原因混杂,很难归咎于单方面原因。但不少业内专家、官员或者媒体,都将矛头共同指向一项兴起不久的产业生物燃料。

  粮食危机来临前,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原油价格和能源危机。遍布于世界的8亿辆汽车,每天需消耗的油料达到数千万桶。如果没有原油,这8亿辆汽车毫无疑问将成为8亿堆废铁。在高油价和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人们迫切希望找到可以持续性替代能源的良方。生物燃料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相比之下,石油埋藏于地下,不可再生;提取生物燃料的农作物,生长于地表,人工种植,源源不绝。一时间,生物燃料被视为填补石油短缺的“魔力工具”。

  然而,当全球最大的汽车燃料消耗国美国开始大规模应用生物燃料,将原本用做食物的玉米和谷类用于制造生物燃料时,稳定的全球粮食供应秩序开始失去平衡。乐施会曾发表一份报告称,全球粮食价格暴涨,生物燃料所作的“贡献”占到总涨幅的30%,相当于让全球3000万人口陷入贫困。

  现今,粮食危机隐现,生物燃料自然而然地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围绕“要粮食,还是要燃料”的争议不断升级。批评者认为,生物燃料实际上是将粮食从人们的餐桌上抢到了汽车油箱里,导致饥饿与贫困发生。甚至有人用“富人的汽车吃掉了穷人的面包”对这一现象予以讽刺。

  美“汽油添加乙醇规定”火上浇油

  近年来,一些国家积极推行生物燃料。巴西50%的甘蔗产量用于燃料乙醇生产,全球20%的豆油和东南亚30%的棕榈油、全球20%及欧盟75%的菜子油均用于生物柴油生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国与消费国,乙醇是美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燃料。

  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生产的玉米等谷类作物中,有40%的玉米用于制造生物燃料为汽车供能。在2009年美国出产的谷物、玉米中,有1.07亿吨用于制造生物燃料,与汽油混合为机动车提供动力来源,这个数字占美国粮食生产量的四分之一,而这些粮食足以养活3.3亿人。美国农业部预测,2012/2013年度美国玉米总产量的41.7%将用来生产乙醇,超过2010/2011年度和2011/2012年度的水平。

  根据《经济学人》的数据显示,美国的计划是在2030年生物燃料达到运输用能源需求的30%。此外,巴西、日本、印尼和欧盟表示要在2020年让生物燃料占运输用能源需求的比重达到10%。

  生物燃料在美国的新能源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生物燃料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美国能源安全。2005年,美国颁布《能源政策法案》,规定汽油必须添加乙醇。2007年,美国又颁布了《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规定到2015年美国生产的汽油必须混加150亿加仑(约合567亿升)乙醇,到2022年进一步提高到360亿加仑。两部法案颁布之后,美国种植玉米的土地随即激增四分之一。

  今年美国干旱严重,玉米产量骤减,“汽油添加乙醇”的规定在此背景下显得极为不合时宜,助长粮食价格上涨,似火上浇油。由于用玉米制造的饲料三个多月来价格暴涨三分之二,美国的肉品生产业者只能加速屠牛宰猪,以减少饲料需求,由此引发肉类食品价也随之攀升。

  暂停乙醇使用规定呼声高涨

  为避免全球性粮食危机,要求美国暂停“汽油添加乙醇”规定的呼声越发高涨。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美国、欧洲以及其他国家的生物燃料政策持反对态度,希望这些经济体取消有关政策导向。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指出,美国必须停止使用该国40%玉米产量的生质燃料计划,以增加对畜牧业的玉米供给。“主要问题是政策,必须停止生产生质燃料,因为这推升全球粮价,使许多穷人饱受折磨,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如果我们不采取紧急行动,危机将很快再度爆发。”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也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呼吁美国政府暂停其主导的乙醇生产计划,让更多作物用于粮食和畜牧饲料。

  上月,美国畜牧业、饲料行业的19个组织联名上书美国环保署,要求解除乙醇强制添加份额增减的强制令。与此针锋相对的是,美国乙醇协会和可再生能源协会则力挺这一规定,认为目前美国玉米乙醇库存充裕,即使取消该规定,对玉米市场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美国政府表示,奥巴马正在与美国环保署、美国农业部共同研究暂停乙醇使用规定的可能性。不过,由于美国总统大选日渐临近,许多政治分析家认为,暂停这一使用规定的可能性很低。

  为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二十国集团(G20)计划在8月27日召开一次紧急电话会议。G20还将于9月下旬举行有关粮食安全的国际会议。据悉,有关生物燃料政策的国际讨论,将是召开的这两次会议的焦点之一。

TAG: 粮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