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在『海拔高地』与『发展洼地』中奋力崛起——访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

发布: 2012-04-12 |  作者: 唐园结肖克张丛 |   来源: 农民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农民日报记者 冯克 摄)

  贵州是一个神奇秀美、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山灵水秀、资源富集。然而今天的贵州,却是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乡村相交织,辉煌的历史与尴尬的现实相纠结。

  说贵州是富饶的,是因为其资源富饶得令人惊叹,煤炭储量是南方12个省份的总和,20多种矿种的储量排名全国前三。然而贵州也是贫穷的,由于“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独特地理环境,这里人均可耕地不足1亩,农村贫困人口达505.3万,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5%左右,居全国第一。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贵州面临着千条水、万重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贵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多彩、民族团结、山川秀丽、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日前,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2012年初,国务院以2号文件的形式,在国家层面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贵州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件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的贵州,发展的障碍在什么地方?贵州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栗战书: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在全国地理海拔上可以说是处在相对高度,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依然是一块低洼的地带。现实的贵州是海拔高地、发展洼地的叠合,贵州成为“发展洼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其中,既有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影响方面的原因,也有人的思想观念、发展基础、政策配套、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石漠化严重、贫困面大是制约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不足和发展方式粗放、经济质量不高两大问题,是影响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在当前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大潮中,贵州已经落后了;而下一轮的发展,全国已进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的新阶段,贵州既要转变发展方式,又要加快发展速度,面临着既要“转”、又要“赶”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贵州实现总体小康的时候,比全国平均晚了十年左右的时间。贵州也不是在老道儿上赶路,而是走新路、加速度。贵州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贯穿“十二五”始终。贵州的“转”,核心是两个,一个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个是社会管理转型。第一产业要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第二产业要由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转向新型工业化,第三产业要由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社会形态要由城乡二元结构转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社会管理要由政府全包转向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由无度的掠夺自然、破坏生态转向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实现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

  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只有“转”的任务而言,贵州既要实现“赶”、又要实现“转”的难度明显更大也更繁重。2010年以来,贵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围绕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总体要求,规划了未来五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并经过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成为了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愿景和行动。围绕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在战略主基调上,贵州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明确赶进程、转方式、全面赶、全面转,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思路;在战略重点上,提出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在保障措施上,决定开展作风、环境、项目“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以作风的转变、环境的改善和项目的大建设来保障发展。

  记者: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指明方向,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新举措。中央明确,今后10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就是西部地区要上三个大台阶: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贵州如何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走好“三农”这盘棋?

  栗战书: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贵州省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得到加强,重大民生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扶贫开发深入推进,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10年,贵州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意见》,把“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协力推进。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向县以下延伸,大力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全部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基本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口粮田,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新建农村沼气池100万户,完成192.4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使基础设施不断向乡村延伸,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调整,走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的路子,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立足实际,贵州确定把茶、烟、酒、药、游、菜、果、畜作为贵州特色农业的八张名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走“小单元、多群体、大基地”的路子,积极打造一批上规模的生产基地,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色。

  三是努力建设好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贵州把农村经济发展与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一并考虑,创出了“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新路子。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贵州将要把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放到农村,继续深化“四在农家”活动,规划建设500个像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一样的示范点,带动全省的新农村建设,让农村的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

  记者:国发2号文件将推进贵州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扶贫开发上升为贵州加快发展的主要任务,作出了贵州创建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这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强大动力。那么,为什么“扶贫开发”工作是贵州省的一项长期任务?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有什么特点?

  栗战书:“十一五”时期,贵州省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从777.7万人(944元标准,2005年价格)减少到418万人(1274元标准,2010年价格),贫困发生率从23.9%下降到12.1%。二是贫困群众收入显著增加。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641元增加到3105元,年均增长13.6%,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投入27.3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在贫困地区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5261个,以水、电、路、气、房、基本农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投入7.29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在贫困地区累计实施社会事业发展项目7145个,农村低保、医保、“普九”等通过系统的制度安排总体上得到解决。

  贵州省的扶贫开发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面貌,而且激发了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热情和干劲,为贵州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要实现“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奋斗目标,任务还非常艰巨。一是贫困面最大。全省有5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3个有扶贫工作任务县,重点县分别占全省县级总数和全国重点县总数的56.8%和8.4%。100个一类贫困乡、545个二类贫困乡、289个三类贫困乡、13973个贫困村,占全省村级总数的58.2%,占全国15万个贫困村的9.3%,全省9个市(州、地)都有扶贫开发任务。二是贫困人口最多。全省贫困人口占全国2688万贫困人口的15.6%,居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二,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三是贫困程度最深。在全国新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贵州省占了3个,分别是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黔桂石漠化综合治理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多发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县,是扶贫开发的“硬骨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贵州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大的力气,用更大的力量解决贫困问题。贵州将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实施的机遇,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坚持“党政主导、部门配合”和“县为单位、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整乡(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工作机制。

  以发展产业、农民增收、减贫人口、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把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00个一类重点贫困乡和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大娄山山脉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攻方向,把贫困乡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差别化扶贫和社会化扶贫,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实施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化连片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整乡、数乡、整县、区域推进,连片开发,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具有贵州特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记者:资料显示,导致贵州省落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经济方面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落后。工业化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5年,城镇化水平相当于全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正因如此,贵州省委将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对薄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土地资源,贵州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栗战书:在贵州省,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实施“三化同步”,至关重要。如果把握不好,农业将出现受到削弱、面临萎缩的风险;农村将出现受到忽视、面临凋敝的风险;农民将出现从业艰难、深陷贫困的风险。贵州要从贵州实际出发,实施“三化同步”,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路子。

  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慢”,主要“慢”在工业上。为此,贵州提出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面对薄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中,可以汲取东部地区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多措并举实现水利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在工程措施中,大型枢纽水利工程和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举;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库、渠、站等排灌工程和窖、塘、池等集雨工程并举,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水农业。二是以中小型农机为主推进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机组织上,既要扶持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也要更多地发展农机专业户特别是农机专业大户,提高机械使用率,降低千家万户的购机、作业成本。三是普遍地、大规模地推广农业科技。贵州将着力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的深度研发和大规模推广运用,从质上提高贵州省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贵州省生态保存良好,农产品品质高,贵州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按照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拉长农副产品的加工链条,把优质的农产品变为商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五是多点布局、尽可能多地发展中小城镇,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推进。要根据农业滞后的特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农民“愿意进、留得住、能致富”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贵州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推进由发展方式粗放、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的传统农业,向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建成一批新农村,让3500万贵州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谐。

TAG: 贵州 农机 农业 农业机械 种植 农副产品 标准 政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