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高位推进菜篮变“彩篮”
——青海省建设“菜篮子”工程纪实

发布: 2014-06-17 |  作者: 郜晋亮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查汗都斯乡黄河谷地的露天蔬菜生产基地,小白菜、娃娃菜、甘蓝、豆苗正努力生长,工人们正忙着除草,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在不远处的谷底,清澈的黄河水缓缓流淌,优良的水热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了蔬菜种植的不二选择。在基地的一旁,350栋水肥一体化日光节能温室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青海省“菜园子”的又一主力。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菜篮子”工程得到迅速发展,为保障供给、稳定物价、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青海省蔬菜种植面积已达68万亩,拥有设施温棚18.62万栋,蔬菜产量160万吨,自给率达到73.5%,正朝着国家提出的青海“菜篮子”要基本自给的要求稳步迈进。

  政策给力:规划先行,红线制度,层层有目标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了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随着青海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菜篮子”价格的波动已成为影响该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青海省在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中不断出招,政策支持力度之大更是前所未有。

  去年6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在海东市尖扎县召开全省“菜篮子”建设座谈会。省委书记骆惠宁在会议上指出,要从战略发展、改善民生的高度,以拖不得、等不起的使命感加强“菜篮子”建设,大思路谋划,大手笔推进。今年5月,青海省省长郝鹏又对“菜篮子”工作作出批示,“菜篮子”事关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我们必须始终紧紧抓在手上。

  青海省委、省政府对“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高位推进。经过多次会议研究,去年6月,青海省政府决定成立“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省长亲自担任组长,并将“菜篮子”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地认真落实“菜篮子”市(州)长负责制,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同年7月底,青海省召开“菜篮子”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作出了“菜篮子”基地转移的战略部署,提出了菜地“红线”制度,将“菜篮子”基地纳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政策推进的大手笔,离不开科学合理规划。青海省委副书记王建军在谈及“菜篮子”建设规划时说,一要有规划,二要有谋划。规划要明确,谋划要科学,力求做到一次规划,长期管用。在顺应“四化同步”发展大趋势中,必须要留足“菜园子”建设需要的土地、草场、水面,要将“菜园子”生产基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实行最严格的占用和补偿制度。

  海东市是青海省近年来城镇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该省最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副市长韩永东说:“城镇化进程中,既要守好‘菜篮子’用地的底线,也要做好今后‘菜篮子’发展的规划,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拎稳自己的‘菜篮子’。”

  对于菜农而言,政策支持最大的一是补贴,二是保护。青海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创新,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范围,在把更多的“菜篮子”产品纳入风险保障体系的同时,不断加大对“菜篮子”的补贴力度。

  据青海省农牧厅经作处处长王会林介绍,青海省委、省政府已经把露地蔬菜生产纳入种植业补贴范围,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社等发展露地蔬菜生产。农牧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露地蔬菜种植补贴的意见》,争取年内补贴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

  优化布局:菜园子新老结合,实现战略转移

  4月正是海东市互助县塘川总寨“菜篮子”基地里辣椒上市的时节,基地里的员工正忙着采摘辣椒。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建于2012年,规划占地面积4000亩,是青海省单体建设面积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茄子、西葫芦、黄瓜等10多个蔬菜品种。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建设,青海省突破耕地资源有限的瓶颈,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弱到强,其境内的湟水河流域已经成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菜篮子”供应基地。据了解,仅西宁市就拥有规模蔬菜基地324个,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2万亩以上。

  “如今,我省湟水河流域已经有相当规模的露天和设施蔬菜种植生产基地,这是确保‘菜篮子’供给的主阵地,因此必须进一步建好管好,将它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同时还要加快旧棚改造进度,加大新棚建设力度,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青海省“菜篮子”领导工作小组组长、副省长严金海说。

  青海省农牧厅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共新建冬暖式日光温室2.5万栋,完成旧棚改造2507栋,配套保温被3407套,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道路硬化47公里,架设电力线路71.5公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

  建好基地是搞好“菜篮子”工程的基础和关键,在巩固提升老基地的同时,更要建好新基地。去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作出了“菜篮子”生产基地向黄河谷地转移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巩固提升湟水河流域老基地,开发黄河流域新基地,建成一批新的规划化、集约化生产基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带。

  在海东市化隆县甘都镇的“黄河彩篮”设施蔬菜施工场地里,一栋栋高标准的节能温室正拔地而起,从半山腰俯视,蔚为壮观。这只是海东市“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的一部分,也是青海省“菜篮子”向黄河谷地战略转移的重要地区之一。

  青海省“菜篮子”领导工作小组副组长、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说:“在巩固提升湟水河流域老基地的基础上,把黄河沿岸综合开发利用作为‘菜篮子’新的战略重点区域,我们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产示范基地,今后将成为贯穿东西,承接南北蔬菜供应的重要支点。”

  除河湟腹地外,青海省在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等地区,还有一些水土光热条件好、适宜种植的土地,鼓励推广深冬式日光节能温室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发利用这些土地,把这些地区建成城镇周边的“小菜园”,以此来补充当地“菜篮子”。

  增量保质:稳市场供给,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蔬菜、牛羊肉、鱼……青海高原老百姓菜篮子里能装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据统计,除蔬菜之外,去年青海省肉类、奶类、禽蛋总产分别达到31.98万吨、27.55万吨、2.25万吨,水产品总产达到6000吨,牢牢绷住了稳市场保供给这根弦。

  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市场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只有把市场这根弦绷紧了,才会既不亏生产者,也满足了消费者。

  近年来,青海省在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促进产销对接逐步向网络化、快捷化、信息化发展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仅去年一年,就新建了150个平价菜店、10个蔬菜保鲜库,境内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积极发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逐步推广电子商务、远程交易等新兴交易方式,不断扩大直销规模。

  近日,记者来到了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瑞祥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700亩种植基地里分布着200栋日光节能温棚,主要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菜瓜等20多种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郭启龙告诉记者,基地目前年产蔬菜基本稳定在80吨。基地里所产蔬菜全部实现了农批对接,直接供往西宁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据了解,今年青海还将新建和改造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并在重点城镇建设改造28家农贸市场,在优势产区重点加强蔬菜预冷设施建设,在大型批发市场配套建设冷藏设施。同时,通过与周边省份建立稳定协作关系,培育发展“菜篮子”生产的“飞地”基地,着力解决“菜园子”面积减少和冬春两季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使之成为青海“菜篮子”生产的重要补充力量。

  西宁市副市长金九辰介绍,目前西宁市已在四川德阳落实蔬菜专供基地5万亩,今年4月组织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蔬菜运销大户与德阳各县区30多家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植大户签订了蔬菜等农产品购销协议,协议量26.3万吨,协议金额近6亿元,对补充西宁“菜篮子”将起到显著效果。

  在做好稳市场保供给的同时,舌尖上的安全也是“菜篮子”工程的重中之重。管源头、抓生产、建体系3个关键环节,一个问题都不能出。为此,青海省不断加大以“三品一标”为主的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防治,扶持建设蔬菜标准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安全。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加大例行监测力度,开展农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和生产准出、市场准入监测,提升监管能力。目前,青海省已建成省、州(市)、县级质检中心与质检站14个,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巡回检查、执法监督、应急处置、舆情监控和定期通报等制度,实现“基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长效机制。

  资金灵活:财政发力,金融创新,四两拨千斤

  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青海坚持大思路谋划,大手笔推进,高起点建设,但这些必定也离不开高投入。为了解决资金的问题,青海省除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外,还积极探索如何发挥金融力量来补充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

  近年来,青海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投入。2013年,青海省省级财政资金投入达到7.44亿元,各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达到8625万元,均创历年之最。

  去年出台的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把“菜篮子”建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努力加大财政对“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投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菜篮子”建设资金增幅不低于当年支农资金增长比例。各市(州)、县每年安排“菜篮子”专项资金。

  金九辰说:“西宁市对‘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财政投入保持每年30%的增幅,仅2013年全年,全市累计投入‘菜篮子’生产建设性资金就达到2.56亿元,各类平抑物价补贴资金3500万元。”

  虽然各级财政资金对“菜篮子”建设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不过仅仅靠财政支农资金的一己之力,还很难从根本上解“菜篮子”发展之“渴”,把金融蓄水池里的一池活水引向“菜篮子”工程建设势在必行,财政联合金融必有千斤之力。

  去年9月,青海省首次安排地方债券资金1.45亿元用于支持蔬菜生产和水产养殖发展,成为地方金融创新支持“菜篮子”工程的一大创举。

  王会林说,“配套设施建设一直是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一个难题,配套设施跟不上,基地的效益就发挥不出来,地方债券资金的投入为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了好路子。”

  与此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因地制宜支持各地发展“菜篮子”生产。据了解,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近3年来,已累计向该省“菜篮子”工程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发放贷款超过8亿元;青海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已发放贷款1.6亿元,用于支持日光节能温室、畜用暖棚等设施农牧业建设4490项。

  严金海说,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创造出一种环境,通过补助设施农业建设、支持建立县级农牧业信用担保平台、设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贴息、奖励等办法,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参与“菜篮子”工程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

TAG: 青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