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一手抓特色产业一手打市场品牌
看山西特色农业如何聚力闯市场

发布: 2013-10-18 |  作者: 吴晋斌马玉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如同跷跷板的两头。产量上去了,价格下来了;价格上去了,产量下来了。今年跷跷板跷的有多高,来年农民就可能摔的有多深。

  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收入倍增”计划。三年前,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何破题成为摆在山西“三农”官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2011年,山西省副省长郭迎光提出,用特色农业产业翻番支撑农民增收翻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路径。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在山西实施杂粮振兴、畜牧振兴等七大产业振兴翻番工程。

  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思路开启了山西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征程,山西狠抓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频打特色和市场牌,从“跷跷板迷局”中顺利突围,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为农民增收翻番支撑起一柄安全伞。

  特色大省进军农业强省

  作为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大省,小杂粮、草食畜、干鲜果、设施菜、酿造业、中药材闻名遐迩,被誉为杂粮王国、生态牧场、果菜基地、酒都醋乡。

  然而,特色的资源禀赋并没有给山西带来应有的收益,产品滞销、价格低迷困扰着每个农户。2011年末到2012年初,山西的大宗农产品都经历了一次阵痛:大棚里的黄瓜和西红柿价格普遍低于成本;地处苹果黄金带的晋南苹果大量滞销、积压;蔬菜大区晋中的白菜烂在地里……

  伴随着这样的阵痛,山西开始思考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作为资源型经济地区,一直以来山西都是一煤独大,相对低效益的农业自然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有两大瓶颈:其一,农业生产条件差,特色产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其二,市场意识薄弱,盲目地规模化种植,丰年伤农事件屡屡发生。

  2010年7月29日,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发展一村一品,形成板块农业,农民增收翻番。”

  2011年,杂粮、畜牧、中药材等山西特色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开始成为山西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词。

  2012年,随着杂粮、畜牧振兴工程的启动,山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进入转型提速轨道。

  2013年1月,山西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集中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品牌,加快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杂粮产业振兴、畜牧产业翻番、设施农业、果业提质增效、中药材产业翻番、酿造产业提升等七大产业振兴。

  特区政策撬动特色产业

  今年初,晋北雁门关外怀仁县按时收到了省级财政500万元的养羊产业资金扶持,类似的扶持也已连续三年。而同有养羊产业的晋中、晋南地区却没有相应的扶持资金。

  这不是区别对待。山西特色农业资源分布不均,为此,山西采取“特区政策”措施,不同的地区扶持不同的产业,政策区域化,进而鼓励各地规模化打造特色农业区域地带。

  山西陈醋、雁门肥羊、吕梁红枣、太行小米、山西核桃、晋南苹果等八大区域品牌农产品在三晋大地形成。

  2011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实施意见》,山西以“品”为基础,每年拿出2亿元资金扶持。“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每年扶持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每个专业村补助10万元,5年建设1万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三年过去了,怀仁羔羊肉四溢香飘;阳泉市郊区桃林沟村植物观赏园游人不绝;晋中市太谷县的壶瓶枣产业叫响全国;晋城市高平市仙井村生猪、阳城县寺头村蚕桑等特色专业村竞相壮大;临汾市吉县南坪村的苹果成为全国精品苹果生产基地……

  山西小杂粮产业破壳而出,紫团、荞宝、雁门清高等企业的规模日新月异;公司化、合作制的规模化养殖支撑起山西现代畜牧发展架构,四海、宝迪在山西落户生根;宛西制药、振东集团等规模化的中药材基地拉开了山西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新帷幕。

  三张牌布局市场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建设,板块农业格局初具规模,产品丰富了,市场如何做?

  山西打了三张牌。

  一张是扩大市场牌。头靠京津市场群是山西独有的市场优势,如何吆喝成为山西挺进大市场的关键,也是未来山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所在。两届山西农产品北京展销周,山西将目光聚焦在京津大市场。此外在北京和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群建立了展销中心,其辐射市场的战略意图明显。

  山西省农业厅厅长李平社曾说,展示是搭建流通平台、销售是对接市场、招商是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并做大做强的可持续路径。

  第二张牌是文化牌。

  随着文化大省的建设,用深厚的文化内涵演绎特色农业也成为农产品推介的成功招牌。醋文化节、小米文化节、丝麻文化节、红枣文化节的相继上演让山西特色农产品未见其品先闻其声。

  民歌新唱夸特产、地方戏曲齐上阵、历史渊源细细讲、工艺演示放心面等具有山西风情的特色文化推介方式折射出山西不再是提篮小卖、不再是摆摊叫卖,而是准确定位上的具有文化符号的特色农业精品营销。

  第三张牌是新闻宣传牌。无论在京营销,还是在晋展销,与新闻媒体形成良性互动,为山西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放大农产品营销吆喝声音。

  李平社说,新闻宣传也是展会运作的主要构成。这一定位让新闻宣传成为山西农业厅的另一张王牌。新闻媒体的宣传成为山西打造天天农博会的一扇窗,借助这一优势,山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在海内外逐步提升,荞宝的苦荞产品引起台湾客商高度关注,进而深层合作成为其间一个知名案例。

  企业链接品与牌

  一手抓特色、一手打品牌的杠铃发展模式已然形成。谁是那个托举产业发展的有力主体?

  答案是企业。副省长郭迎光的这一研判后来被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肯定。

  以山西农业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为起点的产业支撑项目开始加速布局规划建设。政府再次确认了山西农业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在财政资金、金融、税收、土地、电价和行政性收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和优惠的政策。

  加工企业的崛起激发了特色农产品和产业的振兴,塑造了山西的区域性公共品牌,也造就了政府帮企业、企业带农户的产业化实践,助力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良性互动的营销格局形成。

  2011年当年,山西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实现629亿元,同比增长23.3%。带动农户数320万户,户均增收2012元。2012年达到816亿元,带动农户340万户,户均比上年增收600多元;主产鲜食用菌、花椒芽菜的山西紫团集团将产品成功打入北京、上海、天津、太原、郑州、西安等高端市场,试水中的杂粮珍菌包子也收益渐涨。

  今年,山西启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引导百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带动数千个贫困村实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开发。省委书记袁纯清说,企业有市场意识、人才结构、规模资金,发展农业、营销农业,企业的作用不可估量。

  从产业布局到新型主体培育,从产业基地到产品营销,从品牌塑造到渠道搭建,山西的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越来越清晰。

TAG: 山西 农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