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养殖企业看猪价走势

发布: 2010-12-27 |  作者: 乔洋 |   来源: 长江证券研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4月2日上午,我们开始了生猪价值链调研的草根之行,第一站是武汉市江夏区。湖北省是我国生猪生产大省,年出栏生猪3000万头左右。武汉市江夏区生猪产业发展良好,禽畜产品养殖全省领先,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的高度集中,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了便利。

  上午的调研,我们主要走访了规模化养殖企业A禽畜有限公司。A公司现存栏基础母猪2600头,年出栏近50000头,是武汉江夏区规模化养殖龙头企业之一。我们主要和董事长、总经理进行了交谈。

  对A公司来说,由于仔猪自产,5.5元-6元/斤是盈亏平衡价。而其生猪以9.1元/斤左右的价格供给屠宰加工企业,若我们以120公斤/头计算,则头均利润在744元-864元,年出栏3万头则利润在2500万/年左右。

  对下游环节,9.1元/斤的毛猪收购价格意味着12.64元的猪肉收购价格(屠宰出肉率72%),再考虑屠宰环节费用、商场超市进场费等,若按照14.5元左右猪肉价格(近期全国36个大中城市均价,武汉略有不同)来看,下游环节的利润较薄。

  对未来的猪价,A公司董事长表示,未来下降的可能大于上涨的可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往而言,生猪养到100公斤即出栏送宰,而现在,生猪基本都是养到120公斤以上再送宰,这样,虽然出栏头数少了,但猪肉供应并不一定少很多。100公斤出栏是统计上最少的猪料比出栏重量,而目前,猪价上涨的幅度大于饲料上涨幅度,从而增重有利可图。

  A公司董事长对规模化养殖趋势以及散养退出历史舞台充满信心和激情,甚至有点激进。由于江夏区规模化养殖较为领先,全区年出栏生猪60万头,其中,散养仅占7万头;规模化养殖比例接近90%。全区现阶段的养殖产业为规模化养殖企业自养、企业带动农户养殖和小部分散养户所构成。企业通过“基地+农户”方式整合和带动农户。

  A公司董事长认为,散户退出生猪养殖的主要原因在于:(1)城市化进程带来进城务工的劳动力转移,造成农村散养无人可养;(2)散养不赚钱,只有猪价涨幅较大的时候才会调动养猪热情;(3)农村生产模式的转变,比如,在原来农户生产水稻都是自带水稻去“公用”打谷机打谷,大米卖出而米麸等边角料自己拿回去喂猪,现在都是专门的机构直接收购水稻,再无边角料,从而喂猪饲料支出增多;(4)散养风险大:其一,农民担心猪价下跌;其二,农户防病疫能力极弱,生猪病疫死亡率为10%则会亏本,而对于养殖数量仅数头的散户,生猪死亡则是血本无归。

[NextPage]

 

  A公司董事长表示,未来生猪产业还将会有2到3次剧烈波动,之后,行业将消灭散养和小规模养殖,走向大型规模化。而对于养殖企业来说,其机会在于猪价下跌时的收购,并且内行企业更可能收购外行企业(生猪养殖利润使得一批外行进入养殖领域)。

  他说,当行业真正达到规模化的时候,企业才能形成良性的联合体。而在他看来,只要散养参与,行业就将波动。

  我们从A公司获知的核心观点有三点:城镇化使生猪养殖机会成本加大;散户对市场价格预期能力差;疫病风险如重山压顶。

  下一站,我们将走访散养地。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城镇和农村居民对猪肉价格的上涨感受颇深。猪肉价格已经成为物价走势的一个代表性因素。今年4月,长江证券的两位研究员从生猪生产大省湖北出发,进行了一次“生猪价值链草根调研”。他们分别与规模养殖户、散养户、肉制品加工厂、猪贩子、商场超市以及农科院专家展开深度访谈,从中所取得新的信息和有意义的观点,对研判生猪价值链发展现状和变迁趋势提供了支撑。

  在征得了两位研究员的同意之后,从今天开始,本报根据他们在调研过程中所写日记的相关内容,推出“生猪价值链草根调研日记”系列报道,透过一段段鲜活的话语、事例和分析,见微知著,帮助读者对猪肉价格问题以及产业链中的投资价值进行深入理解。

TAG: 猪价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相关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