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新形势下生猪产业发展的特点与思考

发布: 2012-09-07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十一五期间,我县生猪产业取得了可喜成绩,2011年全县生猪出栏45.1万头,存栏39万头。但从去年开始,和全国形势一样,产业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作为我们农业人,必须要了解产业变化的特点,明晰今后的发展思路,才能确保产业长足发展。

1.新形势下生猪产业的特点

目前全国养猪业特点是:养猪业形成由散养逐步向规模养殖发展的格局。形成这一格局的原因是养殖成本快速上升,仔猪比2005年上扬了4—6倍、饲料上涨了一倍多,劳动力成本更是成倍增长,养猪业比较效益显著下降,加之2008年全国性高致病性蓝耳病以后,生猪免疫力下降,若遇一定程度的高热、寒冷、转群、运输、变换饲料等因素,就造成应激性疫病的发生,养猪业风险明显加大,散养户已无法承担这种风险,才不得不退出该行业。

2.产业特点的变化对当前生猪产业的影响

目前生猪产业表现出的散养户迅速退出,规模养殖较快发展的特点,对生猪产业形势带来了很大影响。

2.1原有的发展基础受到冲击。我县十一五期间生猪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家庭适度规模农业经济循环户模式(就是饲养能繁母猪1头、出栏商品猪20头以上);二是规模养殖户模式(就是饲养能繁母猪5头、年出栏商品猪100头以上);三是规模场模式(饲养能繁母猪50头、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以上)。三中模式中,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农业经济循环户1.58万户、规模养殖户4082户、规模场70多个。2011年下半年生猪产业形势发生变化后,前两种模式中的部分户已退出养殖,造成国家和个人大量投资建设的部分圈舍与设施闲置,这五年倾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建设发展的原有养猪业基础受到一定冲击。

2.2对场址的要求更严。规模养殖后,投入多、风险大,对疫病的防范更严,场址要求地势稳定高燥,有足够的面积,封闭隔离,有利于粪污处理。

2.3建设投入增大。养猪业走上规模化后,养殖基础设施标准高,建设量大,一次性投入就很大。一个年出栏千头的规模养猪场,约需占地3亩、标准化圈舍800平方米、基础种母猪50头以上、加之宿办和生产辅助建设、产床和饲料加工等设施配套、沼气环保设施、流动资金等共需投入110多万元。

2.4养殖技术要求更高。规模养殖后,养殖密度大,品种优良,对饲养管理和防疫保健技术要求更高,并要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规模场生产经营不是任何人能创办经营成功的,需要有一定素质和懂得专业技术的专业农民才能完成。

2.5环保压力巨增。原有的散养模式分散在千家万户,粪污不多,和户用沼气及庭院经济容易结合,粪污易消化利用。规模养殖后,养殖数量多,粪污量大,若没有专门的环保措施,将会给当地环境构成威胁。

2.6公共服务职能需要转变。千家万户的散养模式,政府承担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体系建立,优良品种的引进、改良与推广,技术培训,春秋两季免疫注射,生猪流通监管与疫病防控工作。规模养殖后,这些职能和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形势的变化需要,需要大力调整。

3.新形势下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

随着陕南移民搬迁和城镇一休化的力度加大,很多农户已丧失了养殖条件,养猪业向规模养殖发展的进程必将加快。新形势下生猪产业发展,一是要抓住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关健环节,二是围绕规模经营转变工作重点。

3.1抓住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关健环节。

3.1.1注重建设主体的确定。规模养猪场投入大,一般农民是没有投入能力的,需引导现代农业园区业主、工矿企业、在外创业致富能人等有一定投资能力的人为建设主体。

3.1.2特别重视场址选择。规模养殖后,建场前的选址不同于原来的家庭养殖,一定要跳出在住家周围和自有土地的圈子,充分考虑生物安全、建筑安全、种养循环、持续发展的原则,多处考察,反复论证,最好选择交通便利、水电充足、地势高澡、缓坡向阳、安全可靠、发展空间大的地方。否则,和我们以前少数养殖场所户一样,把场建在河边沟旁或者住家周围,把一辈子的积蓄用于建场,建好后养猪,结果不是被水淹,就是常发病,场建的很标准,不是养不成,就是挣不到钱,还成为家庭永久包袱。

3.1.3明晰生产工艺与建设原则。一般采用:母猪配种妊娠(17—18周)—母猪分娩哺乳(4周)—仔猪断奶保育(6周)—生长育肥(14—15周)的四阶段自繁自养生产工艺。依据省市标准、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其设计原则为:母猪饲养方式以小栏群养为主,定位栏饲养为辅;单元式产床产仔与保育栏保育,然后进入育肥栏育肥,整个生产以窝为单位,实行“一对一”关系。

3.1.4搞好规划设计。一是要按照“确定养殖模式和规模—选择生产工艺—计算各类猪存栏数和栏位数—确定各类建设面积—选择场址—总体规划布局—分类建设”的程序设计建设;二是设计一定要由专业单位和人材设计;三是重视布局设计,规模养猪场的生产管理特点是全进全出、一环扣一环的流水式作业,所以在总体布局上至少应包括生活区(办公、食堂、职工宿舍)、生产管理区(饲料加工及仓库)、生产区(猪舍、消毒室、消毒池、出猪台)、生产隔离区(兽医室、病死猪处理室、隔离舍、粪便处理区)四个区;四是要因地制宜,合理设计,节约投资,确保安全;五是充分考虑到规模扩张与后续发展;六是抓住封闭隔离、环境清洁、便于排污、便于饲养管理等重点;七是充分考虑环保污染治理与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3.1.5严格建设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和省农业制定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建设,建设中特别注重排污渠、隔栏、舍面坡度、墙体粉刷、窗户结构等易犯错误的细节应符合标准,这些细节往往被忽视,建设不恰当,将给后来养殖带来很大麻烦。

3.1.6注重养殖技术转变。规模化生产后,技术应向标准化与制度化转变。经反复探索试验,总结完善形成符合本场实际的各类猪生产技术规程和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制度,然后定岗定责,员工根据各自的岗位,按照所涉及的技术规程和生产管理制度要求操作到位即可,管理人员跟踪搞好督促与考核,确保生产正常开展。

3.1.7充分考虑环保治理。规模养殖环保的解决方法有两种。一是建设大型沼气,经发酵后,多级沉淀,清液排放,固体制作有机肥;二是和种植园结合,猪场建在种植园最高处,粪污用作种植园的有机肥,既解决了环保治理,又带动发展了绿色种植业,实现了循环发展。

3.2围绕规模经营,转变工作重点。

3.2.1发展重点向现代农业园区与规模场建设转变。今后工作重心要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与规模场建设,有条件的农户也要不放弃规模养殖户和家庭适度规模农业经济循环户模式的发展。3.2.2技术服务向规划设计与生产监管转变。技术服务改过去的抓点示范向规划设计与生产监管转变。规划设计要做到根据企业投入能力和想法,帮助企业搞好策划,确定养殖规模和发展方向,严格选址,详实规划设计,才能达到整体规划,分步建设,长足发展;生产监管就是督促业主按照《畜牧法》和《动物防疫法》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生产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3.2.3良繁体系建设向县级核心扩繁场与生猪人工授精站转变。规模养殖后,多数场都实现了自繁自养,过去的扩繁场、商品代场、育肥场的三级良繁体系网络不在适应,商品代场职能削弱、建设应逐步减少,应加强县级核心扩繁场与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生产培育高质量纯种猪和二元种母猪,解决规模养殖场种源的本地化供给与精液需求问题。

3.2.4疫病防控向程序免疫与抗体监测转变。规模养殖后,原有的春秋两季强制免疫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应实行春秋两季强制免疫和规模场程序免疫相结合的防疫机制。同时要定时对规模场抽样检测,随时掌握疫病感染状况与抗体水平,为疫病防控提供依据。

3.2.5动物卫生监管向防疫条件审核与投入品使用监管转变。通过防疫条件审核,来确定规模场是否建设标准,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从而提高规模场建设的标准化程度;投入品使用监管就是监督规模场搞好饲料、用药、防疫、消毒等投入品档案记载,从而达到问根追源,规范用药,确保畜产品安全。

3.2.6技术培训向经营管理人材培养与注重技术更新转变。规模养殖后,急需的是规模场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人材,应动员农广校、职中加大这方面人材培养;同时应对各级畜牧干部和规模场技术人员进行深入培训,着重掌握规模场规划建设与程序化生产技术规范等,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猪规模化发展的技术需求。3.2.7生产向产业化与社会化发展。新形势下生猪产业,以规模养殖场为核心,以屠宰加工厂、饲料厂、良繁企业、大型养殖企业为龙头,以饲料、兽药厂、良繁企业售后服务和大型养殖企业、屠宰加工厂产业联盟为纽带,相互协作,紧密配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生猪产业化发展格局将一定能够形成。

TAG: 生猪 形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