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媒体报道为什么撼不动生猪私宰?

发布: 2011-10-09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10月1日消息:9月21日以来,本报对我市私宰肉泛滥情况进行了连续报道。几天来,不少市民给本报来电来信,对我市近半猪肉来自私宰的情况表示震惊,认为本报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网络上也有不少市民在讨论:私宰肉为何会如此泛滥?监管部门到哪去了?

  从本报的连续报道,我们可以发现深圳生猪私宰确实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不仅私宰肉数量多,而且几乎所有的集贸市场对私宰肉都不设防,其中最典型的标本就是本报记者多次暗访的中和市场。记者调查发现,该市场日均销售生猪在50头以上,但每天该市场定点屠宰场宰杀的生猪却只有10到15头,这就意味着,该市场销售的猪肉超过七成是私宰的。当然,让我们震惊的除了这些数据,还在于私宰的猖獗。9月14日市场监管局肉类批发监管所接到本报报料后,曾经在该市场当场查处了12头私宰猪肉,可仅仅一周多,本报记者再次到中和市场暗访时,却发现私宰肉继续在该市场大行其道,甚至光明正大地出入市场进行交易。

  “几乎每一个集贸市场都销售私宰肉,每个市场的大门都是敞开的,私宰肉可以大摇大摆地进,没人管。”不管监管部门承不承认,现实情况确实如报料人所说的那样,现在私宰肉的监管确实处于“三不管”状态。市场的尴尬现状,正是监管缺位的直接体现。

  媒体连篇累牍地舆论监督后,监管部门的冷淡反应,让人震惊。我们的监管机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按照常理,媒体的介入一般都会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至少会有一个积极的表态,然后在短时间加大打击力度,可遗憾的是,在生猪私宰这件事上,本报报道力度如此之大,连续报道时间如此之长,却没有看到监管部门的积极介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问责制深入人心的今天,在事关市民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相信,任何一个监管部门都不会也不敢马虎。可是,面对媒体的舆论监督,面对市民的质疑,监管部门反应之所以还如此冷淡,恐怕不仅仅是工作态度出了问题,而是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既然私宰肉监管实际上已经到了“三不管”的地步,政府是不是应该重新考虑生猪私宰的监管架构问题呢?

  要打开私宰肉监管困局这个死结,显然不是一个监管部门的事情,一头猪从圈养到出栏,从运输到销售,从屠宰到市民餐桌,中间环节很多,我们的监管体系经过了多次变革,但核心的管理思维却一直没有变还是套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模式。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每个部门都管,最终却都管不好的监管模式是没有效率的,那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现在的监管模式,在更高的层面去重新设计监管架构。否则,市民永远都搞不清楚自己刚刚吃下的肉究竟是放心肉,还是私宰肉。

TAG: 生猪 媒体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