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从外省调肉猪数减半,广东力推“调畜禽向调肉品”转型

发布: 2022-03-08 |  作者: 刘鑫 李宗林 黄子民 |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过去,每年有大约1600万头活从湖南、江西、广西等省运入广东。调猪为广东猪粮保供至关重要,也增加了疫病、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

  2019年,广东牵头探索“调畜禽向调肉品”转型,中南区以外的肉猪不能进入广东。2021年,广东从省外调入肉猪的数量锐减至800万头左右,调入生猪产品同比上升63.62%。未来,广东或全面禁止外省活猪进入(种猪、仔猪除外)。

  从调畜禽到调肉品,是广东畜牧业正在实施的畜牧业四大转型之一。它被称为广东畜牧业转型的重中之重。

  每年消费超5000万头猪

  广东猪肉消费市场庞大

  记者了解到,广东常住人口数量达1.26亿,居全国首位。庞大的人口规模催生巨大的猪肉消费市场。据行业统计,广东每年的猪肉消费量在5000万头左右。

  中南区不少知名养殖企业,瞄准了广东消费市场。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广东一直是新五丰“卖猪”的大客户,每一年公司将近80%的肉猪被广东市场消化。

  广东领鲜集团总裁何显坤向记者介绍,过去广东每年从省外调入生猪与猪肉产品,调入量在2000万头左右。其中活猪主要从湖南、广西、江西等周边省份调入,大约1600万头左右,猪肉产品调入量大约为400万头左右,来源主要是云南、河南等生猪养殖大省。

  “调猪”对广东生猪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不过,非瘟发生以来,跨区域“调猪”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2018年8月,辽宁沈阳报告我国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此后仅用了8个月,非瘟便如洪水猛兽般传遍我国,广东也难以幸免。

  这个“超级猪病”的传播如此迅猛,生猪跨区域调运难辞其咎。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中心副主任黄保续在农业农村部2018年11月23日举办的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流行病学调查,已发生的疫情中与生猪调运相关的占65%。

  自此,全国掀起了规范生猪跨区域调运的热潮,站在改革前沿的广东也率先推进从“调猪”向“调肉”转型的变革。

  以“双循环”机制稳产保供

  推进“调猪”向“调肉”转型

  2019年初,为推进区域内动物重大疫病联防联控、规范生猪及产品调运秩序,农业农村部根据地理相邻、集中连片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北部区、西北区、东部区、中南区、西南区五大区域。

  作为首轮牵头省份,广东会同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相邻省(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南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试点。

  改革循序渐进,广东在推进“调猪”向“调肉”的变革中摸着石头过河:

  自2019年11月30日起,禁止非中南区生猪(种、仔猪和“点对点”调运除外)调入。

  自2020年11月30日起,中南区内实施“点对点”调运,非中南区屠宰用肉猪“点对点”调运直线距离不超过1000公里。

  自2021年8月15日起,广东省依法停止非中南区的屠宰用肉猪入粤,同时取消省外生猪产品入粤需备案的管理措施,明确经检疫合格的生猪产品可通过入粤指定道口直接调入。

  政策加减法并施,广东生猪及生猪产品供应形成了内外“双循环”机制。外循环指全国经检验检疫合格的生猪产品均可调运供应广东,内循环指广东生猪供应以省内供给加上中南区区内供给两者相互调剂、相互补充。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广东将逐步禁止外省活猪(种猪和仔猪除外)入粤,实现从“调畜禽”向“调肉品”转型。

  去年从外省调肉猪800万头

  五大改革成效凸显

  近年来,广东力推“调畜禽”向“调肉品”转型。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广东从外省调入肉猪约800万头,和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省内生猪产能显著增长。具体而言,改革在五大方面彰显成效:

  一是生猪疫病风险降低。2020年以来,广东仅发生1起因违法调运生猪引发的非洲猪瘟疫情,非洲猪瘟防控形势正从稳定控制向区域净化加快转变。

  二是生猪调运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此类投诉事件大幅减少。

  三是屠宰产业改革成效初显。广东大力整治小散乱差屠宰场,建设标准化生猪屠宰企业,积极引导省内生猪屠宰产能从珠三角主销区向粤西、粤北主产区转移。截至2021年底,广东在产生猪定点屠宰企业321家,较2019年初数量压减66%。其中7家生猪屠宰企业获得“全国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厂”称号,55家企业获得“广东省屠宰标准化示范厂”称号,新建迁建屠宰项目46个。

  四是生猪自给率不断提升。实施调畜禽变调肉的政策,提高了广东本地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生猪存栏分别为2075万头,同比增长17.4%,生猪出栏3337万头,同比增长31.5%。目前广东生猪自给率达到70%以上。

  五是居民肉品消费结构优化。通过推广“市或县域集中屠宰、冷链配送、乡镇分销”的经营模式,广东加速构建“冷鲜肉”冷链配送体系,居民冷鲜肉消费比重升高。

  中南区养殖企业积极转型

  产加销一体化加速

  为适应广东调猪变运肉的政策趋势,中南区养殖企业积极布局屠宰端。新五丰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20年以来,新五丰在湖南郴州、宁远等地建设屠宰加工及冷链配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为未来转型“调肉”做充足准备。

  湖南天心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湖南的屠宰产能暂未饱和,屠宰场的数量还无法满足未来转型“调肉”的需求,为了适应广东的政策变化,未来湖南的屠宰场数量将有所增长。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向记者分析,屠宰产能向生猪产区转移有利于在产区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加销一体化,促进生猪及猪肉产品的质量提升。“在产地生产屠宰,除了降低疫病传播风险,还能减少流通成本,做好产销衔接,防止猪价波动时踩踏性事件的发生。”

  不过,朱增勇也坦言,对整个行业来说,实现“调畜禽向调肉品”转型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需要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意识进行引导。

  此外,推进“调畜禽向调肉品”转型,对屠宰加工和冷链物流企业提出新要求。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曾表示,行业正在研究如何让调运到消费市场的肉品继续满足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保持新鲜,相信这些问题未来可以逐步解决。

  记者观察:从“调畜禽”转型“调肉品”,将产生五大影响

  长远来看,不论是跨省抑或省内跨区域调运,畜牧业从调畜禽为主转向调肉品为主都是一个大趋势,这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倡导、国际社会普遍通行做法。广东推进“调畜禽向调肉品”转型,将对行业产生五大影响:

  其一,广东本土的防疫体系进一步完善。专家表示,和调畜禽相比,调肉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毒载量,减少流通环节,其销毁成本较低,可有效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其二,农牧企业增加在广东的养殖端布局。记者了解到,2019年-2020年,在政策推动下,牧原、新希望、温氏、正大等巨头企业纷纷在广东湛江布局生猪产能,仅牧原一家签下的生猪项目产能便达到400万头。

  其三,未来珠三角屠宰端可能向粤西、粤北等地区转移,由中心转向四周。东莞市广垦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钟日聪向记者表示,未来珠三角地区的趋势是调肉为主,屠宰端在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的同时或向外转移。“屠宰场如果没有活猪调入,没有屠宰量,就生存不下去。根据未来的政策变化,我们的屠宰端也会做相应的布局调整。”

  其四,养殖企业自建屠宰端,打通全产业链。非瘟以后,屠宰端逐渐从销区向优势产区转移,优质屠宰产能提升,同时龙头养殖企业也开始在主产区布局下游屠宰加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0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中明确表示,到2025年,全省冷鲜冷冻肉品供应占比达到30%以上,广东将实施建设30个养殖、屠宰、加工、配送全产业链示范企业。

  其五,未来“点对点”调猪进粤或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原“点对点”调猪的养殖企业与屠宰企业将根据政策变化调整市场布局。

TAG: 广东 肉猪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相关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