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湖北鄂州“江豚湾”将成传说?

发布: 2013-02-14 |  作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豚一家栖居地“江豚湾”。

  2012年长江全流域仅剩920只江豚 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 专家称江豚问题实为长江生态系统问题

  江豚爸爸、江豚妈妈带着它们的一对儿女在江面嬉戏,不远处的水泵站,生活着一对守泵的老人。冬日斜阳下,宛若一段远离尘嚣温情故事的开端。这段场景发生在湖北鄂州长江支流段,这里还有个美丽的名字“江豚湾”。然而故事的背景远没有想象的那番宁静,这片栖居地上的江豚即将“背井离乡”,在不远的将来,它们的家将成为一个它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的新港口。

  “希望在规划上能酌情考虑”,国际淡水豚类专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遗憾中透着痛心。在中科院水生所与世界自然基金合作刚结束的长江淡水豚类科考结果中了解到:我国特有的长江江豚在全流域仅剩920只,比2006年减少一半。“食物资源锐减、长江航运、污染排放”,如果再不进行有效保护,未来15到20年江豚可能灭绝,重蹈2007年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覆辙。

  而这一篇温情的故事,也将成为前尘传说。

  文、图/本报记者杜安娜

  “龙龙、王后、吉吉、笑笑”,刘壮志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站在龙王矶的浅滩边呼唤着江豚的一家。

  发现江豚一家

  龙王矶正是江豚一家的栖居地。冬季枯水期,退却的滩涂在江岸上形成一层层水岸线。几只鸬鹚在滩涂上休憩,飞鸟偶尔从头上掠过。

  从鄂州市出发,沿着235国道进入燕矶镇的临江大坝,在大坝上可以看到一处出水的石矶,这里就是记者见到的龙王矶。

  刘壮志是鄂州市税务局的一名公务员,6年前,他在这里认识了江豚一家。说到江豚的一切,四十多岁的他像孩子一样“喋喋不休”。他记得很清楚。2007年的3月10日,一次沿长江徒步时,他在龙王矶看到了三只江豚。

  “两只大的,一只小的。”刘壮志兴奋极了,虽然在江边上长大,还是小时候见过江豚。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常在江中看到一二十只,甚至几十只江豚在江面上换气。江边上的人把江豚叫“江猪子”,可以帮助人识别天气。

  2001年后,刘壮志就感觉很少见到江豚了,听说燕矶镇这边有江豚,他特意过来找找。“江豚出没时发出的声音就像喷泉,只是没喷泉那么清亮,很深沉”。从2010年开始,刘壮志每年1月1日,他都会组织网友来看江豚。从鄂州城区出发,步行两三个小时,每人手里拿个小袋子沿着江边捡垃圾。

  温暖的“江豚湾”

  2012年10月,刘壮志发现江豚一家又多了一位新成员。现在它们一家四口,“‘龙龙’是爸爸,‘王后’是妈妈,‘吉吉’是哥哥,‘笑笑’是妹妹”,江豚有个特点,刚出生的江豚宝宝不会换气,要趴在妈妈的背上,被妈妈顶着浮出水面才能呼吸。‘笑笑’在‘王后’的脊背上呼吸的样子,让人怜爱极了”。

  在鄂州,知道龙王矶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习惯把江豚家叫做“江豚湾”。

  从2007年开始,刘壮志到江豚湾的次数不下几十次,江豚的一家似乎都已经熟悉了他的声音。江豚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一只成年江豚的智商可以达到人类三岁孩子的水平。每次刘壮志站在江边上,呼喊“龙龙”、“王后”、“吉吉”,江豚一家就会游过来。  其实,龙王矶并不在长江主航道上,也正是这个原因,“龙龙”、“王后”一家才在江上有了个安乐窝。

  长江流经鄂州,划了一个大大的M形,M的两肩是罗霍洲与戴家洲,由于两个沙洲的阻碍,江水流速缓慢,沿途堆积了很多小型沙洲。  龙王矶位于戴家洲上游5公里,江水退后,附近形成了2个足球场大的滩涂,滩涂的周围江水回流密集,漩涡卷着水草在江面打转,是鱼类天然的产卵场所,所以吸引了江豚前来觅食,定居。

  这个凹进去的区域就是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江豚湾”。

  “这里电捕鱼的情况比其他地方好点”,这让刘壮志稍微安心一些。由于在长江的副航道上,从上游冲下来的鱼也比较多,“食物还是很充足”。

  江豚湾或成港口

  在长期的观察中,刘壮志已经准确地摸索到了江豚活动的时间规律,而一旦有一天,在这个规定时间见不到江豚一家,刘壮志就会担心。

  这几年,刘壮志听说了江豚目前生存的窘境,就更有一种希望江豚得到更多人关注和保护的想法。他在自己创立的“鄂州时空网”上建了一个江豚保护的专区。从2007年以来,已经有1000多人参与进来。

  对这四只江豚的保护正做得有声有色时,刘壮志得到一个消息:“武汉新港”这一国家级项目,将建26个码头,而江豚一家的栖居地被纳为“规划地”。“这很有可能意味着,江豚一家要‘背井离乡’,另寻他处生活了”。刘壮志一直在呼吁,希望规划能酌情考虑,但“看起来大局已定”,“鄂州市水产局曾申请在这里建设一个国家级保护区,但一直没下文”。

  江豚正失去家园

  作为豚类研究的权威专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还记得6年前宣布长江特有淡水豚类功能性灭绝时的沉重。6年后,对长江江豚的再次科考,似乎在重复过往的历史。

  中科院水生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组织完成的长江淡水豚类科考的结果显示:目前长江全流域约有江豚920只,其数量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

  2012年,长江流域多个江段出现江豚死亡频频见诸报端,这一年共有30多只江豚死亡。六年前,中外科学家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从此江豚成了长江里唯一的淡水豚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克雄曾说到,如果种群数量锐减得不到改善,未来15到20年江豚可能灭绝。

  一面是江豚的告急,一面是难以遏制的抢夺江豚生存空间的人类行为。科考结果显示:食物资源锐减、长江航运、污染排放,这三条“罪状”排名最靠前。

  王丁介绍,长江中下游流域内,包括两湖流域,滥捕导致渔业资源大幅减少。“长江里繁忙航运也是导致他们死亡的重要原因。”江豚和白鳍豚一样主要依靠声呐回声定位,轮船螺旋桨的声音会误导江豚,最终导致被螺旋桨绞死或者绞伤。

  一些江段隔不远就有采砂点、工厂、码头,沿江两岸的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造船厂、拆船厂、危化码头等重污染企业也很多见。就在离“江豚湾”不远的地方,记者看到,一家化工企业的废弃原料正准备沿江倾倒。

  会不会成为

  下一个白鳍豚?

  江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白鳍豚。“至少目前还是乐观的,这与当年白鳍豚遇到的情况有些不同”,王丁告诉记者,“应该说情况好得多”。

  “从数量上来说,江豚现在的数量比上世纪80年代白鳍豚的数量要多一些。加上现在的保护工作正在努力开展”,据王丁介绍,现在保护江豚的基础要强一些。“目前,有对江豚的‘就地保护’,还有13个这种国家级的保护区。此外,对江豚进行‘迁地保护’后,每年都能成功繁殖5~6只小江豚。”

  此外,现在人工繁育技术也臻于成熟,王丁说:“我国最早人工繁育的江豚已经17岁了,现在还好好的。而2005年出生的几只江豚现在长得很好”。

  王丁颇感慨地说,现在虽然说的是江豚问题,但实际涉及整个长江的生态系统问题。顶级物种的锐减甚至消失,是长江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一个缩影。

  江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白鳍豚?王丁说:“这就要看现在究竟有多大的决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