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打造区域畜牧科技“桥头堡”

发布: 2012-07-07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一个已经成立60年的科研院所,辉煌的历史并没有让重庆畜牧科学院失去改革的决心。近年来,重庆畜科院从人事制度、科研制度、服务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了有益经验,成为通过体制改革达到反哺科研目的的成功范本。

  激发活力 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

  “改革必须是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将提高效率、增强活力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促进各个部门和人员、科研和管理的和谐发展。” 重庆畜科院院长刘作华这样讲述改革的初衷。

  2003年,由原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种猪场合并组建成立了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开启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第一步。

  在改革思路的指引下,新组建的重庆畜科院首先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次人事制度改革,变人员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推行岗位聘任制,采取目标(岗位)双向选择竞岗。

  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人员的合理分流,以“确保科研、精简行管、充实实体”为主旨,把全院划分为科研、产业、行管“三线管理”,对人员合理分流。

  改革后,畜科院培养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人才,选送100余名优秀青年科技骨干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聘请了23名全国知名专家、院士为荣誉院长、所长和科技顾问,构建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科学的研发团队;此外,建成了24个国家和市级研发平台,为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

  人事制度改革之后,紧接着是对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对工作人员以岗位责任大小、工作量多少为序发放绩效工资,适当拉开差距,向关键岗位、重要人才倾斜。同时,对服务“三农”、服务企业、深入基层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条件上予以优待,且优先聘用或高聘。

  “岗位的明确,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起到了人尽其才的目的,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彻底解决了过去人浮于事的问题。工作人员开始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为自己增值”,刘作华认为人事改革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此外,畜科院还改革部分产权制度,以产权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突破口,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促进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为确保国资增值、提高职工合法收入积累了经验。

  服务“三农” 服务区域 反哺科研

  2010年成立的酉阳分院是畜科院改革后成立的6家地方分院之一。

  “成立两年来,我们和地方农业机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畜牧特色资源,对当地独有的酉州乌羊资源进行了重点保护,为很多农民找到了致富的新门路。”酉阳分院院长周鹏介绍。

  酉州乌羊在当地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在松散的管理模式下,品种中很多珍贵的优良性状逐渐消失。分院建立后,对散落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各种性状逐渐恢复。

  “以前一头羊只能卖到三五百块,现在的优良品种至少能卖到1000元以上。”周鹏高兴地说。

  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正是重庆畜科院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之上,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经济强院战略和建立创新科技服务机制的结果。

  为此,畜科院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紧密围绕我国现代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

  在此基础上,畜科院在加强院地合作方面找到了突破口。近年来,先后与区县政府合作组建6个分院,与20余个区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选派100名科技骨干下基层服务,与40余个示范县的205个示范乡(镇)、4500余个养殖场(农户)建立了科技示范、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合作,构建起以分院为轴心、辐射周边区县的科技服务机制。

  “过去与区县的联系是以项目为单位,现在更多是从当地的整体农业产业的特点出发,更加有利于区域畜牧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周鹏说。

  比如依托荣昌猪等品种资源优势培育的“渝荣 I 号猪配套系”,通过推广利用,经营收入反哺了科研事业发展,在前不久开展的2011年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荣昌猪的估值高达21.17亿元,在全国畜牧产品中位列第三。

  “从科研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再反哺科研,形成了良性循环。”刘作华认为,这样的改革促使科研单位面向产业和市场来发展,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自身经济发展实现反哺科研,提升了公益服务水平。

TAG: 畜牧 科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