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PSY37!最新欧美猪场成绩数据,及史上最全中国生猪养殖数据分析!

发布: 2018-07-24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PigCHAMP公布了2017年美国养猪成绩汇总。共有340个农场参加了此次对标。


  平均窝产总仔为14.22头;平均窝产活仔为12.71头。最高10%的猪场平均窝产总仔达到15.44头,平均窝产活仔达到13.89头。据微信养猪系统的数据年报显示,2017年平台下猪场的平均窝产总仔为11.39头,平均窝产活仔为10.48头(点击查看微猪数据年报)。


  分娩率为83.73%,略高于2016年的分娩率。


  窝产死胎和木乃伊比2016年多分别为1.08和0.42。断奶前死亡率比2016年有所降低,为14.69%。


  根据配种母猪计算的PSY为24.95,最高10%猪场为28.65;根据种母猪计算的PSY为23.82,最高10%猪场为27.63。据我们的年报统计2017年平台下猪场PSY的平均值为17.38,最高10%猪场的PSY为24.11。


  母猪淘汰率达到了42.31%,是近十年来最低。而母猪死亡率为10.73%,是近十年来最高。


  2017年美国猪场间的比较报告


  PigCHAMP2016年的场间比较报告,一共有419个猪场主动参加。结合历年数据,以下为数据解读:


  参与统计的猪场的平均种母猪存栏1958.98头,中位值1440头,最小10%猪场平均存栏454头。国内猪场的规模化程度还需加强;


  窝均活仔平均12.58头,较2015年增长0.19头;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也是平均每年窝产活仔数提高0.15头左右;


  分娩率平均82.51%,从历史数据看,分娩率在2013年达到最大84.85%,之后基本持平;国内在分娩率指标上部分猪场表现优异;不过为什么美国的分娩率相对来说低于我们认识的行业水平?


  哺乳期死亡率平均15.37%,较2015年有所升高;美国的哺乳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我们国内猪场,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产房护理做的比他们精细;从也可以看出,2014年美国猪场的产房都发生了什么?


  窝均断奶头数平均11.03头,从历史数据看,美国猪场窝均断奶头数持续得到提升,从2001年以来,平均每年提升0.14头左右;


  平均断奶日龄20.54天,较2015年略有增加,但从历史数据看,2011年至今,断奶日龄均在20-21天波动;


  断奶仔猪/种母猪/年(PSY)平均23.05头,中位值23.62,最高10%猪场的平均值为27.45;从历史数据看,PSY较2015年略有下降;从国内部分猪场公布的数据来看,我们部分猪场已经超过美国这419个猪场中的前10%了,而实际上是不是呢?可能只有PSY自己知道了。


  我国的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猪肉消费量近半,是名副其实的生猪产销大国。


  自今年3月开始,


  我国生猪养殖业因供应面持续宽


  松导致猪价快速跌破成本线,


  生猪价格步入猪周期的下行阶段。


  结合纵向产业发展与横向产业比较等方面入手,


  结合芝华自采数据,


  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对行业发展趋势作出研判。


  一、中国生猪养殖产业体量巨大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19.0%,


  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猪肉消费量49.6%,


  我国生猪养殖量占世界生猪总养殖量56.6%,


  我国生猪养殖在全世界的地位十分重要。


  猪肉在中国国内肉类产量和消费量占比均超过60%。


  2017年中国生猪饲养产值接近1.3万亿,


  占国内畜禽(猪牛羊禽)饲养总产值比重约56.6%,


  生猪产业体量巨大。


  二、中国生猪养殖产业处于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纵观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生猪供给严重不足,1949-1978年。


  开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期,国内经济缓慢恢复,


  生猪产业发展非常缓慢,市民以凭“猪肉票”消费猪肉。


  1978年全国生猪存栏3亿头,


  能繁母猪存栏2415万头,出栏量1.61亿头,


  猪肉产量789万吨,年人均猪肉占有量8.2千克。


  第二阶段:


  生猪产业恢复发展,1978-1984年。


  农民获得生产自主经营权,生猪养殖积极性提高,


  1984年生猪出栏量22047万头,较1978年增长37%,


  年人均猪肉占有量13.84千克,


  生猪供应紧缺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第三阶段:


  生猪产业快速发展,1985-1997年。


  1985年生猪购销政策全面放开,市场自由交易开始,


  1988年农业部“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后,


  生猪养殖快速发展,


  到1997年,全国猪肉产量大幅增加至3596.3万吨,


  较1990年增长58%,年人均猪肉占有量29.1千克,


  首次超过美国年人均猪肉占有水平,


  这一阶段生猪供给紧缺局面彻底扭转。


  这一阶段生猪养殖主要是年出栏500头以下养殖户为主。


  第四阶段:


  生猪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即1997-2006年。


  这一阶段生猪产业面临养殖效率低、收益低、


  饲养成本高、食品安全以及环保压力等问题,


  促使生猪产业向提高生产效率、


  追求商品质量和优化养殖结构的方向转变,


  生猪规模化养殖企业较大幅扩张,


  到2002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


  规模化养殖占比接近10%,


  2006年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占比达到15%。


  例如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牧原股份,


  1994年的生猪养殖总规模2000头,


  到1997年出栏商品猪达到10000头。


  2006年生猪出栏量6.1亿头,猪肉产量4650万吨,


  年人均猪肉占有量35.38千克。


  这一阶段,能繁母猪存栏增幅45%,生猪存栏增幅20%。


  图4中国生猪不同出栏量规模养殖比重


  第五阶段:


  规模化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生猪产业快速发展,


  受宏观经济、大资本涌入、疫病、国家政策调控、


  食品安全事件、进口肉、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


  生猪供应时而充足时而紧缺,


  供给和需求难以达到稳定均衡,


  生猪和猪肉价格呈周期性大幅波动。


  生猪产业上到饲料供应商、疫苗兽药供应商,


  中游的生猪养殖场户,


  下游的屠宰加工,以及终端消费者,


  无一例外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风险波及。


  2007年农业部针对生猪养殖低产出低收益,


  成本高、突发疫病等问题造成供应短缺猪价大涨的情况,


  提出《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和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


  政策上大力扶持生猪产业,


  促进生猪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2007年全国生猪养殖户总数8235万户,


  年出栏超过500头以上养殖场户数12.5万户,


  占比全国总户数0.15%,出栏量1.752亿头,


  占比全国总出栏量21.8%。


  在2007年-2014年这一段期间,


  猪疫情、政府补贴、瘦肉精事件、宏观经济下滑等


  左右生猪行情大幅波动,


  能繁母猪存栏在2012年达到最高点,


  之后猪价经历漫长的下滑期。


  在这一阶段,


  发展比较好的生猪养殖企业开始横向整合、


  猪场收购合并、扩产。


  2015年以来,国家新环保政策实施,


  生猪养殖面临前所未有的限养禁养政策。


  中小养殖户加速退出,规模养殖企业大幅扩张。


  芝华数据统计显示,生猪主产区广东、福建、安徽、


  湖北、河南等主产省份退出比例最高达30%。


  中小散户退出,或养殖区域转移,


  规模养殖企业继续增加产能,


  截止2015年末全国生猪养殖户数量降至4000万个。


  2016年年出栏500万头以上出栏量占比达到45%。


  2016年4月份农业部发布十三五生猪生产发展规划,


  即《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政策上指导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生猪养殖产业由横向发展向纵向延伸,


  进行全产业链覆盖,从产业链获取利润并分散风险。


  三、当前中国生猪产业现状


  1


  生猪供需结构


  生猪的供需格局和猪肉的供需存在天然的强关联性,


  生猪的供给和需求关系,


  也受其下游产品猪肉的供需关系影响。


  按照产出顺序,


  生猪和猪肉的关系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产品,


  猪肉是生猪的下游产品,


  两者发生转变的环节在于屠宰环节。


  2


  生猪养殖广泛分布


  我国生猪养殖分布比较广泛,但相对集中在粮食主产区。


  前十大主产省为,


  四川、河南、湖南、山东、云南、


  湖北、广西、广东、河北、江苏。


  四川养殖量位居全国首位,


  其出栏量占全国总出栏量10%左右,消费流向比较好。


  我国居民对猪肉消费习惯主要以热鲜肉消费为主,


  就决定了生猪养殖地和消费地比较近。


  另外中东部气温适宜,水源方便,有利于生猪生长,


  中东部以及南方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多,


  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生猪养殖


  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


  东北地区养殖量也比较大,主要供往京津冀内蒙一带,


  东北地区也有养殖优势,饲料成本比较低,


  铁路陆运交通便利,地域辽阔适合规模化企业发展。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是主要消费群,


  猪肉调入量巨大,


  2016年这些经济圈有代表性省份的


  猪肉供需缺口量数据显示:


  上海190万吨、广东187万吨、


  浙江151万吨、北京131万吨、


  天津127万吨、福建77万吨、海南76万吨等。


  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规定,


  将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广西、海南


  和重庆划为生猪养殖重点发展区,


  以供北上广深等沿海城市生猪需求。


  为保护水资源和环境资源,


  长江中下游和南方水网区的两湖、


  长三角、珠三角一带规划为约束发展区。


  东北地区、内蒙古和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地区地域辽阔,


  粮食资源充足,适合养殖规模化发展,增长潜力大。


  山西、陕西等西北地区地域宽广、可实行规模化发展,


  但是受缺乏水资源、民族饮食习惯不同、


  养殖基础薄弱等的限制,定为养殖适度发展区域。


  3


  养殖模式多样


  (1)根据生产组织模式划分


  主要分为散养和规模养殖,


  散养模式目前在我国占比在加速下滑,


  规模养殖占比在加速增加。


  规模养殖中“公司+农户”和


  “公司自繁自养”两种模式相对较多,


  近几年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养殖合作社形式,


  发展也比较迅速。


  “公司+农户”模式


  正在成为我国大型养殖企业的一种扩张方式。


  “公司+农户”模式是公司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


  生猪养殖环节由农户完成,


  在养殖过程中执行统一的养殖技术、


  规定饲料以及疫苗的使用,


  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根据合同将猪成品交由公司回收并进行统一销售。


  公司完成销售后根据委托养殖合同以及合作农户的


  养殖管理成绩等情况与合作农户进行结算。


  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股份


  是“公司+农户”模式创始者并且是发展最成功的企业。


  “公司自繁自养”模式是


  生猪饲料、育种、养殖均由公司完成。


  国内以公司自繁自养模式为代表


  并发展成功的龙头企业是牧原股份。


  (2)根据养殖阶段专业分工划分分为:


  专业二元母猪养殖、专业育肥、


  自繁自养、一体化养殖。


  专业二元母猪养殖


  是从大型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进二元母猪,


  通过人工授精或者自然配种专业繁育仔猪,


  再将仔猪供应给专业育肥猪的养殖户。


  主要承担母猪繁育和仔猪成活风险。


  专业育肥是通过外购仔猪进行专业育肥,


  至少需要四个月以后出栏变现。


  自繁自养模式涵盖了从种猪到育肥猪的整个生产过程。


  按照规模不同分为小、中、大规模自繁自养。


  由于产业链周期覆盖较长,


  小规模自繁自养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行业占比在逐渐下降。


  中大规模自繁自养专业化水平、


  资金实力和盈利水平都比较好,


  抗风险能力较强,行业竞争能力比较强。


  一体化养殖覆盖产业链比较广,


  涵盖上游机械设备、饲料加工业、育种、养殖、屠宰甚至终端零售。


  例如温氏股份、双汇发展、中粮集团、


  正大(中国)、牧原股份、天邦股份等。


  4


  龙头企业引领养殖模式发展


  5


  猪周期拉长


  最近三轮“猪价格周期”梳理:


  (1)2003年5月-2006年5月,历时37个月。


  (2)2006年6月-2010年4月,历时47个月。


  (3)2010年5月-2015年3月,历时59个月。


  (4)2015年4月至今


  四、中国生猪养殖发展趋势


  1


  消费升级推动产业升级


  如果我们把猪肉消费主力算成是70后、80后、90后人群,


  由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健康的消费理念,


  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品牌和特色猪肉产品更加喜好,


  消费越来越多样化。


  消费升级倒推产业升级,安全、健康、


  有特色的产品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


  产业链上游积极向下游延伸,


  下游企业也开始往上游拓展。


  猪肉终端需求可分为:


  低端安全猪肉(饲料喂食)、中端有机猪肉、高端地方特色猪肉。


  2


  养殖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正处在规模化发展起步加速阶段,


  生猪养殖专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未来行业龙头不断纵横向整合壮大,


  其他养殖户将走专业化分工,


  生猪养殖模式将会越来越标准化、专业化。


  除了传统的繁育到肥猪出栏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外,


  种猪培育→仔猪哺育→育肥饲养,


  各养殖阶段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比例将不断增加。


  3


  养殖区域分布调整,冷链物流体系完善


  根据“十三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的生猪重点发展区和潜力增长区,


  重点发展区在满足本区域需求同时,


  还要供应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


  潜力增长区是发挥其资源优势,


  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建设,


  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


  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在东北和西南的云贵地区的布局已有规划和建设,


  是将来产业发展重点。


  不管是重点发展区还是潜力增长区,


  都离不开生猪或肉品的物流调运。


  2018年3月份农业农村部发布


  关于加强畜禽移动监管有关事项的公告,


  公告鼓励畜禽养殖、


  屠宰加工企业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


  冷链运输、冷鲜上市”模式,


  提升畜禽就近屠宰加工能力,


  建设畜禽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减少畜禽长距离移动,


  降低动物疫病传播风险,


  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将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完善。


  4


  产业与金融深入融合


  由于生猪养殖天然周期的存在,


  生猪价格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即“猪周期”。


  猪周期对整个产业链影响巨大,猪价上下波动,


  产业链上下游经营利润极不稳定,市场风险很大。


  产业规避风险的诉求很迫切,


  从国内外市场发展经验来看,


  生猪产业融合金融工具将成为产业上下游规避风险、


  稳定生产的趋势。


  生猪产业目前国内已有探索的金融工具


  有期货+保险和饲料原料套保,


  国内生猪期货品种已立项获批,距离上市也指日可待。


  金融工具的运用对生猪产业乃至全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TAG: 生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