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你的位置:51猪价网 >> 养猪技术 >> >> 猪苓栽培技术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猪苓栽培技术

发布: 2016-03-17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别名野猪苓、猪屎苓、鸡屎苓。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以菌核入药。有利水、渗湿等作用,近年发现其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一、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野生猪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200米的次生林中。各地条件不同,坡向分布也有差异,一般东南及西南坡向分布较多,坡度在20-60度山坡均有分布。 (2)猪苓主要生于林下树根周围,常见树种有柞、桦、槭、橼、榆、杨、柳、枫、女贞子等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及竹林内,以次生林为最多。 (3)在山林中腐殖质土层、黄土层或砂壤土层中,均有猪苓生长,但以疏松的腐殖土层中,生长猪苓为多,pH4.2-6.6。土壤肥沃,菌核大,分叉少,称猪屎苓;土质瘠薄,结苓小,分叉多,甚至呈饼状,称鸡屎苓。同一窝中猪屎苓分布在下层,鸡屎苓分布在上层。 (4)温度猪苓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地下5厘米处的地温在8-9℃时开始生长,平均地温在12℃左右时新苓已经增大,月平均地温14-20℃时新苓萌发最多,增长最快。22-25℃时,形成子实体,进入短期夏眠。秋末冬初,当地下5厘米处,温度降至8℃以下时,则进入冬眠期。 (5)水分 猪苓对水分需求较少,土壤含水量在30-50℃时,适于猪苓生长。 二、栽培技术 猪苓的栽培方法较多,但目前采用固定菌床栽培与活动菌材伴栽,这两种方法较好,接菌率高,春栽当年即可生长新苓。

    1、培养菌材与菌床 (1)培养菌枝选直径1-2厘米的阔叶树枝条,或砍菌材时砍下的枝条用来培育菌技。应在4月中旬至6月初进行。先将树枝削去细枝、树叶,斜砍成7-10厘米小段。然后将树枝浸泡在0.25%硝酸按溶液中10分钟,以便有利于密环菌生长。挖30厘米深、60厘米见方的坑,先在坑底平铺1层薄树叶,然后摆放2层树枝,覆盖1层薄腐殖上(以盖严树枝为准)。采挖野生密环菌索,或选无杂菌污染已培养好的菌枝或菌材用作菌种,摆在树枝上,覆土后在菌种上再摆2层树枝,用同法培养6-7层,最后覆土6-10厘米,并覆1层树叶保湿。大约需培养40天。 (2)培养菌材及菌床一般阔叶树都可用来培养密环菌,但以木质坚实的壳斗科植物最好,如槲栎、板栗、栓皮枥等树种。选择直径5-10厘米的树干,锯成40-60厘米长的树棒,在树棒上每隔3-5厘米砍一鱼鳞口,砍透树皮到木质部。 2、选种 栽培猪苓用菌核作种,以灰褐色、压有弹性,断面菌丝色白、嫩的鲜苓作种。 3、栽培时间 可在封冻前或初春解冻后3-4月份栽培。 4、栽培方法 (1)菌材伴栽挖边长50厘米、深40厘米的穴,穴后铺1层树叶,放入3根已培养好的菌材,材间间隔2-3厘米,将作种菌核放在菌材之间密环菌旺盛的地方,用树叶填满菌材间空隙,依法摆放土层,再盖1层树叶,上面覆土10厘米。(2)固定菌材栽培栽培时挖开已培养好的菌床,取出上层菌棒、下层菌材不动,在材间接入菌核后,用树叶填满材间空隙,用菌材伴栽法栽上层,覆土10厘米。 三、采收加工 栽培后第三、四年秋季收获,挖出栽培穴中全部菌材和菌核,选灰褐色、核体松软的菌核,留作种苓。色黑变硬的老核,应除去泥沙,晒干入药。

TAG: 猪苓 栽培技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