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小尾寒羊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发布: 2010-04-03 |  作者: 佚名 |   来源: 本站原创

上一篇 下一篇

 

1 发病情况

承德县仓子养羊户吴某于2002年11月23日从山东省购进小尾寒羊106只,自2003年5月份以来有12只成羊相继发病死亡,之后发病数迅速增加,至8月28日又有2至3月龄的羔羊死亡33只,死亡率为65%。新杖子王某养小尾寒羊12只,成羊死亡3只,羔羊死亡4只。胜利村养羊户于某所饲养的28只小尾寒羊,自5月17日发病8只,死亡3只,死亡率达42%。

2 临床症状

发病羊最初精神不振,食欲明显减退,结膜潮红,磨牙,咳嗽,呻吟,呼吸短促,体温达40.0~40.5℃,脉搏每分钟100次左右,鼻流粘液,头部偏向1侧或仰视,单眼或双眼粘连,视觉障碍。之后,个别羊只出现拉稀,粪便中带有粘液,病羊迅速消瘦,衰弱,脱水,还有个别病羊四肢僵硬,前肢碗关节肿胀,跛行,迈步不稳。

3 剖检

肺小叶呈肉样病变,大部分肺叶呈灰白色或有大理石样花纹,肺尖呈现紫红色,切面流出淡粉色液体;心包、肺脏与胸膜、隔肌纤维性粘连,不易剥离。心冠状沟脂肪有小出血点,气管内有粘性渗出液,味恶臭,肝脏质脆,色泽深紫,胆囊充盈胀大,囊壁变薄,瘤胃与隔肌有的粘连,不易剥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如蚕豆,切面紫红色。小结肠黏膜充血、发红。喉头内有浓痰。

4 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取病死羊新鲜肝、脾、肺组织及淋巴结涂片染色、镜检可见有大量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分离培养:取脾、淋巴结接种于绵羊血琼脂平板和肉汤培养基,37℃培养,血平板长出较小、湿润,无色透明的菌落,无溶血区。肉汤培养基先混浊后沉淀,振荡时呈发辫状升起。

药敏试验:对盐酸土霉素,先锋霉素有高致敏性;对恩诺沙星、卡那霉素、培氟沙星、小诺霉素有中致敏性;对四环素、庆大霉素,新诺明呈低致敏性。

根据剖检、镜检、培养药敏试验,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5 防治

①制作羊巴氏杆菌病组织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方法是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肝、脾、肾等称重后按脏器重量加10倍生理盐水,再以其总量加入0.4%的甲醛,然后放入组织捣碎机里进行捣碎混合,经过滤后放入37℃恒温箱中灭活,每隔2小时充分摇晃,48小时后经无菌检验,安全试验,全部合格后方可使。每只羊颈部皮下注射3毫升,免疫保护率达96%,收到非常好的免疫效果;②对发病群进行饮用多维水溶液和盐酸土霉素溶液,防止病羊脱水和控制病情;③肌肉注射世纪先锋霉素,1日1次,3日后与恩诺沙星交替使,1周后治愈;④隔离病羊,对羊舍以及饲养用具用“碘类”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经过采取以上免疫和治疗措施,1周后全群再未出现新发病例和病羊死亡现象,原病羊症状消失,食欲逐渐恢复。

6 小结

以上3群羊均为2002年冬和2003年春从山东等地购入,由于长途运输、拥挤、饥饿等因素影响,致使羊只免疫力下降引起发病。

该羊群由原放牧饲养转为舍饲饲养,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饲养人员缺乏舍饲管理经验,致使羊只体质瘦弱。预防接种程序不健全,诊断治疗有误,由急性型转为慢性型,造成发病率、死亡率不断上升。

用药混乱,产生抗药性,饲养人员缺乏经验,只要是羊只有不食症状,就进行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造成真正致病菌产生很强的抗药性。


TAG: 小尾寒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