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伊犁地区水貂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发布: 2010-04-03 |  作者: 赵卫东,张彦明 |   来源: 《动物医学进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1.,陕西杨陵 7121002.新疆伊犁州动物防疫监督总站,新疆伊835000

  要:1999年伊犁地区某水貂场发生仔貂大批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可确定为巴氏杆菌病。用分离菌株制备铝胶沉淀灭活菌苗,免疫接种水貂,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使用此灭活菌苗对水貂进行免疫接种,2001年至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水貂;巴氏杆菌病;疫苗;防治

伊犁地区某水貂场是全国著名的水貂场之一,年存栏生产母貂5 000只左右。自1999年起,该场1月龄~2月龄仔貂在每年的6月~7月间常发生一种急性出血性高热病症,往往导致上千只仔貂死亡。最多时年内共死亡水貂3 000多只(90%为仔貂),并使存活水貂的皮毛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同时也影响了对外贸易计划的落实。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诊断后,确诊为水貂巴氏杆菌病。用抗生素进行常规治疗有效,但极易反复,不能控制疫情。向国内几家大型兽药厂求援,均无疫苗生产。在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并在自治区生物药品厂的协助下,进行水貂巴氏杆菌灭活菌苗的研制,2001年菌苗用于生产,至今未无发生疫情。

1 发病情况

1999年起,伊犁地区某水貂场巴氏杆菌病,每年6月~7月间发生于1月龄~2月龄的仔貂,成年貂发病多为一过性,很少发生死亡。3月龄以上的仔貂也基本能够耐过,但在入冬时的皮毛质量略受影响。每年少则死亡400多只,最多时年内死亡仔貂3 000多只。场方按既定的免疫程序进行了犬瘟热和细小病毒的免疫接种。饲料主要是直接绞碎的牛羊内脏另加约20%的玉米面和少量的黄萝卜;饮水为市供自来水;貂场周围2 km内无大型养鸡场和牲畜饲养场。

2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常未发现任何症状而暴死。大多数病例的病程为12 h72 h,个别的可达5 d6 d,多发生于仔貂,成年貂少见;表现为突然拒食,饮水量增加;精神沉郁,嗜睡;呼吸频数,后期呼吸困难;体温高达41.5 ℃~42 ℃,频死期体温下降至35 ℃~36 ℃;下痢,粪便呈灰绿色液状,恶臭,常混有血液和未消化的饲料;可视黏膜苍白,迅速消瘦;个别病例有头颈部水肿现象,或于鼻腔流出黏液性略带红色的分泌物;最后多死于痉挛;急性型的死亡率为30%90%,死亡率的高低取决于防治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本病流行的初中后期的死亡率基本呈正态分布。少数病例的病程为5 d10 d,多见于成年貂,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下痢,排多色稀粪,偶见带血;体温略有升高,消瘦;死亡率在10%30%

3 剖检变化

广泛性出血性素质,尤其胸腔最为明显。心肌、心内膜广泛性点状出血,肺脏因遍布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弥漫性出血斑而呈暗红色,胸腔内有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全身淋巴结肿大,其表面有点状出血、内部充血。肝脏肿大,呈不均匀的紫红色和/或淡黄色。脾略肿,有时有点状坏死灶。胃黏膜有点状或带状出血,有时出现溃疡。小肠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肠管内常有血液和大量黏液的混合物,肠黏膜出血。心肌、肝、脾、淋巴结、肠管充血和血液渗出性炎症,有时可见小型坏死灶;除心肌外,均可普遍发现细菌感染现象[1-2]

4 病原学检验

4.1 病原分离培养

1)采集病料(心血、肝、脾)直接涂片,瑞氏和革兰氏染色,镜检极易发现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经测定,菌体长0.3 μm1 μm,宽0.25 μm0.3 μm,有荚膜,无鞭毛和芽孢。

2 在普通营养培养基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均可良好生长。在37 ℃恒温下培养24 h,形成淡灰色、露珠样小菌落,其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透明或半透明。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无溶血现象。首次培养的菌落略带荧光。

3)在饲料中也分离到同样的细菌。培养特性也相同[3-5]

4.2 生化试验

48 h内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菊糖和肌醇。产生硫化氢和氨,能形成靛基质,不液化明胶[6]

4.3 动物试验

将病料制成10倍生理盐水乳液,腹腔注射4只小白鼠,1 mL/只。1只在26 h死亡,2只在48 h内死亡,1只在72 h内死亡。死亡小鼠剖检可见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广泛性点状至片状出血,肝脏肿大、充血并有坏死灶。取心血、肝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4.4 回归本动物试验

从接种病料后死亡小鼠的心血和肝脏获得短杆菌的纯培养,用比浊法制成含菌量为10 cfu/ mL的生理盐水菌悬液,取23月龄健康仔貂、2只健康成年貂,每只腹腔注射1 mL。仔貂在48 h内发病,4 d内全部死亡;成年貂在第3天发病,第6天死亡1只,另1只在10 d后好转。死亡貂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分离出的短杆菌的形态生化等方面与自然发病情况完全相同。

5 诊断

根据以上结果,确诊为水貂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6 防治

6.1 药物治疗

青霉素10万单位/kg体重,链霉素3万单位/kg体重,合并肌肉注射,每天2次;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入长效磺胺3片、土霉素片3片;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白糖、盐和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是有效的。但在3 d5 d后易出现反复,需要加大剂量。停药后3 d4 d,疫情反复。

6.2 免疫接种

参照文献7-10的方法制备多杀性巴氏杆菌铝胶灭活菌苗,经成品检验、动物试验、保护试验的合格产品12-14,给20日龄~25日龄仔貂接种2 mL,成年貂接种3 mL,怀孕母貂在产前1个月左右接种3 mL2002年至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7 小结

7.1 经病原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和回归本动物确诊为水貂巴氏杆菌病。

7.2 巴氏杆菌在牛、羊等动物体内是一种常在菌,也是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在潮湿温暖的季节,动物带菌率可达50%60%,而且大多集中在呼吸道和消化道等脏器之中。牛羊脏器在存放数天之后,巴氏杆菌将大量繁殖,如果粉碎后直接饲喂水貂,等于在用活菌进行攻击。

7.3 用分离到的病原菌株经增殖后直接制成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接种,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但由于其血清型未知,该疫苗只能限于该发病的场区使用。

7.4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途径,但综合防治措施也是不可忽略的,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尤为重要。

 

 

 

TAG: 水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