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就入世十周年中国农业发展访农业部副部长牛盾

发布: 2012-07-17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开放中推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入世十周年中国农业发展访农业部副部长牛盾

  到今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就整整十年了。入世10年以来,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那么,这10年中的中国农业发展到底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在应对入世挑战的过程中,积累了怎样的经验?未来中国农业发展中将面临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记者近日就此专访了农业部副部长牛盾。

  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及应对经验

  记者:回顾当初,中国在入世之前最担心的是农业问题。在入世谈判过程中谈得很艰难。入世之初,许多人也担心农业开放的承诺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给农民的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请问如何评价入世十年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牛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政府根据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入世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为中国农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外部环境,也使中国小规模农业直接面对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

  入世10年来,我们在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大幅度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努力抓住入世机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策措施有力有效,加之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强劲的市场需求拉动,农业抗冲击能力不断提高,成功经受了入世过渡期、粮食危机、金融危机等多重考验,农业农村经济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

  记者:从您总结的成就来看,每一项都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在取得这些成就过程中,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成功经验?

  牛盾:总结来看,入世10年来,中国农业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宝贵经验。

  一是以理论创新带动政策创新,切实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针对入世后的新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提出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理论创新有效地促进了政策创新。2004年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增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解决好“三农”问题重要性的共识,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入世10年来,我们不断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步伐,在农村土地制度、税费制度、金融制度、保险制度、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使中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运营的制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户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中国还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农业公共服务,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紧紧围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世界的眼光全球的视角统筹谋划农业发展。

  在农业发展目标方面,更加注重综合协调。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重任务目标的有机统一。

  在生产力布局方面,更加注重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大政府支持和引导,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优化农产品区域和品种结构。

  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更加注重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合作社建设。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参与市场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更加突出依靠科技进步。通过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转变。

  四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在开放中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合理保护。入世后,我们在认真履行承诺的同时,按照世贸组织规则积极调整和加强国内支持政策,用好“微量许可”支持,扩大“绿箱”支持,完善了农业支持方向、渠道和方式。中央连续出台多个一号文件,提出明确具体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求,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环节和农民的直接补贴,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五大补贴类别;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制度,适时对玉米、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采取临时收储政策;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控制、农业信息体系、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促销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此外,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关税和关税配额政策空间,完善和强化了对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进出口调控,加强了对农业的合理保护。

  在对农业支持和保护方面,重点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这使得中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自给率能够保持较高水平,也使得中国在面对粮食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时能够泰然处之。中国在这两次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和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和较快发展,重要原因之一是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有效保障了国内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物质支撑和基础作用。

  入世和农业贸易发展对中国农业的作用及影响

  记者:前不久,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对中国入世十年作出了“世贸组织60年历史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双赢事件”的高度评价。从农业发展来看,中国与世界应该同样是双赢的。您如何评价入世和农业贸易发展对中国农业的作用及影响?

  牛盾:入世是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总体来看,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农业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入世为中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农业资源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更好发挥,增加了农产品有效供给,减缓了国内农业资源和环境压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应该说,入世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显著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业改革的深化和农业政策的调整。入世时,虽然中国农业体制和政策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些关系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如粮食流通、农业税收、农村土地管理、农业财政支持等,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过去10年,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刻,是多年未有的,这与入世的客观要求是密不可分的。

  二是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步伐。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既增加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和回旋余地,也带来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近年来,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产品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这与入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是分不开的。

  三是农产品进口增加了有效供给,减缓了国内农业资源和环境压力。农产品进口特别是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口对于保障国内有效供给、减缓农业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产品进口也丰富了国内市场,有利于满足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进口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相关加工制造业原料供应紧张的局面,特别是促进了油脂压榨和饲料行业的发展及纺织品的出口,增加了非农就业机会。

  四是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完善和安全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既是价格竞争,也是质量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产品在立足国内市场和出口国际市场两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质量安全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品认证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安全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当然,随着国内外两个市场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开放市场累积效应逐步显现,部分农产品直接与国外的激烈竞争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影响和挑战。一是部分农产品新增需求市场被进口过度挤占,生产受到挤压;二是一些农产品趋势价格受到抑制和打压,产业发展动力削弱;三是供需稳定受到影响,市场波动和风险明显加大;四是外资对某些产业的大量进入,给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和产业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

  未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与形势

  记者:入世十年来,中国农业成功应对了各种巨大挑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展望未来,您认为中国农业发展要取得更大的成就还将克服哪些困难?

  牛盾:当前,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农产品市场呈现波动性、不确定性加剧的态势,对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和形势。

  一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人口众多,以土地和水为主的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水、土以及劳动力等基本资源约束不断加强,将会使中国立足国内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中国农业小规模生产特性难以改变,与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竞争力差距将长期存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小规模农户将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大农场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直接竞争,劣势显而易见。

  三是在中国大幅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高保护和高扭曲依然存在。中国现有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关税形式单一,结构平坦,是世界上农产品市场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今后中国还将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国际农产品市场却存在大量高关税和关税高峰,高度保护和高度扭曲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一方面限制了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阻碍了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使得中国开放的市场成为各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目标,进口农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四是非传统因素对农业影响增强,农产品市场波动愈加频繁和剧烈。当前农产品市场不仅受传统的市场供需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气候变化、技术壁垒、石油价格、生物质能源、投机资本等非传统因素的影响。这些非传统因素的出现和对市场作用的增强,大大增加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开放条件下这些因素通过信息、贸易和投资等多种渠道向国内市场快速传递,使得国内农产品市场环境越来越错综复杂。

  加强统筹促进中国农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记者:中国农业目前仍然是传统的农业主体形态,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今后随着经济发展,随着进一步融入国际轨道,中国农业资源的配置、生产要素的整合包括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流动,必将从一家一户走向面对整个市场的挑战,面临更严峻的市场化、商品化和国际化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您认为中国农业如何才能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牛盾:今年是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规划》为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面对新的环境与形势,在开放条件下,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不断完善农业政策和体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促进中国农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要加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农业入世10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坚持农业对外开放,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同时趋利避害,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不断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牢牢把握世界农业发展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趋势,把握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努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短缺农产品进口,合理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大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动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很不完善,支持保护水平很低。为此,我们必须在遵循多双边规则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合理保护,创新支持和保护政策,形成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反映中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一方面,必须坚持农业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原则,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继续实施粮食直补、价格支持、良种补贴等政策,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同时加强运用财政信贷担保与贴息、补助、税收、担保等经济杠杆工具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关税、关税配额管理、贸易救济等手段加强对农业的有效保护,确保产业安全。特别是要加强大宗农产品进口管理,加强贸易救济体系建设,减少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我们必须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第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二,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实施,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第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第四,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第五,继续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第六,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要努力推动公平贸易环境建设。长期以来,高补贴和高保护一直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主要特征。乌拉圭回合谈判虽然首次将农业纳入世界多边贸易管理框架,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所建立的规则存在着许多严重的不平衡,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成员农业的重要性和特殊需要。目前,以发展为主题的世界贸易组织多哈谈判步履维艰,再次陷入停滞,这对全球贸易发展和经济复苏十分不利。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新成员,我们将继续与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一道,共同努力积极推动多哈回合尽早取得成功,为农产品贸易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

来源:农业部网站 作者:徐恒杰



TAG: 农业 中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