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猪病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发布: 2016-03-18 |  作者: 佚名 |   来源: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养猪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特征的疾病,其中有些是最重要的疾病,也有作为继发性感染的疾病,还有在霉菌毒素的压力下发生的异常疾病。

  有些疾病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阶段,如猪瘟、口蹄疫、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支原体肺炎等;而某些疾病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或重要性不同,如大肠杆菌可以引起哺乳仔猪的黄痢、白痢,也可引起断奶仔猪的腹泻,在母猪大肠杆菌可引起乳房炎、子宫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伪狂犬病毒可引起母猪的流产,也可引起仔猪的腹泻、呼吸道疾病和神经症状。

  【哺乳仔猪阶段】

  主要的疾病有仔猪红痢、黄、白痢、轮状病毒性腹泻、仔猪球虫病等。红痢主要发生于产后3天内,以急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本病死亡率相当高。直接原因是魏氏梭菌的感染,间接原因是环境卫生、消毒不彻底等,也与环境温度低有关。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发生于产后的第3至第7天,直接原因是大肠杆菌感染,间接原因是环境温度低、母猪发生乳房炎、子宫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或采食量低导致的泌乳量减少。仔猪的腹泻与其初生重量也有直接的关系。有时新的铸铁地板带有很多毛刺,可损伤关节皮肤,使关节炎的发病率提高。

  管理要点

  母猪管理:母猪进产房前,产房的地面、猪栏一定要彻底消毒,干燥至少一周才能进猪。母猪一定要全身清洁并消毒,特别是阴部和乳房。产房的温度要适宜,夏季产房温度高,将影响母猪的采食量,导致产奶量降低。冬天如果仔猪保温区的温度低,可降低仔猪的抵抗力,使腹泻的发病率显著提高。

  仔猪管理:仔猪应尽早吃上初乳,即产后6小时内吃上足够的初乳,可获得大量的母源抗体,减少腹泻以及猪瘟、五号病等其它疾病的发生。仔猪断尾、剪牙器械应消毒,减少通过伤口感染的机会,操作完后最好注射一针抗生素,可以防止链球菌等的感染。

  药物预防:母猪产前产后各1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00ppm+金霉素400ppm,将明显降低母猪子宫炎、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泌乳量,提高哺乳仔猪的采食量,降低腹泻的发生率。如果后期的呼吸道病严重,则可在开口料中添加支原净150ppm+硫酸粘杆菌素100ppm,连用2周。4-5日龄仔猪灌服百球清等抗球虫药,可以预防因为球虫感染造成的腹泻。

  【保育阶段】

  此阶段是仔猪抵抗力最低的阶段,因为经过断奶、转群、换料以及高密度饲养的应激反应,仔猪的抵抗力明显降低;而且,仔猪断奶前后的母源抗体已经降低到最低,接种疫苗的主动免疫应答尚未产生。为了保温,猪舍的门窗关闭,限制了空气的流通,使空气中氨气和其它有害气体的浓度大大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因此保育仔猪阶段是最容易感染疾病的阶段,虽然有些疾病不在保育阶段发生,或发生很少,但大部分是在此阶段感染的。

  保育阶段容易感染的疾病很多,如断奶后腹泻、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Ⅱ型链球菌性脑膜脑炎、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副猪嗜血杆菌病、结肠螺旋体感染、回肠炎、猪痢疾、关节炎等,有时还会发生典型或非典型猪瘟;如果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超标,可能使得这一阶段疾病更加复杂,象雾里看花一样模糊不清。

  一旦出现上述问题,保育舍很容易发生生长停滞,一般影响生长达3-7天,严重时有的猪可能变成僵猪。死亡率和淘汰率提高。而保育阶段频繁接种疫苗,也可影响仔猪的生长。

  管理要点

  加强饲养管理:断奶时应该按体重将仔猪分开饲养,使同一栏内的仔猪保持相似的采食量,否则容易出现均匀度差,瘦弱仔猪抵抗力更低的现象。断奶仔猪的环境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8oC以上,特别是断奶后的第一周。环境温度提高,有利于提高仔猪的抵抗力,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要确保空气质量,降低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机会。尽量降低保育猪的饲养密度,因为密度和生长速度成反比。创造舒适的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仔猪的生产性能。

  饲料:使用质量好的饲料,或添加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降低应激反应对仔猪的不良影响。尽量刺激仔猪的食欲,提高采食量。试验证明,断奶后每天多采食100克,保育期结束将多增重1.5公斤,而且可保证免疫系统的充分发育。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3公斤/吨,将由霉菌毒素污染造成的免疫抑制降到最低。

  药物:断奶后的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00ppm+金霉素400ppm,连用2周。可防止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细胞内劳索尼亚菌、结肠螺旋体等的感染,提高猪的健康水平。

  如果断奶后的链球菌感染较严重,则可在以上配方的基础上添加阿莫西林175ppm,这样看似增加了饲料成本,但由于猪的健康状况好转,节省了注射药物成本和人力的浪费,并可加速生长,最终降低生产成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