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猪场生物安全措施

发布: 2014-08-16 |  作者: 佚名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养猪技术发布: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农户散养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转变。但由于选址不合理、猪舍建设不规范以及饲养管理不善,造成大多数养殖场(户)效益不佳。笔者简要介绍规模养猪场生物安全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控制猪场外部环境场址选择

    选址要求地形整齐开阔,地势高燥、平坦或有缓坡,背风向阳(或南北向)和处于村庄的下风向,地段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重大动物疫情,有水源、电源及防疫排污的地点。最好选择有天然防疫屏障的丘陵地区,以保证猪场在生产中处于最佳的外界自然环境。

    场区的布局

    猪舍布局按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育肥、隔离、废弃物处理区的顺序,从上风口往下风向分布。生产区应采取种猪区、保育区和育成育肥区三点式饲养,即采用配种怀孕、分娩和保育、生长和育肥舍的三点式饲养方式,也可采取两点式或多点式生产方式饲养,即种猪和保育猪一个场(区)、育成育肥一个场(区)或两个场区完全隔离,改变原来的“一条龙”生产模式,有利于蓝耳病等生猪疫病的控制。猪舍之间间隔要在8米-12米,使每栋猪舍都能充分采光、通风换气,隔离舍及排污设施处于下风向。

    猪舍的建筑

    猪舍建筑材料要有利于猪舍内隔热保温、尽量做到夏季隔热,冬季保温。舍内地面和墙壁应便于耐酸、耐碱等消毒药液的清洗和消毒,每栋猪舍内中间用镀锌管做隔栏,每间前后有上下窗,这样有利于舍内通风换气。

    控制猪场内部环境提高防范意识

    猪场工作人员应具备“养重于防、防重于治”,“无病先防,环境、饲养、管理都是防疫”的理念,在养殖场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生物安全控制教育,降低或清除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猪群的外源性感染与继发感染,在做好猪场精细管理的同时,通过掌握地方有效的疫病信息、加强行业沟通以及对疾病有效的监控手段,提早预防,尽量减少疫病的发生。

    规范生产管理

    1.建立详细的生产管理各环节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同周龄出生的猪全进全出,按期对猪舍进行清洁消毒,做到有计划、有节奏地生产。

    2.每一生产车间除了用于猪群周转的栏位外,必须准备一个空闲消毒单元和一个机动备用单元,有效防止病原菌的积累和条件性微生物向致病微生物转化,阻止疫病在猪场垂直传播。

    3.场区要设置更衣室、每区之间的入口要设有消毒设施。工作人员进入各生产场区前,必须在更衣室脱衣、洗澡,换上经过消毒的工作衣裤、工作帽和胶鞋,洗手消毒后,经消毒池方可进入场区。人员出入每栋猪舍,必须经过门口的消毒盆或消毒池消毒水鞋。

[1] [2] 下一页

TAG: 猪场 生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