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未来我国养猪业将稳步发展

发布: 2010-04-03 |  作者:  |   来源: 中国养殖网

上一篇 下一篇

    在11月14日由北京赛尔组织的2008~2009猪业高层论坛上,中国畜牧业协会、养猪学分会秘书长孙德林指出:我国养猪业经受5月及7~9月两个阶段降价的打击后将稳步发展。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此观点进行的阐述。

    一是总量仍然不够。中国养猪业从养猪大国走向养猪强国,必须采用现代养猪产出模式,截止到2006年,中国年出栏6.81亿头,出栏50头以上的猪场(大户)占全部出栏的43%。这样2006年出栏6.81亿头商品猪,出栏50头以上的猪场(大户)提供的商品猪3.88亿头,而分散经营出栏为2.93亿头。如果2007年散养户有50%下马,则全年出栏要约为5.3亿头;能繁母猪也按照此比例计算,2006年底为4070万头,出栏50头商品猪占43%,即1750万头,散养户占2319万头,散养户下马50%,则2007年存栏基础母猪约2910万头。如果以养猪业年出栏商品猪6亿头为平衡点,按照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15头测算,需要4000万头能繁母猪,缺口为1000万头。2007年底,全国出栏商品猪5.3亿头,按照每头母猪年提供14头计算,2007年存栏能繁母猪3785万头。如果中国养猪业出现供需平衡,年出栏6亿头猪,每头母猪提供14头计算,需要能繁母猪4285万头,这样能繁母猪也是差1000万头。全国30个省市区,要达到平衡需要增加34万头母猪,每个省需要新增加566个万头猪场。每个省约60个县,平均每个县要增加10个万头猪场。

    二是外来资本会缓慢甚至停滞进入。外来资本主要是从事房地产、煤炭、钢材等领域里的剩余资金投放在养猪生产。他们投资养猪行业的主要原因是受国家政策引导影响、受毛猪市场价格的影响,往往都是和当地政府建立了一定关系,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他们没有把养猪当成事业对待,往往是投机心理,经不起市场波动,见行情不好,不是变卖,就是停滞下来,等待国家政策支持和养猪行情的扭转,和分散养猪户、农村养猪户心理差不多,侥幸心理强。

    三是进口猪肉没有冲击国内市场。中国是生猪生产大国,去年猪肉产量是5200万吨,占全球猪肉产量的53%。猪肉的进口和出口,每年都在进行。2006年中国出口猪肉27万吨,进口猪肉2.4万吨。2007年1~7月份出口猪肉9.5万吨,进口猪肉3万吨,2008年1~6月份进口猪肉4万吨,这些经营行为都是正常的。只是因为现在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所以从美国进口猪肉才成了新闻。

    在国内市场短缺,价格又合适的情况下,企业会组织进口猪肉。但是中国在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猪肉的可能性不大。

    四是农村养猪将遭到持久性打击。首先是环保压力。现在,中国养猪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一直处理不好,怎么办?中国养猪主体是农村,农村养猪很少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找一个地方就养猪,规模稍大就构成环境污染。其次防疫压力。防疫困难,本来是散养户的难题,但是规模猪场更担心疫情的暴发。用某规模猪场的话说,如果按照重大疫情防控规定,如果某地出现重大猪病疫情,那么30公里以内的所有养猪场都要扑杀。我国养猪场是非常密集的,30公里内如果正好有一个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的大型种猪场,损失该有多严重呢?上亿元的损失能够补贴多少?第三是用人压力。很多猪场找不到饲养员,有的猪场想找个好的场长很难,因为养猪又脏又累,还不如到城里当民工挣的多,所以很多人宁可当建筑民工,也不愿意到猪场喂猪。所以饲养员的工资从原来的400~500元/月,涨到了800~1000元/月,依然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很多农牧专业学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他们都想去兽药企业或饲料企业当业务员,不愿意深入到猪场去工作,即使到了猪场,也很少做到一年。

    最后是疫病的压力。2006~2007年生猪存栏大大下降,疫情肆虐,受其影响最大的是分散饲养农户。其原因是落后的饲养方式、简陋猪舍建筑和传统生产技术很难抵御疫病的风险。因此,未来中国养猪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由于疾病影响,要求改善生产方式,强化设备投入,建立规模化、自动化的养殖模式。因为,只有有文化、懂管理、善经营的管理人员才能驾驭这个产业。

 

TAG: 养猪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