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规模化猪场主要细菌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

发布: 2011-09-20 |  作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目前,规模化猪场细菌病常年不断发生,特别是猪群中发生各种病毒病时,往往都出现细菌病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导致猪群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当前猪群中免疫抑制性疾病普遍存在,病原体新的血清型不断出现,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耐药性增高,加之生物安全措施不健全、不到位,给猪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据上海卫秀余研究员报道,在对规模化猪场送检病猪的病料中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发现其细菌分离的阳性率达82%。分离的细菌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和附红细胞体等。规模化猪场在重视猪的病毒性疾病防控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细菌性疾病的预防,以确保猪只的健康生长。下面就当前规模化猪场主要细菌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谈点意见,仅供参考。

  1、猪场主要细菌病流行状况

  1.1副猪嗜血杆菌病(HPS)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危害断奶前后仔猪和保育猪,以2-8周龄一下的猪只为多发。临床上发病率一般为20%-90%左右,死亡率:5周龄以下的发生关节炎、心包炎及肺炎症状时,可达90%以上;育肥猪为20%;生产母猪为30%左右,并可引起流产、产死胎或弱仔等。由于病原在外界环境中普遍存在,属于条件性致病菌,易受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而诱发本病的发生。比如仔猪断奶、转群、混群、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饲养坏境恶劣、通风不良、空气混浊、氨气与氮气过高、气温突变等,都可诱发本病,使病情加重并复杂化。当猪群中存在兰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瘟与流感时,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力下降,可诱发本病的继发感染,使猪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增高。本病也常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肺炎病毒、肺炎支原体、放线杆菌、波氏杆菌等混合感染,协同致病,引发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发生与流行。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造成猪只免疫力下降,也可导致本病的易感染性增强。

  目前,本菌共分离出15种血清型,其中1、5、10、12、13和14型毒力最强,可引起猪只发病急性死亡;2、4、8和15型为中等毒力,常引起关节炎和浆膜炎症状;3、6、7、9和11型毒力较低,一般不引起临床表现。我国猪群中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4、5型,其次为14、13与12型,其它血清型发生很少。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其毒力与致病力差异较大,各个血清型之间免疫交叉保护力很低。不同地方分离的相同血清型的菌株毒力与抗原性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具有地方特异性。

  本菌对17种抗生素有很强的耐药性,可能是一种“超级细菌”,对地米考星、易速达、泰乐菌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TAG: 猪场 细菌 状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