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猪结肠小袋虫病的诊断和控制

发布: 2009-06-27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猪结肠小袋虫病是由结肠小袋虫寄生于猪的大肠内所引起的肠道原虫病,主要危害40~80日龄的仔猪,病猪出现下痢、衰弱、消瘦,并因脱水而导致死亡。笔者在洛阳地区3个小型养猪场发现临床病例,经用药控制,得以恢复。

1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

洛阳地区的孟津县平乐镇、小浪底镇和宜阳县柳泉镇的3家小型养猪场,分别发生以顽固性拉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分别发病20头、15头和30头,畜主曾用环丙沙星、痢菌净、氟哌酸、庆大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均无效果,至送检时分别死亡3头、2头和6头。最先发病为断乳仔猪,之后逐渐扩大至日龄较大的育肥猪,最大发病日龄为90日龄。病猪最初排软便,食欲下降,个别发热;之后粪便呈水样、黄色或灰色,带有组织碎片,恶臭,食欲废绝,后肢无力,严重脱水者倒地不起,并最终死亡。

2实验室诊断

2.1病理剖检 剖检濒死或死亡时间不超过6h的猪3头,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病猪严重脱水,后躯被粪水污染;结肠和盲肠壁变薄,黏膜上瘀血斑和少量溃疡灶;肠内容物稀薄如水,含有组织碎片,恶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其他组织和器官未见异常。

2.2细菌分离培养无菌取病死猪的肝、脾、肺和肠系膜淋巴结,分别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和营养肉汤,37℃培养24h,未见细菌生长。

2.3粪便检查 自小肠、结肠和盲肠分别取少量稀便和肠黏膜刮取物,滴于载玻片上,加适量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于低倍镜暗视野观察,仅在结肠和盲肠内容物及肠黏膜刮取物中发现结肠小袋虫滋养体和包囊,而小肠内容物及其黏膜刮取物中未见到。滋养体呈卵圆形或梨形囊状,大小为30~150 μm×25~120 μm,身体前端有一略为倾斜的沟,沟的底部有胞口,由于胞口的吸附作用,引起其周围液体的流动。囊内有一个主核,呈腊肠样。滋养体的外部有纤毛,通过纤毛有规律地摆动,虫体旋转并向前快速移动。包囊壁光滑,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为40~60 μm,囊内有1个虫体。包囊不能自主运动,但可随粪液的流动而移动,其壁易变形。

3控制

确诊为猪结肠小袋虫病后,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并按下列方法进行治疗。病猪全部肌肉注射重痢金针(洛阳普莱克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份为苦参、黄连和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0.2 ml,每日1次,连用3天;按每千克体重30mg的剂量口服甲硝唑,每日2次,连用3天;严重腹泻者经直肠灌入0.1%甲醛溶液,每头每次150~200 ml,每日1次,连用2~3天;病猪改用口服补液盐饮水。经用上述方法治疗,3个猪场又分别死亡2头、1头和2头,其余猪全部康复。为防止其余健康猪出现临床病例,按每千克体重20 mg剂量,将甲硝唑拌入饲料内服,每日两次,连用5天。

4讨论

猪结肠小袋虫病是地方性流行的原虫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常见于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猪场。本病诊断并不困难,但往往被忽视或被诊断为细菌性肠炎而耽误用药治疗时机。实验室诊断必须采结肠和盲肠内容物或刮取肠黏膜进行检查,小肠内容物及其黏膜刮取物则见不到病原体。为了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必须对病猪和可疑猪早期用药,后期可能因严重脱水而疗效不佳。同时,为控制疾病的蔓延,应对未出现症状的猪全面用药预防。甲硝唑效果确实,易于购得,使用方便,按上述方法用药可使猪群疫情迅速得以缓解。结肠小袋虫的滋养体在不利的条件下,部分变圆,分泌坚韧的囊壁包围虫体而形成抵抗力较强的包囊,常用的消毒剂不能将其有效杀灭,但包囊对高温和阳光敏感,因此,凡有此病的猪场应及时清粪,并将粪便进行生物热发酵或在阳光下曝晒,以杀灭虫体。为避免将病原传给健康猪群,病猪应由专人管理,并避免卫生工具的交叉使用。考虑到结肠小袋虫可感染人,造成结肠和盲肠的深层发生溃疡,并引起顽固性下痢,猪场饲养管理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经口感染而造成严重后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