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弓形虫病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措施

发布: 2013-09-29 |  作者: 黄维义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弓形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原虫病,在人畜和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人和200多种动物都可感染。我国50年代就从猫和兔体内分离出弓形虫(于恩蔗,1957),但直至1977年,上海市农科院证实“猪无名高热”是由本虫引起后,才引起各地的重视。据调查,目前在全国几乎各省市均证实有本病的存在。
弓形虫在人群和动物群的感染率都很高。我国正常人群的感染率多在10%以下,某些人群的感染率达57.6%。


  我国经血清学或病原学证实可自然感染的动物有猪、黄牛、水牛、马、山羊、绵羊、鹿、兔、猫、犬、鸡等16种动物。各种家畜中以猪的感染率较高,在养猪场中可以突然大批发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因此本病对人畜健康和畜牧业带来很大的危害和威胁。

【病原形态】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属真球虫目(Eucoccidiida Leger & Duboscq)、肉孢子虫科(Sarcocystidae)、弓形虫属(Toxoplasma Nicolle and Manceaux,1909)。因首先在非洲突尼斯龚地的梳趾鼠体内发现,且虫体呈弓形或新月形,故由此得名。一般认为寄生于人畜的弓形虫只有一种,但不同地域、不同宿主的虫株,其毒性可有差异。


 弓形虫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其形态各异。在中间宿主人和各种动物(包括猫)的各种组织细胞中有速殖子和包囊两种形态。在终末宿主猫的肠上皮细胞内有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三种形态。

  1.速殖子 (图2,3)又称滋养体,其典型形态呈香蕉形或半月形,一端较尖,另一端钝圆,大小为4~7μm×2~4μm,核位于中央稍靠近钝端。经姬氏液染色后,胞浆蓝色,胞核深蓝色。胞浆里有时可见一个或几个空泡和或大或小的颗粒。电镜观察可见到虫体的表膜分两层,前端有类锥体及极环,膜下微管起于极环,通常22条;棒状体8~10条,胞核位于虫体后半部,核仁位置不定,核的前沿有高尔基体区;线粒体一至数个。

速殖子主要出现在急性病例,在急性患畜腹腔液里常可看到游离的、细胞外的、单个虫体。在多种有核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到繁殖中的虫体,胞浆内多个速殖子簇集成团,好像包在一个囊内,称为假包囊。
     2.包囊 呈圆形或椭圆形,包囊大小为8~150μm,但多数在20~40μm之间,具有一层富有弹性的囊壁,内含数个或数千个慢殖子。缓殖子的形态与速殖子相似。此期见于慢性病例的脑、骨骼肌及其他组织细胞内。在宿主抵抗力降低时,缓殖子可转变为速殖子而引起急性发作。

   3.裂殖体 见于终末宿主的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未成熟时可见含有多个细胞核,成熟后含有4~20个,多为10~15个香蕉形的裂殖子,后者大小为49μm×15μm。

  4.配子体 有雌雄之分。雄配子体呈圆形,直径约为10μm,姬氏液染色后可见核结构疏松,淡红色,成熟时形成12~32个具有两根鞭毛的雄配子。雌配子体呈卵圆形或亚球形,直径15~20μm,成熟后即为雌配子,有一圆形核。
    5.卵囊 呈卵圆形,大小约10μm×12μm,有两层透明的囊壁。早期囊内充满均匀颗粒,成熟后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有4个子孢子。


【生活史】 成熟的卵囊被终宿主——猫吞食后,在肠中子孢子逸出。一部分可穿过肠粘膜散播至任何组织、细胞内发育(其发育过程如同在中间宿主),但主要的是侵入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并在其中进行裂殖生殖,成为包含许多裂殖子的裂殖体。


上皮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逸出再侵犯其他肠绒毛上皮细胞,其中一部分重复进行裂殖生殖,另一部分则发育成雌、雄配子体。雄配子体继续发育产生许多雄配子。雌配子体逐渐发育长大成为雌配子。雌雄配子经过受精作用而发育成卵囊。卵囊进入肠腔后即随粪便排出体外。猫吞入卵囊经过发育至排出卵囊的时间为21~24天。 图7
 

卵囊随猫粪排出体外时尚未成熟。在温、湿度适合的环境中约经2~4天的发育而成为含有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各含有4个子孢子的成熟卵囊。
 成熟的卵囊如被中间宿主如人、猪、牛、羊或禽类等吞食后,在肠内子孢子逸出并穿过肠壁随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至全身并侵入各种组织,在细胞内以内出芽二分裂方式增殖,形成一个有10多个或更多的虫体的集合体,称假囊。囊内的个体称速殖子。最后被寄生的细胞破裂,滋养体散入血流或淋巴再侵犯其他组织、细胞。宿主产生的免疫力可使原虫的繁殖减慢,并形成囊壁,称包囊。囊内的原虫称缓殖子。包囊最常见于脑和骨骼肌,可存活数月、数年、甚至终生。动物之间互相捕食或人食入未煮熟的肉类均可感染。


【流行病学】 弓形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人、畜感染弓形虫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多数为隐性感染。弓形虫病的流行取决于以下因素:

1.感染来源 主要为病畜和带虫动物。猫是各种易感动物的主要传染源,除家猫外,尚有几种野生猫科动物也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6月龄以下的猫排卵囊最多,猫粪中的卵囊可保持感染力达数月之久。弓形虫的卵囊可被某些食粪甲虫、蝇、蟑螂和蚯蚓机械性的传播。另外,带有速殖子和包囊的肉尸、内脏、血液以及各种带虫动物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2.易感动物 弓形虫的中间宿主范围非常广泛。人、畜、禽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对弓形虫都有易感性。实验动物中以小白鼠、地鼠最敏感。

3.感染方式:

(1)经口感染 为此病最主要的感染方式。自然条件下肉食动物一般是吃到肉中的速殖子或包囊而感染;草食兽一般是通过污染了卵囊的水草而感染;杂食兽则两种方式兼有。人体感染是吃到肉、乳、蛋中的速殖子及污染蔬菜的卵囊和逗弄猫时吃到卵囊,经常接触动物的人,也可从感染动物的渗出液、排泄物等获得感染。在自然界,猫科动物和鼠类之间的传播循环是主要的天然疫源。

(2)经胎盘感染 孕妇和孕畜感染弓形虫后,可以经胎盘传给后代,使其后代发生先天性感染。

(3)经皮肤、粘膜感染 速殖子可通过有损伤的皮肤、粘膜进入人、畜体内,而引起感染。据日本统计,屠宰场工人的弓形虫血清试验的阳性率为68%,而一般居民仅30%。

4.发病季节 一般来说弓形虫的流行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秋冬季和早春发病率最高,可能与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因寒冷、运输、妊娠而降低有关。


【致病作用与症状】弓形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虫,大多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虫体侵入细胞后进行增殖,导致细胞破裂,引起组织炎症、水肿。如宿主产生了免疫力,虫体的繁殖受到控制并形成包囊,则成为慢性感染。
动物感染弓形虫后,其症状表现取决于虫体毒力、感染数量、感染途径、动物种类、年龄和免疫力等。临床上多数动物是无症状的带虫者,仅有少数出现症状,其症状的表现和严重程度也很不一致,可从不明显的感染到急性致死性发病。

3~5月龄的仔猪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症状与猪瘟相似。感染后3~7天,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型。鼻镜干燥,鼻孔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鼻涕流出,呼吸困难,全身发抖,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图8)。病猪初期便秘,拉干粪球,粪便表面覆盖有粘液,有的病猪后期下痢,排水样或粘液性或脓性恶臭粪便。后期衰竭,卧地不起。体表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身体下部或耳部出现淤血斑,或有较大面积的发绀。病重者于发病一周左右死亡。不呈急性症状的母猪,在怀孕后往往发生早产或产出发育不全的仔猪或死胎。

【病理变化】 最特征的病变在肺、淋巴结和肝。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髓样肿大,灰白色,切面湿润,尤以肠系膜淋巴结最为显著,呈绳索状,切面外翻,多数有针尖到米粒大、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及各种大小出血点。肺门、肝门、颌下、胃等淋巴结肿大2~3倍;肺出血,有不同程度水肿,小叶间质增宽,小叶间质内充满半透明胶冻样渗出物,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粘液性泡沫,有的并发肺炎(图9);肝脏呈灰红色,常见散在针尖大到米粒大的坏死灶(图10);脾脏肿大,棕红色;肾脏呈土黄色,有散在小点状出血或坏死灶;大小肠均有出血点;心包、胸腹腔有积水(图11);体表出现紫斑。主要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局灶性坏死性肝炎和淋巴结炎,非化脓性脑膜脑炎,肺水肿和间质性肺炎等。在肝坏死灶周围的肝细胞胞浆内、肺泡上皮和单核细胞的胞浆内、淋巴窦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浆内,常可见有单个、成双的或三、五、六个不等的弓形虫呈圆形、卵圆形、弓形或新月形等不同形状。

【诊断】 猪弓形虫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很多疾病相似,在新疫区往往容易误诊,为了确诊需采用病原检查和血清学诊断。

1.病原检查
(1)脏器涂片检查 可将肺、肝、淋巴结等作涂片标本检查,其中以肺脏的涂片因背景清晰,检出率较高。涂片标本自然干燥后,甲醇固定,姬氏或瑞氏染色检查。

(2)动物接种 小白鼠、家兔等实验动物对弓形虫有高度的敏感性。取病猪的肺、肝、淋巴结等研碎加10倍生理盐水每ml加青霉素1000单位和链霉素100mg

TAG: 弓形虫病 预防措施 治疗措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