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你的位置:51猪价网 >> 养猪技术 >> 寄生虫病 >> 猪体内寄生虫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猪体内寄生虫

发布: 2013-09-29 |  作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内寄生虫的长期存在,必须考虑其对养猪生产的经济影响。传染病在猪场内传播迅速,并因引起猪的死亡而容易被认识;内寄生虫,尤其是线虫也能引起动物死亡,但更常见的症状是缺乏食欲、增重下降、饲料报酬降低及继发其它感染等。临床上不易将不惹人注意的这些症状与内寄生虫病直接相联系,也不容易评价其经济损失。内寄生虫的存在及其在动物体内的移行,可造成因肝脏和其它器官的病变及一部分胴体因不适于人的食用而废弃。?
         
      通过单一虫种感染试验证明,与对照组相比,猪感染常见寄生虫后,均可使平均日增重(ADG)下降。同样,其饲料增重比率(F/G)增加。低剂量感染时,ADG平均下降2%~21%,F/G增加3%~6%。高剂量感染时则可引起猪只死亡(Stewart,1996)。?
         
      寄生虫的危害程度与地理区域、饲养方式、管理状况、营养水平、猪只品种和感染寄生虫的种类有关。有关文献对猪寄生虫的作用、研究的必要性及寄生虫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进行了综述(Stewart等,1985a;Stewart和Hale,1988;Kennedy等,1988)。因寄生虫感染所造成部分或全部胴体的废弃是明显的,因而容易验证。但寄生虫所造成的损失更主要地表现在其内在的抑制作用,如采食量下降,增重减少,饲料报酬降低等。利用最常见的猪蛔虫所进行的单一虫种感染试验表明,低剂量感染可使猪食欲下降,日增重减少,从而使饲养成本增加;在较高剂量感染时,可使饲料转化率降低。阶段性代谢功能试验表明,伴随着小肠内未成熟线虫幼虫的大量生长,对第33~37日龄猪只的氮代谢有明显的影响(Hale等,1985)。尽管虫体感染数为?600~?60
      000条,但屠宰时仅能检查到13~18条成虫。已多次观察到感染剂量与检查到的成虫数量间不一致的情况(Schwartz,1959;Andersen等,1973)。?
         
      在美国对15个州管理良好的84个猪场的猪所进行的粪检结果表明,猪蛔虫的感染率为70%(Kennedy等,1988)。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美国农业部)和低剂量感染试验结果所进行的估算,仅1994年蛔虫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74亿美元(Stewart,1996)。?
          大多数的寄生虫控制方案旨在降低由猪蛔虫和猪肾虫(Stephanurus
      dentatus)?所造成的肝脏废弃率,如美国中西部地区建立的&34;Mclean
      County&34;系统(Raffensperger和Connely,1927),在北卡罗来纳州建立的&34;Profit&34;系统(Behlow和Batte,1974),佐治亚州建立的&34;Gilt?Only&34;系统(Stewart等,1964)等。这些系统单独采用或联合使用卫生管理、抗蠕虫药及综合管理措施等,以降低产品的废弃和损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使用的抗蠕虫药对控制猪蛔虫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至今猪蛔虫仍是猪的主要内寄生虫。在某种程度上,人的蛔虫也是如此。?
          近来,研究了生物防制系统。如给感染已知数量的有齿食道口线虫(?Oesophgostomum
      dentatum?)和红色猪圆线虫(Hyostrongylus rubidus?)的猪连续2个月拌料饲喂5×10?6单位的Duddingtonia
      flagrans?(真菌)的厚壁孢子,与对照组相比,牧场上两种线虫的感染性幼虫数量明显减少(Nansen等,1996)。?
         
      本章按照解剖系统,从胃部开始,讨论呈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寄生虫,其它寄生虫在其它相关寄生虫部分讨论。对每个虫种分别讨论其地理分布、形态学、生活史、病理学和诊断。在某些章节,也顺便讨论一下免疫反应、公共卫生和经济意义等。控制措施,抗蠕虫药(目前使用的及正在研究的)等内容将做专门介绍。表50?1概括介绍了猪内寄生虫的分布、发生、中间宿主、传播方式和治疗等内容。?
          胃红色猪圆线虫?(Hyostrongylus rubidus)??
          毛圆科的红色猪圆线虫是寄生于猪胃部的线虫,主要集中于猪胃底部的小弯处。成虫体长小于10
      mm,从宿主体内取出时呈鲜红色。该虫是放牧猪的主要寄生虫。形态学 虫体纤细,带红色,角皮上有横纹(图50?2)。雄虫长4~7 mm,雌虫长5~9
      mm。雌虫阴门位于身体的中后部,有颈乳突。虫卵呈椭圆形,通过粪便时含16~32个胚细胞。卵?壳薄,?大小为60~76 μm×30~38
      μm(图50?1F)。生活史
      排出的虫卵在地面上经7天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第3期幼虫)。宿主摄入后经3周发育为成虫。第3期幼虫进入胃内后,侵入胃腺窝,停留大约2周,经两次蜕皮发育为第5期幼虫(青年成虫),返回胃腔。与牛、绵羊的奥斯特线虫相类似,幼虫在胃粘膜中可以停留几个月时间,处于组织寄生阶段,并使胃粘膜形成小的结节。病理学
      一般感染不会引发致病作用,但当有足够数量的虫体存在时,可导致充血、卡他性胃炎、粘膜下水肿、胃腺区增生、粘膜糜烂及造成溃疡等(Porter,1940;Kendall等,1969;Stockdale等,1973Stockdale。1974)。红色猪圆线虫是一种吸血寄生虫,在临床上成年猪可表现消瘦、皮肤和粘膜贫血(Davidson等,1968;Appert和Taranchon,1969)。亚临床感染时可使猪只增重减少,饲料转化率降低及氮平衡下降(Dey?Hazra等,1972;Stewart等,1985b)。诊断
      红色猪圆线虫虫卵与结节虫的卵在大小、形态上非常相似,不易区别。幼虫培养是鉴别这两种线虫的较好方法(Honer,1967)。?

          小肠?
          兰氏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ransomi?)?
          兰氏类圆线虫寄生于小肠,为世界性分布的杆状线虫。在温热带地区流行更为严重,是哺乳
      仔猪的重要寄生虫。?
          形态学 只有孤雌生殖的雌虫寄生。成虫小,长3?3~4?5
      mm,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丝状食道占总体长度的1/3。阴门位于虫体的中部。卵壳薄,从粪便排出时内含幼虫,其大小为45~55 μm×26~35
      μm(图50?1A,50?3)。
          生活史
      虫卵随粪便排至外界,数小时内发育为第1期(L?1)杆虫型幼虫。杆虫型幼虫可直接发育成感染型幼虫(同源性生活史),或发育为雌虫和雄虫(异源性生活史)并再次排卵,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在直接发育中,1天以上即可形成感染性幼虫;在间接发育中,2?5天即可形成感染性幼虫。兰氏类圆线虫的感染途径包括:通过皮肤钻入、经口和初乳及胎盘感染。?
         
      幼虫经皮感染后6~10天发育为成虫。幼虫进入血液,到达肺脏,然后经气管到咽,被吞咽进入消化道。如果摄入的幼虫穿过粘膜并移行至肺脏,可发生经口感染,第3期幼虫被胃液杀死。?
         
      仔猪可经初乳感染,在产后4天发育为成虫。在美国东南部地区,此为新生仔猪的主要感染途径。母猪初乳中的幼虫与第3期幼虫在生理上不同,可经过胃到达小肠直接发育为成虫。
         
      感染新生仔猪的幼虫可从母猪乳脂中分离,在初乳中存在幼虫并具有活力(Moncol,1975;Stewart等,1976)哺乳仔猪也可发生胎盘感染,在出生后?2~3?天即可出现严重感染。母猪体内的幼虫可在妊娠后期在胎儿的各种组织中聚集,在仔猪出生后迅速移行至新生仔猪的小肠中。
          病理诊断:
          诊断
          通过粪便检查虫卵,或剖检时在小肠内发现成虫,并具有腹泻和生长发育不良的病史,即可确诊。但需注意与大肠杆菌病和球虫病的鉴别诊断。

          病理学
         
      临床上常见腹泻和进行性脱水。严重感染时,10~14日龄前的仔猪可发生死亡,但更常见症状为生长停滞和发育不良。无特征性病变。幼虫可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各个组织,按虫体的数量和宿主反应的强弱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病变(Stone,1965;Stone和Simpson,1967)。?
          防治方法:
          免疫应答
         
      不同品种的猪对兰氏类圆线虫的易感性不同,且具遗传性(Johnson等,1975)。杜洛克猪易感性较汉普夏猪差,而它们两者的?F?1?杂交后代对类圆线虫的易感性居两者之间。Murrell和Urban(1983)等研究表明,给猪经肠道感染幼虫后,对皮下接种兰氏?类圆线虫第?3期(L?3)幼虫产生了保护性免疫作用。


TAG: 寄生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