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简述养猪生产中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发布: 2013-09-29 |  作者: 佚名 |   来源: 互联网

上一篇 下一篇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由散养向规模化转变,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已成为规模化猪场最主要的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繁殖障碍性疫病发病率达20%~40%,平均30%以上,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繁殖障碍的病因

 

1.1 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是最主要的原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狂犬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病毒、脑心肌炎病毒、猪肠道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猪巨细胞病毒等,目前危害最大的是: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瘟和猪圆环病毒病等6种。

1.2 单独细菌性繁殖障碍发生较少

 

主要包括布鲁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链球菌病、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单独一种病因引导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较少发生,最为常见的是猪附红细胞体和链球菌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李氏杆菌和猪钩端螺旋体病少见。

最为常见的危害最大的是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往往在疫病的后期出现,导致种母猪死亡率增加,经济损失巨大,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大部分链球菌感染发生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之后,因此单纯预防链球菌其效果会是时好时坏。其实很多疫病要有效地得到控制,必须首先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1.3 寄生虫性繁殖障碍性疾病很少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寄生虫病有猪弓形体病和猪冠尾线虫病。猪弓形体病主要发生在散养猪较多的地区,因为弓形虫的发育必须在终末宿主―猫科动物体内进行有性生殖。规模化猪场禁止养猫等动物。

 

1.4 中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时有发生

中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霉饲料中毒,酒糟中毒,马铃薯中毒,菜子饼中毒,棉籽饼中毒,硒中毒等。其中霉饲料中毒主要由赤霉菌中毒、青霉菌素中毒和黄曲霉素中毒引起。这些病时有发生,特别是潮湿地区的玉米和谷物易发霉,在霉变不严重时,不易引起足够重视,长期饲喂轻则引起减食,生长缓慢,重由引起繁殖障碍,发病死亡。

1.5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性繁殖障碍偶有发生

维生素不足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包括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2缺乏,泛酸缺乏)、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E缺乏等病。

钙磷和微量元素不足引起的繁殖障碍包括钙磷缺乏症、锌缺乏症、锰缺乏症、碘缺乏症、铁缺乏症等。

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和发病特点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和发病特点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染性疫病是繁殖障碍疾病中最大的威胁

 

集约化规模化猪场饲养量大,密度较高,周转频繁,一旦疫病传入,就可能很快波及全群,引起全群暴发流行,经济损失巨大。规模化猪场,传染性疾病约占猪疫病的75%,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约占繁殖障碍性疾病的90%。因此,防制猪的传染性疫病既是控制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内容,也是规模化猪场疫病控制的重点。

 

 

2.2 新的疫病不断出现,老的疫病又以新的形式出现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各地区及国际间的种猪和商品猪的流通增多。由于缺乏有效检测手段,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新发现了10多种传染病,包括传染性接触性胸膜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增生性菌炎等,这6种猪病中有3种可以引起繁殖障碍性疾病。这些新病的发出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与此同时,一些原已控制的疫病,以新的形式出现,如猪瘟表现为非典型和繁殖障碍型等。一些老的疫病重新抬头,如链球菌病、弓形体病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2.3 多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猪群发病往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相互协同造成的,多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已普遍存在。在多病原混合感染中,主要有以下几类:

 

 

病毒与病毒的混合感染: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与猪圆环病毒Ⅱ型,猪瘟与猪伪狂犬病,猪瘟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与猪圆环病毒Ⅱ型三重感染等。

 

 

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圆环病毒Ⅱ型与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细菌与细菌混合感染:附红细胞体与链球菌,附红细胞体与大肠杆菌等。

 

细菌或病毒与寄生虫或与非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如弓形虫病与猪瘟、链球菌等混合感染。

 

 

多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造成猪群发病后临床症状复杂,病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加大了诊断和防治的难度。

2.4 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繁殖障碍疫病的危害加重

随着集约化养猪场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饲养管理跟不上,技术和资金储备不足,环境卫生条件差等原因,细菌和寄生虫污染越来越严重,发病明显增多,如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等,其中不少病原广泛存在于养猪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由于抗生素和磺胺类菌物的普遍应用,使病原菌耐药性越来越强,有的已成为养猪场的常在菌和常发病。

2.5 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

饲料配合或储备不当,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易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尤其饲料易发霉变质,当猪采食霉变饲料后 ,其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下降,母猪可导致怀孕期胚胎死亡,甚至不育和流产。

3 主要防治措施

 

 

3.1 免疫是防病的基础和关键

 

 

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措施。也是构成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措施。

明确免疫哪些病,选用哪些疫苗。对种猪场和规模化猪场,强制免疫的有口蹄疫、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必须免疫的有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等。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免疫抗体有效合格率均在70%以上。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场的生产特点,猪的日龄,各种疫苗的特性,母源和苗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合理制定预防接种次数、剂量、时间间隔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3.2 搞好疫病监测是做好免疫和防病工作的保障

规模化猪场,要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制订防疫具体措施和优化疫病防制计划。

定期进行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疫病免疫抗体水平检测,尽可能淘汰和消除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猪。

 

 

通过抗体监测,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母源抗体水平等,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如果监测发现虽经确切免疫或多次免疫,仍不产生抗体或抗体水平低下者,或确认是猪瘟等引起的繁殖障碍性母猪,必须进行淘汰。

3.3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消毒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杀灭或消除存活在猪体或猪场周围环境中病原体的有效方法。规模化猪场给疫病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对猪体、猪舍和物体表面和猪舍周围环境定期进行消毒。消毒前必须先进行清扫清洗,消毒效果才会较好,尤其要注意卫生死角和食槽、堆放物等易忽略地方的消毒。选用消毒药物时,应选用高效低毒、广谱、作用时间长、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并及时更换种类。

 

 

3.4 实施封闭隔离饲养

实行封闭隔离饲养,在猪场大门必须设立消毒池,配备更衣消毒间、高压冲洗消毒设备,生活管理区和生产区之间的人员入口和饲料入口应以消毒池隔开,人员必须在沐浴、更衣、换鞋,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加强对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饲料出入口等管理和消毒。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和外来猪肉及肉制品进入。

3.5 定期开展驱虫、灭鼠、灭蝇蚊

驱虫、灭鼠、灭蝇蚊是疫病综合防制措施之一。寄生虫、蚧螨、球虫、绦虫、鞭虫等使得猪群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性能下降,猪场每年必须按计划定期进行驱虫。

 

鼠类与吸血昆虫是许多人畜共患病和猪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与传染源,鼠类可能播20多种传染病,蝇蚊能传播17种疾病,如乙型脑炎等由蚊传播。

 

3.6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动物疫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饲养管理,给猪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做好猪舍通风、换气,保证猪舍的空气质量,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减少饲养密度等。按不同日龄的营养要求,供给营养齐全、均衡的饲料,保证猪的生长发育,特别要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霉菌毒素的饲料。分娩舍、保育舍要遵守“全进全出”和“空栏消毒、间歇一周”的原则。


TAG: 母猪 种猪 种母猪 猪肉 饲料 玉米 谷物 马铃薯 传染病 疫病 营养 寄生虫 检测 饲养 养猪 猪病 猪场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相关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