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母猪猪瘟亚临床症状的发生与防制

发布: 2009-05-18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猪瘟防疫现状 三峡库区的猪瘟防疫工作,多年来采取春、秋两季防疫和仔猪阉割时防疫相结合的办法,使猪瘟的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9%以上,总结出了对猪瘟防疫工作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培养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防疫队伍和提高了养殖户对猪瘟的防疫意识,对控制三峡库区猪瘟的发生和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随着综合防制措施的日益完善,特别是中国猪瘟免化弱毒疫苗在三峡库区已广泛使用40余年,猪瘟的致病性和流行特点与以往有了明显差异。八十年代初,国内开始出现非典型性或温和型猪瘟,潜伏期及病程均明显延长,低热、有呼吸困难及神经症状,发病及死亡率均较低,成年猪常可耐过,仔猪死亡率则较高。九十年代以后,集约化大型猪场和生猪养殖大户陆续出现了以母猪亚临床症状感染为特征的猪瘟,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弱仔,猪场内绵延不断的仔猪及保育猪或架子猪的发病与死亡,采取免疫或紧急免疫均难以奏效。近年来广东、江苏、江西、福建、北京、天津、黑龙江、浙江、甘肃、四川、广西及重庆等地均有大型种猪场及集约化猪场发现了上述情况的报道。笔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某猪场和某镇养殖户饲养的生猪有类似情况。 某猪场饲养能繁母猪45头,商品猪540头,自繁自养。2002年2月15日至4月20日共产仔17窝,产仔199头,其中产活仔116头,死胎及木乃伊83头,死胎及木乃伊占产仔总数的41.7%。母猪难配,返情现象严重。所产仔116头活仔中生后3天内死亡的64头,3~5天内死亡25头。母猪和商品肉猪无临床症状。根据乳猪临床症状、尸体解剖和重庆市兽医总站化验室化验,确诊为猪瘟导致的猪瘟繁殖障碍。3月2日对所有45头母猪(不管是否带仔、怀孕)一律紧急免疫注射猪瘟单苗6头份/头,生长商品猪5头份/头,活着的27头乳猪2头份/头。结果是乳猪27头陆续死亡24头,仅存活3头,并经常患病,长势差;母猪和商品生长猪再未发生猪瘟亚临床症状,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某镇养殖户,喂猪10头,体重40~50千克。两批两地购进,分批分圈饲喂(两圈紧邻无任何隔离设施)。3月30日,镇兽医站对其实施春季猪瘟疫苗注射。3月31日甲圈猪4头全部发病,乙圈猪6头均未发病。养殖户认为是防疫反应,镇兽医站对其抢救治疗,用青霉素、先锋霉素、渝光1号、奥复康等药物反复治疗无好转,区畜牧兽医站4月28日出诊,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为猪瘟。立即对甲乙圈紧急接种猪瘟单苗6头份/头,甲圈5月3日死亡1头,5月5日死亡2头,5月7日死亡1头,甲圈全部死亡。乙圈未见任何病状。显然,母猪猪瘟亚临床感染导致甲圈先天性猪瘟特异性免疫耐受,说明已存在猪瘟对母猪的亚临床感染导致仔猪免疫耐受。 母猪猪瘟的亚临床症状感染,是指临床症状不明显,采用常规方法难以确诊的病例,外观健康,但确长期带毒并排毒,它们又被称为猪瘟持续感染或隐性感染,是猪瘟流行的重要储存宿主或传染源。应该认为,猪瘟亚临床感染是近年来某些地方猪瘟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母猪猪瘟防疫中存在的问题 从防疫工作的具体情况看,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免疫时间不科学 母猪猪瘟防疫的免疫时间通常采取仔猪阉割时防疫和春秋二季防疫。春秋二季免疫时,重胎、病猪不免疫。另外,不法野阉割在阉割仔猪时根本不免疫,造成防疫工作没有严格、合理地按照免疫程序执行,猪瘟防疫没有严格科学的时间保证。 2 免疫剂量不够 防疫时要求每猪一头份,而基层防疫中打“飞针”的现象司空见怪,难免少打、漏打;更有不负责任者,母猪脾气暴躁、进攻性强时,干脆避而远之,进行1头份饲喂。 3 疫苗效价没保证 个别镇街疫苗贮藏不合理,兽医阉割时不用冷藏桶或用冷藏桶没冷源,个别兽医为节约疫苗,头天稀释的疫苗第二天用;注射时消毒液使用不合理。 4 免疫前未进行抗体效价测定 不能确定准确的免疫剂量。 5 疾病影响 患病猪病愈后未进行补防和其它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而使猪瘟免疫应答下降,造成免疫失败。 猪瘟亚临床感染的几个因素 母猪何以出现猪瘟亚临床感染?主要因素是: 1 胎盘传播,即垂直传播、先天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 这主要是在防制猪瘟时,疫苗免疫效果通常以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常有部份母猪免疫后,抗体水平不能达到防止亚临床症状感染水平,这部份猪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此种亚临床感染虽然无明显症状,但在其存活期长期终生带毒、散毒,若怀孕时,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形成胎盘传播。在妊娠早期(40天左右)感染时则引致流产、死胎;孕中期(70天左右)感染的则产出弱仔,仔猪生后不久即可呈现临床症状并死亡;孕后期(90天左右)感染的则多数可以存活,与孕中期感染未发病的幸存猪往往形成猪瘟亚临床感染猪,终生带毒及排毒。但猪瘟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2 先天性猪瘟特异性免疫耐受 胚胎发育早中期接触猪瘟病毒后,正在分化发育成为对猪瘟病毒抗原发生特异免疫应答反应的B淋巴细胞克隆会消失,出生后则对猪瘟疫苗接种不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这就是先天性猪瘟特异免疫耐受。这种幸存者在全身上皮组织、淋巴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内、血液中长期带毒,抗体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即使生后以超前免疫或大剂量接种都难以达到应有的抗体水平。当外界应激因素影响时可发生猪瘟。 3         免疫程序不当和疫苗剂量偏低 我们现行的猪瘟疫苗是C株兔化弱毒疫苗,C株兔毒接种后5~15天即可从扁桃体中查到病毒增殖,血中带毒12天,淋巴结、脾、扁桃体带毒可长达2个月。如免疫后2个月内(带毒期)母猪妊娠,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先天性免疫耐受。疫苗剂量偏低诱导产生的抗体不足以抵抗野毒繁殖,即免疫剂量不足由此引致的免疫力保护力仅能达到防止临床感染而不足以达到防止亚临床感染的水平。我们使用的免疫剂量是以防止猪瘟临床感染而制定的每猪1头份(150个兔体感染量),而要有效防止猪瘟亚临床症状感染,免疫剂量不得低于2~3头份(300~450个兔体感染量)。目前欧洲为消灭猪瘟亚临床感染,免疫剂量提高到(320~400个兔体感染量)。而我们执行的是150个兔体感染量,远低于国际标准,显然在猪瘟防制不稳定地区应用这一剂量,不足以阻止猪瘟亚临床感染的发生。 母猪猪瘟亚临床症状防制对策 为有效控制猪瘟亚临床感染,应重点抓好以下防制工作: 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鉴于三峡库区仔猪断奶通常在45~60天。大型养猪场及养殖大户应在母猪产后10天左右进行5~6头份/头免疫,乳猪在没喂奶前1头份/头超前免疫,断奶时加强免疫一次;农户养殖的母猪在阉割时免疫,5~6头份/头,仔猪2头份。如猪只有病或其它影响免疫力降低的因素应做好记录及时补打。坚决纠正对猪瘟进行口服免疫的不正确免疫。 2 争取多方支持,尽快开展猪瘟免疫前的抗体效价测定 从技术上确定剂量,保证猪瘟防制工作科学进行。 3 严格疫苗保存和运输 严格使用操作规程。有关学者曾在夏季一个市场防疫注射点试验,早晨刚稀释的疫苗经检验完全符合出厂标准,即每头份含150个兔体感染量,但到傍晚检测,每一头份只有15个兔体感染量,在一天中损失效价的90%。因此疫苗稀释应现用现配,尽快在最短时间内用完。防疫时必须有冷藏桶(箱)保存疫苗。使用的疫苗以猪瘟单苗最佳。 4         完善生物安全体系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猪瘟病传入。
TAG: 猪瘟 母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