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告养猪户:几种猪病,不可不防!

发布: 2010-05-13 |  作者: 佚名 |   来源: 新华财经

上一篇 下一篇
    猪瘟
      
    预防猪瘟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即在加强预防接种的同时,加强群体监测,检查淘汰猪瘟带毒母猪,搞好饲养管理,加强检查和防疫,切实做好猪场的防疫、消毒,做好对病死猪的处理等工作。
   
    (一)平时的预防措施
   
    加强免疫监测。由于各个场的具体情况不同,其猪群抗体水平往往差异很大,若仍延用过去传统的免疫预防模式,势必造成猪瘟免疫耐受或免疫空白,为此对哺乳或断奶前后的猪群必须通过免疫抗体监测制定出良好的免疫程序,才能确保群体的总保护率。目前检测猪瘟抗体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血凝法等。我们应用(elisa)进行,并从控制母猪繁殖障碍的高要求为前提来确定。
   
    公、母猪每年监测抗体二次,注苗后20天~30天为抽血检查抗体时间,要求抗体合格率达97%以上,否则应重注疫苗和再次检测抗体,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我们实行的猪瘟免疫程序主要内容有:一般情况下,小猪在25日龄左右免疫接种一次,免疫剂量为3头~4头份;6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免疫剂量为4头份。猪瘟流行严重的猪场,可采取超前免疫的办法,即在仔猪刚出生后未吃初乳前,接种猪瘟疫苗2头份,注苗后1小时~2小时再自由哺乳;首免后7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免疫剂量为4头份。母猪每季度接种一次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剂量为4头~5头份。后备母猪要用4~5头份猪瘟疫苗加强免疫后并经测定猪瘟抗体(hc?ab)合格后才允许配种;公猪每季度接种一次,每次为4头~5头份。
   
    消除亚临床感染。目前使用的猪瘟疫苗毒价偏低,为了彻底控制猪瘟,必须加大免疫剂量。
   
    检查淘汰猪瘟带毒母猪。具体措施是检查母猪所产的仔猪在哺乳期是否发生猪瘟为依据。凡是在哺乳期间的仔猪怀疑有猪瘟发生时,解剖可疑猪采取扁桃体和肾脏作猪瘟直接荧光抗体检查,阳性者可确诊为猪瘟,并认定该母猪属有传播性的猪,应坚决淘汰。
   
    加强饲养管理。保障猪舍的通风,防止圈舍湿度过大,特别是冬季,加强保温,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另外对泌乳母猪要给予足够的营养,保证哺乳仔猪吃到良好的初乳,使仔猪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
   
    鼓励自繁自养。防止从外地购猪。如果引猪,应做好检疫、隔离,禁止把病猪和带毒猪带入本场。 加强圈舍消毒。定期对圈舍、垫草、粪水和用具等彻底消毒,特别是外来人员或车辆禁止入内。
   
    (二)流行时的防治措施
   
    封锁疫点。在封锁地点内停止生猪及其产品的集市买卖和外运,至最后一头病猪死亡或处理后三周,经彻底消毒,才可解除封锁。
   
    处理病猪。对所有猪进行测温和临床检查,病猪以急宰为宜,急宰病猪的血液、内脏和污物等应就地深埋。污染的场地、用具和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消毒,防止病毒扩散。可疑病猪予以隔离。
   
    紧急预防接种。对疫区内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区的猪,立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苗,剂量可增至6头~8头份。
   
    彻底消毒。病猪圈、垫草、粪水、吃剩的饲料和用具均应彻底消毒。在猪瘟流行期间,对饲养用具应每隔2天~3天消毒一次。
   
    猪瘟 预防猪瘟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即在加强预防接种的同时,加强群体监测,检查淘汰猪瘟带毒母猪,搞好饲养管理,加强检查和防疫,切实做好猪场的防疫、消毒,做好对病死猪的处理等工作。 (一)平时的预防措施 加强免疫监测。由于各个场的具体情况不同,其猪群抗体水平往往差异很大,若仍延用过去传统的免疫预防模式,势必造成猪瘟免疫耐受或免疫空白,为此对哺乳或断奶前后的猪群必须通过免疫抗体监测制定出良好的免疫程序,才能确保群体的总保护率。目前检测猪瘟抗体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血凝法等。我们应用(elisa)进行,并从控制母猪繁殖障碍的高要求为前提来确定。 公、母猪每年监测抗体二次,注苗后20天~30天为抽血检查抗体时间,要求抗体合格率达97%以上,否则应重注疫苗和再次检测抗体,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我们实行的猪瘟免疫程序主要内容有:一般情况下,小猪在25日龄左右免疫接种一次,免疫剂量为3头~4头份;6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免疫剂量为4头份。猪瘟流行严重的猪场,可采取超前免疫的办法,即在仔猪刚出生后未吃初乳前,接种猪瘟疫苗2头份,注苗后1小时~2小时再自由哺乳;首免后7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免疫剂量为4头份。母猪每季度接种一次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剂量为4头~5头份。后备母猪要用4~5头份猪瘟疫苗加强免疫后并经测定猪瘟抗体(hc?ab)合格后才允许配种;公猪每季度接种一次,每次为4头~5头份。 消除亚临床感染。目前使用的猪瘟疫苗毒价偏低,为了彻底控制猪瘟,必须加大免疫剂量。 检查淘汰猪瘟带毒母猪。具体措施是检查母猪所产的仔猪在哺乳期是否发生猪瘟为依据。凡是在哺乳期间的仔猪怀疑有猪瘟发生时,解剖可疑猪采取扁桃体和肾脏作猪瘟直接荧光抗体检查,阳性者可确诊为猪瘟,并认定该母猪属有传播性的猪,应坚决淘汰。 加强饲养管理。保障猪舍的通风,防止圈舍湿度过大,特别是冬季,加强保温,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另外对泌乳母猪要给予足够的营养,保证哺乳仔猪吃到良好的初乳,使仔猪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 鼓励自繁自养。防止从外地购猪。如果引猪,应做好检疫、隔离,禁止把病猪和带毒猪带入本场。 加强圈舍消毒。定期对圈舍、垫草、粪水和用具等彻底消毒,特别是外来人员或车辆禁止入内。 (二)流行时的防治措施 封锁疫点。在封锁地点内停止生猪及其产品的集市买卖和外运,至最后一头病猪死亡或处理后三周,经彻底消毒,才可解除封锁。 处理病猪。对所有猪进行测温和临床检查,病猪以急宰为宜,急宰病猪的血液、内脏和污物等应就地深埋。污染的场地、用具和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消毒,防止病毒扩散。可疑病猪予以隔离。 紧急预防接种。对疫区内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区的猪,立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苗,剂量可增至6头~8头份。 彻底消毒。病猪圈、垫草、粪水、吃剩的饲料和用具均应彻底消毒。在猪瘟流行期间,对饲养用具应每隔2天~3天消毒一次。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兽医系副教授 姜八一 猪瘟流行和发病特点。 (一)猪瘟的流行形式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地区散发性流行。 (二)在发病特点上,出现所谓非典型猪瘟、温和型(慢性)猪瘟和无名高热等,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降低、病理特征不明显,以致须依赖于实验室才能确诊;并出现了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在出现上述种种迹象的地区和猪群,往往同时表现有无法解释的免疫失败。即使是免疫过的猪群,初生乳猪和小猪也常有此病的发生。 (三)胎盘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早期感染多发生流产、死胎;中期感染则可能产出弱仔,出生后表现震颤、皮肤发绀等症状,多在一周内死亡。随着感染病程延长,仔猪死亡时间拖迟或幸存,即使存活的猪往往形成持续感染,可终身带毒。加之,胚胎期接触猪瘟病毒还可招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如果留作种猪就会形成胎盘感染→仔猪流行猪瘟→免疫耐受→免疫失败→持续性感染这一恶性循环,表现出母猪繁殖障碍。未免疫的母猪自然感染中等或低毒力病毒株也可引起妊娠胎盘感染,并可通过胎盘感染仔猪。另外,母猪免疫水平低下,感染强毒可引起亚临床感染,并可通过胎盘感染仔猪,导致母猪繁殖障碍。 (四)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猪蓝耳病等病的某一症状与猪瘟极其相似,且临床上常与猪瘟混合感染,增加了诊断难度。 猪丹毒 诊断方案: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为非化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 诊断要点: (1)流行性特点。本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北方地区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爆发流行。以4月~6月龄的架子 猪发病最多;在流行初期猪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头~2头健壮大猪,以后出现较多的发病或死亡病猪;如能及时用青霉素治疗,常能得到显著疗效,终止此病的流行。  (2)临诊特征。 ①败血症型。为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个别健壮猪突然死亡,未表现任何症状。多数病猪则表现减食,或有呕吐,寒战,体温突然升高达42°c以上,常躺卧不愿走动,大便干。有的后期腹泻;皮肤上出现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红斑,指压时退色。若小猪得猪丹毒病时,常有抽搐神经症状。②疹块型。为亚急性型猪丹毒,皮肤表面出现疹块是其特征症状,俗称“打火印”或“鬼打印”。现实生产中较少见此类性病例。③慢性型。这种类型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化而来的,主要病症是心内膜炎或四肢关节炎。 剖检病变:  (1)急性型的死猪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肾、脾肿大为特征;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有出血。肾浴血肿大,呈似大紫肾,包膜散在弥漫暗灰色不规则斑纹,被膜易剥离,呈花斑肾。脾充血肿大,紫红色;切面外翻隆起,脆软的髓质易于刮下。胃底及幽门部粘膜弥漫性出血和小点出血尤其严重。  (2)慢性型的死猪,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防治方案:(1)做好预防注射。(2)及时用青霉素按公斤体重1.5~3万单位,每天2次~3次肌注,连用3天~5天。绝大多数病例的疗效良好,极少数不见效,可选用氧哌嗪青霉素,若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疗效更好。 (3)在非疫区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猪丹毒丝菌感染。
   
    传染性胃肠炎
   
    诊断方案: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明显的呕吐,严重的水样腹泻。10日龄内的仔猪可100%发病,死亡率达100%。5周龄后发病率降低,死亡减少。
   
    病原: 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本病毒对脂溶剂和光线敏感且不耐热,紫外线能迅速杀灭病毒。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其排毒途径为:粪便、乳汁、鼻分泌物,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外界环境的应激因素往往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各年龄的猪均可感染本病,发病最严重为7日~10日龄的仔猪,2周龄以上的猪发病缓和,再大一些的育肥猪、 断奶猪只有轻微的症状或无症。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冬春季节多发。本病在新疫区发病呈流行性,在老疫区呈地方流行性。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一般为15小时~18小时,有的可延长2天~3天。仔猪突然发病,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含有凝乳块。仔猪随着腹泻体温下降,迅速脱水和消瘦,病程短2天~7天死亡,个别痊愈仔猪的发育停滞,生长受阻。成年猪仅出现食欲不振或轻微的腹泻。 
   
    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明显,剖检可见轻重不一的卡它性胃肠炎变化。胃内含有凝乳块,胃底部出血或少量出血斑。肠内充满白色或黄色液体,肠绒毛明显萎缩,肠壁变薄呈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诊断。
   
    防治方案:1、可采取对症治疗以减轻失水、酸中毒和防止并发感染,加强护理提供良好的环境。  2、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免疫:妊娠母猪产前20天~30天注射2毫升;初生仔猪0.5毫升10公斤~50公斤注射1毫升;50公斤以上注射2毫升,免疫期半年。 
    预防措施:要加强猪场的检疫工作,定期清扫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当猪群发病时,应立即隔离,对健康猪群进行免疫,加强环境消毒。
   
    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通常是子宫粘膜的粘液性炎症,为母猪常见的种生殖器官疾病。子宫内膜炎发生后,往往发情不正常,或者发情虽正常,但难得受胎,即使妊娠,也易发生流产。要是患严重急性子宫内膜炎,如医治不力可成败血症而死亡。
   
    一、病因。绝大多数病猪是从体外感染病原体而致病的,如分娩时产道损伤、受污染,胎衣不下或胎表碎片残存,子宫弛缓时恶露滞留,难产时手术不洁,人工授精时消毒不严,自然交配时公猪生殖器官或精液内有炎性分泌物等,都是致病原因。此外,母猪过度瘦弱,抵抗力下降时,其生殖道内的非致病菌也能致病。
   
    二、诊断要点。1、急性子宫内膜炎:多发生于产后及流产后,全身症状明显,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时常努责,有时随同努责从阴道内排出污秽不洁带臭味的红褐色粘液或脓性分泌物。 2、慢性子宫内膜炎:多由于急性子宫内膜炎治疗不及时转化所致,全身症状不明显,病猪周期性从阴道内排出少量混浊的粘液。母猪即使能发情,也屡配不孕。
   
    三、防治。1、预防:应使猪舍保持干燥,临产时地面上可铺清洁干草。发生难产时助产应小心谨慎。胎儿、胎衣排出后,应以弱消毒溶液清洗产道,并注入抗菌药物。若产的是死胎儿,要特别留意胎衣是否排净,若没排净、应请兽医师将留在宫内的碎胎衣和炎性分泌物清除干净。 2、治疗:在产后急性期首先应清除积留在子宫内的炎性分泌物,选择1%盐水、0.02%新洁尔灭溶液、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冲洗后务必将残存的溶液排净。最后可向子宫内注入20万~40万单位青霉素或1克金霉素溶液(金霉素1克溶于20毫升~40毫升注射用水中)。
   
    对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病猪,可用青霉素20万~4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加入经高压消毒的植物油20毫升中,向子宫内注入。为了促进子宫蠕动,以利于子宫腔内炎性分泌物的排出,可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20万~40万单位。此外,也可取青霉素40万~8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一次肌肉注射,每日2次;或用金霉素或土霉素盐酸盐,按母猪每公斤体重40毫克,每日肌肉注射2次;或磺胺嘧啶钠按每公斤体重0.05~0.19,每日肌注或静脉注射2次。 
   
    猪水肿
   
    诊断方案:猪水肿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小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常发于断奶前后,小至数日龄,大至3、5月龄也偶有发生。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剖检以头部皮下、胃壁和肠系膜显著水肿为特征。在猪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35%,其致死率可达80%~100%。
   
    诊断要点: (1)流行病特点。发病多见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发生,病程短,迅速死亡。发病往往与断奶、改变环境、分群、运输、驱虫、防疫注射、气候突变、改变饲料等应激因素有关系。另外,本病是传染病,但是发病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中,并不广泛传播。 (2)临诊症状。最早通常突然发现1头~2头体壮的小猪死亡,未见到症状。细检查则发现有些猪先轻度腹泻(后便秘)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快而浅表,心跳加快。多数病猪先后在眼睑、结膜、齿龈、脸部、颈部和腹部皮下出现水肿,此为本病特征症状。有的病猪突然发病,作圆圈运动或盲目运动,共济失调。有时侧卧,四肢游泳状抽搐,触之敏感,发出呻吟声或嘶哑的叫声。站立时拱背发抖,有的前肢或后肢麻痹,不能站立。 (3)剖检病变。主要是水肿,可见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胃的粘膜层和肌肉层之间呈胶冻样水肿;结肠肠系膜及其淋巴结水肿,肠粘膜水肿。 (4)实验室检查。从肠内容物和肠系淋巴结分离溶血性大肠杆菌,并进行血清学鉴定。 
   
    防治方案:(1)乳猪7日龄即开始诱食,必要时人工用手喂饲或擦摸乳料糊状物,每天喂3~4次。使其训练采食而达到习惯适应乳料和能独立生活能力。
   
    (2)设法消除或减少断奶转群的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不要太突然,头几天先减少吃奶次数,然后把母猪移开,使乳猪在原圈舍内适应几天;然后,再原整窝仔猪一齐转入网上!在网上第1、2天要减料,用自动饮水箱,饮用0.05%高锰酸钾水1天~2天,再换口服液补液盐水饮服。断奶后10天~14天逐步把好的乳猪颗粒料换成育成猪料。此期间防止个别大个子猪吃食过多。
   
    (3)添加“断奶安"保健药可使乳猪断奶平安;此保健品含有抗各种应激、抗过敏、抗休克、助消化、消炎、防腹泻等药物。
   
    猪痘
   
    诊断方案:本病是由猪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
   
    诊断要点:(1)流行特点。多发生于4周~6周龄乳猪及断乳仔猪,以春秋阴雨寒冷天气、猪舍潮湿、卫生条件差等情况下易发生,主要由猪血虱、蚊、蝇等传播,发病率高,致死率不高。 
   
    (2)临诊特征。病猪体温升高,精神和食欲不振,鼻粘膜和眼结潮红、肿胀、粘性分泌物。在鼻镜、眼皮、下腹、股内侧等皮肤上,发现很多红斑,在红斑中间再发生丘疹,2天~3天后则变为水泡,然后变成脓泡,其病灶表面很像脐状突出于皮肤表面,最后变成棕黄色结痂,这种有规律的病变是本特征症状。其发病率可达30%~50%以上,少数严重病猪可发生出血型功融合型痘,在口、咽喉、气管粘膜上有病灶,或发生腹泻、全身感染,败血症而死,死亡率1%~3%。
   
    防治方案:患部可选用1%龙胆紫溶液、5%碘甘油、5%碘酊涂抹,有些病例并要配合抗生素等抗微生物药,以及对症治疗。
TAG: 养猪户 种猪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相关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