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说说“非生产天数”与返情处理

发布: 2015-06-27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消息:

  将非生产天数纳入养猪生产管理要素是必要的,应接受时间的成本观念,更应考量无效益状态或负效益状态下的生产状况,才能把非生产天数概念提升到理念高度。非生产天数的有效削减,有助于挖掘、解决养殖环节深层次的问题,提升养技术水平,切实提高养猪生产效率和生产效果,节约物质和时间成本,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非生产天数及其影响

  非生产天数的常规解释:

  成年生产母猪和超过适配年龄(一般平均设定为230日龄左右)的后备母猪应正常妊娠或哺乳,而未能正常妊娠或哺乳的天数。母猪断奶后3-7天的发情配种间隔是必需的,在此期间,,母猪为发情排卵做准备,称为必需非生产天数。这只是狭义的非生产天数。狭义非生产天数的计算公式:非生产天数(天)=365—(妊娠期+哺乳期)×每年每头母猪产仔胎数。母猪妊娠期一般为114天,年产胎数期望值受哺乳期的非生产天数的影响。如执行哺乳25天(21—28天是当前规模化猪场普遍采用的断奶天数)后断奶的猪场,每头母猪每年非生产天数=365—(114+25)×2.2=59.2天(每头母猪59.2天的非生产天数在很多专业养猪人看来很恐怖),如果非生产天数超过59.2天,年胎次的期望值就会低于2.2胎。

  狭义的非生产天数是指只有投入没有任何产出的天数。

  狭义非生产天数主要由3种状况构成:1、断奶母猪断奶发情间隔或后备母猪适配时间至配种的时间间隔;2、配种后返情、流产再配,前后配种的时间间隔;3、母猪失去种用价值被淘汰或死亡所浪费的时间。

  但是如果母猪产仔数过少或哺乳育成率过低,呈现无效益状态或负效益状态,则存在隐性非生产天数问题。

  对生产管理而言,有生产过程而无生产效果的天数都应归于非生产天数,即广义非生产天数。

  广义非生产天数来源包括怀孕结束分娩健活仔数为0,哺乳期结束断奶育成度为0,即只有生产过程的消耗而没有实际效益产出的极端状况。

  非生产天数的增加对生产更直接的影响在于大幅度增加了物质与时间成本,并且非生产天数的边际成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负值,即隐性亏损。

  如果将母猪非生产天数增加的天数换算为产仔的机会成本,则可以更直观的计算出非生产天数增加所造成的损失。

  如以每头母猪年生产22头断奶仔猪计算,相当于0.0603头/天,即母猪非生产天数每增加1天,直接损失0.0603头仔猪。根据每头断奶仔猪的边际成本(按断奶仔猪价值400元/头),就可以计算出非生产天数每增加1天损失的机会成本。非生产天数机会成本约24元/天,因此1头母猪每返情复配1次,按两次正常发情间隔时间20—22天计算,新增加的损失在480元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相关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