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如何有效防控猪丹毒病

发布: 2015-07-21 |  作者: 佚名 |   来源: 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消息:

  猪丹毒是猪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和皮肤上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紫红色疹块,俗称“打火印”,是严重威胁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不容忽视。在自然条件下,猪易感染,尤以3-12个月龄猪易感性最强,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传染来源,常随病猪或带菌猪的粪尿排出猪丹毒杆菌,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土壤污染后,猪丹毒杆菌可在其中存活很长时间,因而增加了猪感染猪丹毒的机会。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能经皮肤创伤感染。吸血昆虫吸吮病猪血液,能传播该病。此外,带菌猪的抵抗力降低时,也能引起内源性感染。

  1.临床症状

  潜伏期通常为3-5天,最短的24小时,长的可达7天,其症状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急性型(败血型)多突然发病,体温急剧升高到42℃以上,病猪精神沉郁、怕冷、不吃、呕吐,初便秘后腹泻,粪便有时带血。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常流出大量黏稠的分泌物。发病1-2日后,常见皮肤有大小形状不一的红色疹块,主要出现在胸、腹、腋下、股内等皮肤较薄处,有时发生在颈部和耳部,其色由初期淡红渐变为暗紫,指压褪色。有时有水疱,内含浆液,后变为痂块。严重病例后肢软弱,行走不便,黏膜发绀,呼吸增快,多在3-4天内死亡。死亡快的往往不见皮肤变化。

  亚急性型(疹块型)经过比较缓慢,在身体各部分,尤其胸侧、背部、股外侧、颈部,有时甚至全身发生界限明显的方形或菱形疹块,凸出皮面,呈红紫色,中部苍白,上面有浆液分泌,干后成痂。有时皮肤发生坏死,多见于尾和耳部,起初肿胀发热,后干而冷,不久脱落。生于背部时,常有大片皮肤脱落。一般呈良性经过,病程持续10-12天,死亡率为1%-2%。

  慢性型(心内膜炎型)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来。病猪发生心内膜炎时,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心跳加快,有时可听到心内膜杂音,腹下及四肢发生浮肿,有后肢麻痹现象。受害关节肿大、疼痛,出现跛行,甚至变为僵硬,不能起立。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食欲时好时坏,生长发育不良,渐变虚弱,有的贫血,腹泻,严重者可在2-4周内死亡。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相关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