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生物发酵床饲养断奶仔猪

发布: 2011-09-19 |  作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猪的一生中,仔猪的生长发育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同时,仔猪阶段的死亡率也是最高的,特别是出生后一周和断奶2周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高。仔猪死亡会给养猪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见表l)。因此,加强仔猪的管理,特别是加强断奶仔猪的管理是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养猪效益的关键。

    仔猪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源于应激。因此,仔猪管理的实质是减少仔猪应激,即应激管理。应激管理的核心是环境管理,即仔猪栖息环境和体内消化道环境。洛东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特点是注重猪只体内和体外的环境管理。该技术饲养断奶仔猪的管理内容和特点如下:

    改善仔猪消化道酶系统环境

    仔猪在20 日龄以前,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完善,消化酶(胃蛋白酶、肠胰蛋白酶和淀粉酶)在3周龄后才开始上升,35~40日龄,蛋白酶才具有较强活性,表现出消化能力,仔猪才能较好地利用乳汁以外的饲料。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普遍采用3周龄断奶,仔猪对母乳的依赖而产生强烈的应激。仔猪强烈的依赖母乳是由于仔猪没有能力获得乳汁以外饲料中的营养,这种应激是仔猪生理需要所产生的条件反射。在仔猪开口料、断奶过渡料和保育料的全价饲料中添加洛东酵素,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仔猪消化道内所缺乏的、具有高活性的淀粉酶(>2000G.V/g)和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肠胰蛋白酶>500G.V/g),同时,酵素中的纳豆芽孢杆菌及促进发展起来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所分泌的多种酶和多种酸(乙酸、丙酸、丁酸和乳酸),改变了消化道的pH值和功能,从而激活了原有酶的活性,使消化道内消化酶的总量增加和酶的活性增强,达到改善消化道微生态环境,提高仔猪消化乳汁以外饲料之目的。洛东酵素A-l20在仔猪开口料、断奶过渡料和保育料中的添加量为2 kg/t。

    建立消化道的菌群平衡,改善仔猪消化道的微生态环境

    随着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消化机能的不断完善,消化道的微生态系统将诼渐得到优化,但时间较长,需在40日龄后。在此之前,仔猪消化道的微生态系统是很脆弱的,易受到致病菌攻击而导致仔猪生病。因此,人为的改善仔猪消化道环境,建立消化道的菌群平衡尤为重要。仔猪饲料中添加洛东酵素(纳豆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就是为此目的而进行的。纳豆芽孢杆菌进入消化道后,大量生长繁殖,快速消耗掉肠道内的氧气,这为长期定植在消化道内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创造厌氧条件,使其大量增殖,同时带动凝结芽孢杆菌的生长。这样,仔猪消化道就形成了以纳豆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为主体的益生菌强势菌群,提早建立起消化道的菌群平衡,有效地改善了消化道的微生态环境,从而增加仔猪采食量,提高饲料转换率,日增重、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采用洛东生物发酵床养猪的饲料中,从开口料开始到育肥出栏的全过程中,无需添加抗生素和高铜,因为抗生素和Cu会杀灭纳豆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等益生菌。Fe、Cu、Zn、Mn等微量元素的补充,最好采用氨基酸螯合物原料。在喘气病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较严重的猪场,可间断式(半月左右)地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饲喂3~5 d作预防,停药后垫料需深翻或堆积发酵一次,将抗生素杀灭的益生菌培养起来。

    有效改善仔猪栖息环境温度和空气质量

    仔猪从7日龄开始有调节体温的能力,到了3周龄发育完全。尽管如此,仔猪调节体温的能力仍然较弱,且皮下脂肪较少,对低温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仔猪的低温应激。仔猪断奶后留产床1周,有保温箱保护,温度较好控制。1周后转入传统保育舍,仔猪栖息的地面有效环境温度与空气温度的温差较大(如空气温度28℃时,水泥地面的有效环境温度为20℃)而造成温差应激。此外,舍内环境的早晚和昼夜温差过大,也能造成仔猪温差应激,而生物发酵床将有效的克服此问题,即垫料20 cm深处可达20~22℃,25 cm深处可达28~30℃。仔猪通过拱掘就可栖息在此深处,能较好的满足断奶仔猪对有效环境温度的需要,且温度较恒定,不易造成仔猪的温差应激,舍内空气环境温度可人为加温或降温调节。

    舍内氨气、臭气等有害气体既是断奶仔猪的应激因素,也是呼吸道疾病的诱因。采用生物发酵床的猪舍,几乎没有氨气和臭气,空气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有效的克服了因此而产生的仔猪应激。

生物发酵床饲养断奶仔猪应当搞好排湿,即屋顶安装慢速(25~50 r/min,适用于最冷 5℃以上地区)抽风排湿或定时快速(1 250 r/min,适用于最冷一5℃以下寒冷地区)抽风排湿。慢速抽风排湿的风速控制在0.25 m/s以内,转入保育舍的头3 d不能抽风排湿,以免应激感冒。

[1] [2] 下一页

TAG: 发酵床 仔猪 断奶 生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