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云南四连旱倒逼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 2013-04-01 |  作者: 刘强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眼下,云南的干旱仍在持续,这已经是云南四连旱了。到目前,云南省有15个州市不同程度受灾,258.66万人、13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1071万亩农作物受灾。云南四连旱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云南气候变化以后出现的新规律。笔者以为,眼下云南需要做的除了抗旱之外,还需要以一种新的思路,来重新审视云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据中国气象局专家分析,云南省从2009年开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气候期,这个新气候期的明显特点就是“暖干”,温度高降雨少,从而使得干旱频频发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云南有可能继续这种气候特点,旱灾会以一种“经常性”或“常态化”的状态存在。

  旱灾常态化需要管理部门转变工作思路,以“规划适应”的理念来应对将来不断出现的“与旱灾同行”的情况。当然,转变工作思路需要先转变认识问题。现在云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气候期,如此,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就要适应这种变化,在水资源的调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等方面跟上这种变化的脚步。因为应对旱灾不能像应对洪涝灾害那样总是以应急的方式,而应该从规划的角度寻找适应气候变化的最佳方法。

  旱灾常态化需要农业生产进行结构调整、品种调整、耕作制度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生产适应干旱少水的现状。云南的农业是非常有特点的,尤其是其热作农业,但云南农业的优势产业是在以前风调雨顺的气候状态下形成的,在未来旱灾常态化的情况下,哪些优势产业可以继续发展?哪些产业不宜再发展?这需要相关专家进行调研和论证。近些年来,云南省内推广水田改旱田,用水节约一半,产量增加一倍。反季节高效马铃薯栽培模式,使得马铃薯能在旱季取得不错的收成。云南红河的一些村,在经历了几次连旱后,种植变养殖,养起了“喝水不多”的肉鸡,在因干旱地里收成极微的情况下,靠肉鸡提供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些应该都是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顺应之举。

  旱灾常态化需要整个生态环境更加适应这种变化,包括水利、森林等等。云南省因为特殊的地理地貌,大河许多都在谷底,把水抽上去饮用或灌溉成本高、施工难度大,所以云南一直比较重视五小水利工程,如小水塘、小水窖、小水沟、小水池等,特别是其中的小水窖还是各类公益项目支持云南抗旱的主要载体。但因为种种原因,云南省的小水利并没有做到“很好”,没能在宝贵的雨季把多余的雨水保存下来。再如植树造林,本身并没有错,但单一树种的大面积种植,却同样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旱灾加重,比如大面积的橡胶林、桉树林等等。从大生态的角度去重新考量保水蓄水的重要性,应该是云南生态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需要说明的是,云南省的干旱并不是个案,整个西南地区,包括贵州、四川、重庆等省份都已进入一个“暖干”的气象干旱期,虽然各省还有各省的不同点,但干旱的变化方向是共同的,积极应对这种气候变化,也自然是共同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