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养猪全面亏损“大户”坚守待变

发布: 2014-04-16 |  作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调查

四川:合作社苦苦支撑大企业逆市挺进

专家建议让养殖户分享整个产业链利润

  近日来,四川省南充市农牧业局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每天不断有生养殖户上门询问:生猪价格何时才能回升?南充市政府领导也不时来电问:究竟有没有办法度过难关?

  据四川省畜牧食品市场信息中心68个监测点数据显示:4月第二周,育肥猪均价为11.5元/公斤,环比下降1.79%,同比下降13.08%;3月末,育肥猪存栏量环比增长了4.83%,同比增长8.5%,出栏量环比下降0.43%,同比降5.86%,这说明压栏情况突出。

  据调查,一些合作社表示最多只能撑两三个月,而一些大龙头企业因产业链完整,能沉稳应对。

  两种养殖模式,两种应对心态

  南充市顺庆区永新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庞必永说,因行情不好,从去年下半年起,他自己的养殖场就淘汰了近200头母猪,现仅存100多头。“原打算进一批后备种猪、母猪,现在不敢贸然进了,谁知道这个行情还要持续多久呢?”

  为了节约成本,庞必永从购买成品饲料改为用预混料自配饲料,对病猪进行淘汰;另外,他流转了80亩地种菜,希望能多收入点钱弥补损失。

  “更恼火的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合作社几乎有一半以上成员表示这批猪卖出去后再也不想养猪了。”庞必永说,他本人能不能坚持到最后都难说。

  南充市顺庆区李家坝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良勤同样犯愁,前段时间成都和重庆的客户在他们这里订的仔猪,现在纷纷表示不要了。

  “我们最怕的是资金链断裂。”李良勤说,以前是现款购买饲料,现在只好向饲料厂赊,甚至同时向几家饲料厂赊;银行贷不到款,只好找投资公司贷,利息高,还得每月还款。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3个月都撑不住。

  而在仪陇县从事养猪业的温氏集团,正在打造一个年出栏30万头的仔猪繁育基地,吸引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加入。他们与养殖场签合同,实行“五包一保”,即包仔猪、饲料提供,包技术、防疫指导,包产品回收,保证养殖户每头猪最低得到130元利润。

  目前养猪业已经步入猪粮比4.4∶1的深度亏损区,像温氏集团如何能保证养殖户稳赚不赔?

  四川省畜牧食品市场信息中心主任钱亮解释:大龙头企业产业链几乎涵盖了生猪产业的每一个环节,虽然养殖环节亏损,但其他环节是有利润的。

  多种原因导致今年特殊的行情

  据南充市禽畜良种繁育改良站站长侯显耀分析,今年生猪价格如此长时间持续低迷,根源在于供大于求:

  首先,政府持续大力扶持生猪养殖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进入。以南充为例,2013年就新增规模养殖场200家。

  其次,从去年国庆节以后,国家将部分进口猪肉和去年收储猪肉逐步投入市场,而各大养殖场也纷纷在这个期间出栏,加剧市场颓势。

  第三,目前国内经济趋于疲软,消费力下降,尤其是团体消费下降,加之消费者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猪肉需求大幅下降。

  钱亮还特别提到,随着规模化养殖程度提高,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合作社、养殖场或龙头企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相应增强,这是好事。但有的对自己抗风险能力过于自信,对政府主管部门、相关专家所提供的信息预警等反应麻木,强撑硬挺甚至不断扩大产能,导致市场供给越来越多。

  让养殖业主分享整个产业链利润

  对于当前的市场行情,该如何应对?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养殖场户市场抗风险能力。

  侯显耀说,作为地方行业主管部门,他们除了加强技术指导、加大信息发布、加强生产经营引导外别无他法。要解决根本问题,应该从国家层面去宏观考虑。“我认为应该提高生猪生产的准入门槛,甚至可以学习欧洲,实行配额制。”

  钱亮认为,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生猪养殖业主将产业链延伸到上下游各个环节,让养殖业主也能分享到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具体办法是,推广温氏集团的模式,引导养殖场户或合作社与大企业、大集团、大龙头联合,通过入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到上、下游产业链中。 (本报记者 李传君)


育肥猪头均亏损超200元

吉林:规模养殖户坚持“扛下去”

  4月8日早上,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姜家村生猪养殖户郭忠彦卖了40头猪,毛重240~245斤,出栏价是4.9元/斤。“现在价格已经进入了严重的亏损期,延迟出栏一天就多赔一天。”眼下的猪价让郭忠彦苦不堪言。

  记者从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牧业发展处获悉,今年以来,吉林省生猪市场价格连续13周始终低于盈亏平衡点以下,且呈下行的走势,生猪养殖进入深度亏损。

  育肥猪头均亏损超220元

  裴福才是白城市洮北区生猪养殖户。他现在只养能繁母猪,然后卖仔猪。他说:“养育肥猪亏钱,我赔不起;养能繁母猪我还能见到利润。”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永吉县见到了生猪养殖户李先生。他告诉记者,他养的只喂苞米的“笨猪”以往都是各单位提前订购,论头卖,一头猪好的时候能卖到8000~10000元。“今年不行了,没有来订购的了,只能按斤卖,等把这些猪处理完了我就不养猪了。”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牧业发展处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1.34元,同比下降21%。目前,吉林生猪养殖已处于深度亏损中。按一季度平均价格测算,出栏一头110公斤育肥猪,平均亏损220元,最严重时平均亏损达330元。

  生猪产能处于高位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牧业发展处给出了吉林省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的原因:

  一是生猪产能增加明显。出于对元旦、春节期间生猪价格向好的市场预期,2013年6~10月份,养殖场(户)大规模补栏,导致阶段性供应量明显增加。后期,由于担心猪价持续下跌,部分养殖户出现了恐慌性抛售的现象。据吉林省33个县225个生猪等主要畜禽品种定点监测生产数据显示,3月份120个定点监测村生猪存栏17.2万头,同比增加3.5%,环比增加2.2%;据行业预计,目前,吉林省生猪存栏933.6万头,同比增加1.6%。

  二是大项目逆势而上。2013年,吉林省实施了5000万头生猪工程,中粮、正邦、雏鹰等上市公司生猪养殖加工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和生产。

  三是市场消费需求大幅下降。受大环境影响,元旦、春节期间猪肉消费明显下降。据对长春市部分农贸市场的调查,一季度猪肉销售量同比下降30%。对梨树县和公主岭市两个生猪交易市场的调查显示,一季度日生猪交易量同比分别下降20%、30%。

  规模养殖抗风险能力显现

  榆树市环城乡姜家村党支部副书记郭秋红表示,农村流行一句话,“养猪三年一循环,一年价格到顶峰,二年平常,三年跌至低谷”,很大的原因是农村散户养殖分散、无序,追高杀跌。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一要靠市场调节,市场信息要透明;二是靠政府宏观指导,要有计划地淘汰小养殖户,扶持真正能搞好生猪养殖的大户。三是降低成本,改善种猪品种,支持鼓励有养殖技术的能手搞规模养殖。

  大学毕业后回乡创办猪场的柴大勇,现任永吉县大勇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有一个存栏300多头的能繁母猪场,年出栏仔猪3500头;一个标准化生猪育肥场,年能出栏5000头育肥猪。4月7日,当地出栏的生猪价格只有5.1元/斤,“处于亏损状态,即使这样,我也要扛过去。”柴大勇说。

  据省畜牧业管理局牧业发展处相关人士分析,近年来,吉林生猪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明显提升,判断市场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面对生猪价格下滑生产较为理性,并未出现以往“一哄而散”的情况。 (本报记者 阎红玉)


声 音

  城市居民对于猪肉的消费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但我国9亿农民的猪肉消费需求仍存较大潜力。需要政府把国民收入的“蛋糕”不断做大、分好,让农民“手里有钱”,并编织好“社会保障网”让农民“敢于花钱”。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副理事长曾勇庆

  猪肉价接近底部,并不意味着肉价就会反弹。肉价的反弹是建立在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状态下的。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肉价很难出现实质性的反弹,也存在着肉价会在底部运行较长时间的可能性。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主任刘通

  走规模化养殖道路可以较好地中和生猪养殖散户无定价权、势单力薄、养殖成本过高的缺陷,应通过并购重组或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区域性或全国性的中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和销售,并且在行业低迷中优化品种、淘汰落后产能,等待行情复苏。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

  当前政府要做的,不是头疼医头,而是需要对整个养猪产业进行顶层设计,要利用生猪价格“阵痛期”,加强食品生产、安全、环保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倒逼产业一体化、规模化、标准化升级。

          ——河南新大牧业公司总经理李常青

  陈策 整理


对 策

强化信息引导促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近年来,各部门按照职责都加强了生猪信息采集及发布工作。比如,农业部建立了生猪生产和效益调查月报、集贸市场价格周报和批发市场日报制度;国家发改委建立了生猪养殖场出售价格、猪粮比价和二元母猪价格周报制度等。这些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对于引导生猪市场平稳运行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问题也很突出。

  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生猪信息采集和发布上都有比较成熟的工作体系。美国生猪产业各环节信息都由农业部负责,特别是生产与市场监测指标都很全面,包括全国以及各州季度生猪存栏、能繁及妊娠母猪存栏、生猪出栏等信息。美国农业部独家每月定期发布上述数据以及专业团队的分析预测报告。

  综合国内外情况,要切实发挥信息在引导生产和稳定市场方面的作用,应从四方面入手:

  改变信息服务“对上不对下”的局面,强化面向生产者特别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信息服务。通过发布引导生产的先行指标,提前预警市场风险,促进生产稳定发展。

  加强以生产信息为核心的生猪信息采集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生猪生产结构和种猪生产监测,从生产源头掌握生猪生产变化动态,兼顾饲料生产与价格、生猪疫情、屠宰情况、猪肉价格、进出口等方面的信息,形成日、周、月相衔接的数据系列,提高信息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建立专业监测预警团队,通过对生产形势和价格进行预判,定期提出对生产者及政府部门有价值的分析预警报告。

  打造权威的发布窗口,固定发布主体、固定发布时间、固定发布方式、固定发布内容,形成公信力强、可信度高发布平台。

    ——摘编自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课题组《“三管齐下”健全我国生猪市场稳定机制》

TAG: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