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跳出扶贫抓扶贫”的郴州实践
——探析罗霄山扶贫攻坚湖南郴州片区的脱贫致富之道

发布: 2014-03-22 |  作者: 张振中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3月上旬,春耕生产时节,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井坡乡坪塘村的村民们纷纷跑到邓和元家里,想再次把72岁高龄的他留在村里推选为村支书。

  是去深圳的儿女家里安享晚年?还是留在偏远的村里当一位领头人?在感情的天平上,邓和元再次选择了留下。对村里的贫困农户而言,这位“生姜老支书”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正是他,带领村民发展生姜种植,使村民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选准一个能人,带富一帮穷人。”这正是国家级贫困县汝城县“能人引领,富民强村”扶贫方式的生动诠释,作为罗霄山扶贫攻坚湖南最大片区的郴州,正以这样的“项目带动、产业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让更多的贫困户由过去的“蹲身捡柿子”到现在“跳起摘桃子”,从而实现“跳出扶贫抓扶贫”,走出一条新型扶贫攻坚之道。

  跳出扶贫思路:从脱贫摘帽到小康统揽

  “经过30多年的集中扶贫,当前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到了一个攻坚期,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正如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郴州调研扶贫工作中所说,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以“解决温饱、脱贫摘帽”为目标的时代已基本过去,形势在变化,扶贫在推进,该用什么样的思路统筹扶贫攻坚工作?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把扶贫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来审视扶贫攻坚工作。

  湖南提出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然而现实的状况不容忽视,湖南省内区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不平衡,长株潭地区达到了93.3%,近40个贫困县不到70%,因此,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难点在农村。

  一极是跳得很高,另一极是趴得很低,区域“剪刀差”横亘在湖南各地面前,这即使是对目前已跻身湖南开放第一梯队、发展第一方阵的郴州而言同样存在。一方面,郴州11个县市区有3个县(市)是湖南县域经济强县,另一方面,汝城、桂东、安仁、宜章4个县是国家扶贫攻坚片区县,成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郴州全市还有84万贫困人口,4个贫困区县面积、人口约占全市的1/3,但经济总量却不到全市的1/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是用一条腿快跑?还是两条腿并行?郴州坚定地选择了后者。郴州市委书记向力力介绍,为了让“两条腿”又好又快地协调行进,郴州决定把片区扶贫攻坚纳入全面小康建设总体战略,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支持上予以倾斜,确保4个区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区县掉队,郴州在区域发展中协调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向力力说,要跳出扶贫抓扶贫,关键还是要把扶贫攻坚放在全市区域发展的大格局推进。为此,郴州把全市分为“大十字”城镇群和片区扶贫攻坚两大区域,实行优势带短板、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以交通为基础,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取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基本构筑了全市区域半小时、一小时两个经济圈,促进了4个片区县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地处湘赣粤省际交汇地带的宜章县无疑是两大区域的双重受益者,宜章既是郴永宜“十字走廊”重要增长极,又是罗霄山扶贫片区脱贫奔小康的先行者。

  再错过一次机遇,就将落后一个时代。宜章深谙此理,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对外实行大区域经济协作,抓住列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重点县的机遇,以厦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契机,将湘南、赣南、闽南等罗霄山片区连为一体,增强区域内经济关联度和互补互融性;对内构建“一区两廊三带四极”的区域发展格局,将其建设成为罗霄山扶贫片区经济核心增长极和贫困地区致富奔小康的辐射带动区。

  跳出扶贫模式: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在一些地区,年年扶贫年年贫。对于这种怪象,湖南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直指是粗放扶贫惹的祸。

  他认为:“要用改革的思维、开放的理念抓扶贫,改变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实行精准滴灌,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如何“精准”?在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会议上,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说,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扶贫工作时要求抓好三件大事:生产发展、基本公共保障、教育素质培训,这实质上为湖南新阶段扶贫工作重点“把了脉、定了调”。

  在长期扶贫工作的摸索中郴州积累了可贵的经验。郴州市市长瞿海认为,扶贫工作“扶得不好,不进则退;扶得不准,等于没扶。”因此,要在两个方面下大力气实行精准扶贫,一方面,要找准扶贫对象,明确扶贫靶向,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摸准扶贫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上下功夫,做好开发到村、扶贫到户工作。

  从今年起,郴州着重对84万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识别,依据贫困对象档案所载具体信息,分类指导,采取“量身定做”的持续帮扶措施。这意味着以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将变成“精准滴灌”式扶贫。

  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有赖于对扶贫区域的差异划分。郴州认识到,4个罗霄山脉扶贫片区分别地处湘江、珠江、赣江之源,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程度有着很强的差异性,扶贫不能平均用力。因此,郴州将4个片区县实行分类指导、差异化考核,不唯GDP,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协调、可持续的扶贫机制。

  “以交通为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教育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两者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至关重要,前者涉及贫困人口能不能走出去,而后者关乎贫困人口有没有能力走出去。”汝城县县长黄志文说,这是制约郴州片区扶贫攻坚的另一个难点。

  为此,在郴州重点打造106国道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示范带的的格局中,汝城按照“大路网连接、中心城带动、小城镇示范、新农村覆盖”的思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先后启动了11个示范镇建设,22个村的新农村、扶贫村和示范带创建村“三村合一”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资源与机会的共享共建,为山上向山下搬、农村向社区转、农民向市民变创造了条件。

  “不能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湖南省省长杜家毫在桂东县调研时特别强调智力扶贫的重要性。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桂东县本着“一娃带富一家”的朴素认识,多方募集助学资金,为贫困幼儿发放幼儿入园补助,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有效地确保了全县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与此同时,该县展开了“扶教到户、扶智到人”的“雨露计划”,使一批批农村贫困青年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掌握一技之长。

  跳出扶贫手段:从“蹲身捡柿子”到“跳起摘桃子”

  “给是给不出富裕来的!”在湖南深入走访了贫困人口后,孙金龙就创新湖南扶贫开发的手段如此形象地阐述。他认为,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等不靠、勤劳实干,依靠自身的努力,以改革创新推动扶贫开发,实现脱贫致富。

  当过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黄志文长期和贫困农民兄弟打交道。在他的工作实践中,有意愿、有条件、有能力的贫困农民都脱贫了,剩下的大都是两部分人还处于贫困中,一部分人是因贫因灾因智障返贫,另一部分是属于“屡贫不思改、屡扶不自助”的人,这些贫困农民在思想、文化认识上安于现状,不思求变,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有些贫困户“守株待兔”,蹲在树下专捡熟且甜的软柿子吃。

  如何让农民改变“蹲下身捡柿子”的习性,瞿海说,最好的方法是“跳起来摘桃子”。他表示,要让4个扶贫片区县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培育成全市新的经济核心增长极,这是一个要跳起来才能摘到的“桃子”。

  为了让农民能够“跳起来摘桃子”,必须通过产业扶贫提升贫困农民的“自我造血”能力。为此郴州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如汝城县的农业产业市场定位就是面向粤港澳、服务大城市,做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为此,汝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山地资源优势,把扶持发展绿色蔬菜、有机茶叶和特色养殖作为产业化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带动群众自主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42万亩,形成了暖水茶叶、田庄蔬菜、文明水果、盈洞金银花等一批特色产业,仅茶叶、蔬菜两项产业就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约2500元。

  “从‘剃头挑子一头热’到‘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转变,汝城人在缩短城乡差距、推进扶贫攻坚当中始终坚持了农民主体地位。”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政府农办主任蔡建和在汝城调研后感叹地说,有了农民的自动自发,汝城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梦,脱贫致富更不是梦。

  蔡建和调研的其中一个乡村就是大坪镇谭屋村。这个村原来地下开采铁矿,污水到处流,矿石满地堆,由于山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影响到水稻等农作物的耕作,在这样的折腾下,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下”来了,农民收入又“上”不去,一部分人又开始返贫。

  “要把地下的‘产业’转移成地上的产业,就要把农民脱贫致富的被动转化为主动。”刚来汝城当县长的黄志文主动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将谭屋村作为自己的扶贫改造点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核心工作是培育和发挥农民脱贫致富的主体性,如今,村民自发进行土地整理,原来的矿区恢复为500多亩的旱地,种上了茶叶、苗木,使过去地下的黑色产业变成地上的绿色产业。

  “郴州贫困过,但自古至今郴州人从来不畏贫穷!”在采访快要结束时,同行的郴州文化扶贫工作者罗小英抛给记者的一句话透露着坚韧和自信。在她看来,郴州扶贫攻坚,历史有最好的注解,今天是最美的诠释。

  公元前26世纪,中华民族的始族炎帝神农率部南迁,在森林茂密、芳草萋萋的“林中之城”郴州住下来了,将郴州作为农耕种植的实践基地,在这里开始农具的创造,用发明的耒和耜从事农耕生产,走出饥饿,改变原始的贫困。

  4000多年过去了,如今郴州的治理者用深化改革开放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方式,带领郴州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以现代农业产业扶贫等方式,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智慧继续向贫困宣战,绝不让贫困代代相传,一定让“全面小康梦”如期实现。

TAG: 湖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