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猪价网

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大有可为——田东农村金融改革调研报告

发布: 2013-12-07 |  作者:  |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按照农业部党校第25期培训班实践教学安排,2013年11月5日~13日,赴广西组学员一行17人,深入田东县祥周镇、林逢镇、作登乡3个乡镇的6个村,重点围绕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由县金融办、财政局、银监局、农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了担保公司、产权交易中心及部分农户和企业。通过调研,了解到农村金融正步入需求和供给同步发展的快车道,感受到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对金融服务的期盼,触摸到当地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积极态度和大胆尝试。实践充分证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空间巨大,金融支农服务大有可为。

  一、积极开展农业金融制度、产品和服务创新,初步构建起县域金融支农服务的框架体系

  田东县是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2008年底正式启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5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农业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大胆开展金融制度、产品和服务创新,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支点,以扩大信贷资金投入为目标,以增强惠农保险为保障”的“四位一体”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改革模式。

  (一)扶持培育多种类型金融机构。试点前,田东县辖区内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分别是建行、工行、农行、农发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与绝大部分农业县相同。改革中,田东县农村信用社改制为田东农村商业银行,并新组建了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鸿祥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思林竹海农村资金互助社,成立了烁城、绿保两家小额贷款公司。特别是当地农民组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对拓宽农民资金理财渠道,解决农村资金外流是一种积极探索。其中,鸿祥农村资金互助社吸收社员190户,入股资金154万元,从村镇银行融入资金50万元,目前存款余额58万元、贷款余额251万元,全部投向香蕉、芒果、香葱种植,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有效补充。

  (二)积极引导金融服务下乡进村。为满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田东县积极开展农村社会信用评级,全县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79902户,其中通过采集和录入的档案信息66099户,占比85%,成为广西县域信息采集面最广、农户建档最多、内容最齐全的县。同时,创新性地推动“农金村办”,在全县161个行政村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搭建农户与金融机构间的桥梁,既提高了放贷效率,又降低了放贷成本。据了解,田东县银行网点已覆盖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实现了乡镇级金融网点跨行资金划汇乡乡通、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有力促进了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三)探索尝试助农融资担保服务。2009年,田东县财政出资建立了田东县助农融资担保公司,为相对比较大额的农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经过两次增资,目前公司资本金达到3000万元,与其合作的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提供放大10倍即3亿元的贷款额度。截至今年9月末,累计担保128笔、贷款规模7318万元,其中种养农户贷款48笔、贷款规模2345万元,户均贷款接近50万元。同时,田东县探索开展了农村产权交易试点,2012年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设林权、农村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农村房屋、生物资产、无形资产等农村产权交易抵押贷款服务,努力盘活农村存量资产。目前,已累计办理农村产权抵押、质押贷款24宗,贷款规模3084万元,每宗平均贷款128.5万元。

  (四)大胆创设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田东县是全国农村保险示范县,在国家设立的水稻、甘蔗、能繁母猪、森林等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外,依托人保财险田东支公司开展了香蕉、芒果、竹子保险,明年还将增设林下养鸡保险。2013年,7个品种共投保1142万元,其中种植业投保面积占总面积的14%,以甘蔗和水稻参保比例为最高。农业保险很受种植大户欢迎,祥周镇步兵村芒果种植大户黄阳光,种植芒果150亩,投保100亩,政府补贴3500元,个人负担1500元,他说上了保险感到很踏实;模范村香蕉种植公司康氏阳光公司,1000多亩香蕉全部投保,公司负责人说近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受灾,保费和理赔基本持平,很是管用。初步统计,2013年全县农业保险理赔金额约344万元,占投保金额的65%。

  二、针对农业发展需求和金融薄弱环节,初步探索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困局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一直是金融领域的薄弱环节,也是政府支农服务的短腿。我们认为,田东县在金融改革过程中,正是瞄准了“没人办”、“贷不到”、“办不下去”等制约环节,积极打通制度通道,探索解决金融服务困局之路。

  (一)通过解决机构少、产品缺、无服务的难题,盘活了信贷供给源头。在田东县,传统的农村商业银行虽然仍是农民信贷的主渠道,约占农户贷款规模的80%,但邮储银行、村镇银行,以及资金互助社已成为有效补充,甚至是正在形成竞争之势,对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助农融资担保公司开展的担保贷款中,村镇银行业务量竟然超过农村商业银行,占比达到75%。同时,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推出进一步简化手续的“农贷易”小额信贷产品,在乡镇设立银行网点,部分行政村设立村村通转账电话,有的还安装ATM自助服务终端,特别是充分借助“三农金融服务室”,宣传信贷保险政策,提供业务代办服务,大大拉近了金融与农民之间的距离。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末,通过服务室共向全县15078户农户发放贷款3.99亿元,贷款发放时间由过去的3~7天缩短为1天。

  (二)通过搭建桥梁解决农民想贷贷不到的难题,畅通了信贷交易渠道。针对一般小规模农户资金周转的信贷需求,田东县不断建立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向不同信用等级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的信用贷款。据县金融办初步统计,2012年全县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4.5万户,其中获得贷款农户4.1万户,贷款满足率达到90%以上。在作登乡大板村,全村768户农户,有贷款需求的30多户均获得了3~5万元不等的小额信贷。针对规模经营户或创业农户,尽管其拥有价值比较可观的生物资产、承包耕地等资产,但在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中被算做无效抵押,属于“无产者”,面对发展中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额贷款需求,助农融资担保贷款和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为他们搭建了桥梁。康氏阳光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利用从农民流转的1000多亩耕地经营权作抵押,通过产权交易中心评估担保,获得农村商业银行贷款150万元,有效解决了生产中的流动资金问题。子安村林下养鸡大户黄承彪介绍,2010年他从广东返乡创业,通过助农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获得30万元贷款,加上政府补助等支持,自己仅自筹25万元,就创办了总投资70万元的林下养鸡场,虽然承担7%的年利息和2%的担保贷款费用,但三年内就基本收回了全部投资。

  (三)通过适当财政奖补或建立风险补偿,调动了信贷支农的积极性。为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投放量,2012年田东县在国家财政给予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757万元奖励的基础上,再增加奖励106万元;助农融资担保公司也根据其业务量获得国家有关担保贷款奖励12万元。县财政安排专门资金780万元,建立了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向鸿祥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业银行提供不良贷款补偿15.3万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金融机构发放的5万元以下小额信贷享受免征营业税,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支农担保公司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按3%的优惠税率征收营业税,符合条件支持农业农村的担保机构免征3年营业税,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享受15%企业所得税的优惠,都是鼓励金融支农的重要举措。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末,田东县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3.59亿元,存贷比为1.02,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3.48亿元,比2008年的17.11亿元增加了3.12倍,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农户贷款占到30%以上。

  (四)通过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联动发展,建立了组合式金融支农服务模式。在积极鼓励扩大信贷和农业保险的同时,田东县积极探索“信贷+保险”的“政银保”合作的支农助农惠农新格局,大打金融“组合拳”,既有效降低了信贷风险,也增强了农业的风险保障能力。在康氏阳光公司,每年贷款规模100万~150万元,而且种植的香蕉全部参加农业保险,近年来虽然遭受过一些灾害损失,但经营规模稳步扩大,其中贷款和保险功不可没。

  三、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的大胆尝试,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田东县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多方联动、市场取向、政策扶持、广泛覆盖”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良性互动发展。从调研情况看,当地农村金融改革已取得良好开局,初步构建了县域范围内农村金融服务的制度框架,一些经验值得总结。

  (一)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金融创新应是互为支撑。田东金融改革成效集中体现到一点,就是信贷资金从净流出的“抽水机”现象,转变为净流入的“加油站”效应,这为田东县域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9、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居全区第一,2011年跃居“中国西部百强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高出400多元。在充分肯定金融改革成效的同时,还应看到,由于经济发展底子薄、水平低,金融创新超前与产业发展滞后并存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一定程度影响到金融创新作用的发挥。在与县金融办座谈中了解到,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农业大户、合作社发展比较缓慢,信贷规模还十分有限,从而导致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不足,这正是当地担保信贷规模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下,无疑会加大金融创新单位成本,影响创新动力和后续发展能力。比如,田东助农融资担保公司,虽然信贷规模可以达到3亿元,但目前在保贷款只有6345万元,不得不将一些大额担保贷款投向铝塑板制造、纯净水加工等非农行业。因此,在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培育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特别是培育和释放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金融需求是当务之急。

  (二)利用财政撬动金融支农应是必然且可行之路。在田东县农业金融创新过程中,很多环节都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助农融资担保公司直接实现了财政资金1:10的放大效应;在作登乡大板村,政府通过将计生奖励、扶贫贴息政策与小额信贷捆绑,几乎实现了零利率贷款,极大调动了农民贷款发展林下养鸡的积极性。在农业保险方面,更离不开政府的财政补贴,2013年承保的7个农林保险品种,县财政投入补贴166万元,连同国家与自治区财政补贴,共带动风险保障21361万元。我们认为,一方面随着各级财政增收放缓,以及政府与市场边界的逐步厘清,政府大规模直接投入农业难度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投入需求总量和单体规模都将持续增加。因此,立足加大农业投入,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巨大投资需求,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内在竞争力,必须要大力发挥财政对金融支农的撬动作用。

  (三)坚持市场化运行应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方向。政府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对相关农村金融服务给予适当的奖补,对发生的风险视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是田东县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主要角色。而对产品创新、信贷投放等业务工作,完全由各个金融机构根据市场情况自主选择、自负盈亏,实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政府不搞拉郎配,不下达指令任务。比如在政府组建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面对可能出现的担保风险,县财政出资设立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当债权无法实现时,还规定了不同情况下放贷金融机构应承担比例和风险基金代偿比例。在助农融资担保公司,今年发生了一例贷款规模30万元的代偿案例,按照公司经营规则,该代偿项目涉及的反担保物已委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拍卖变现。

  (四)农业行业部门全面参与应是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农业金融跨金融与农业两个领域,专业性都很强,只有农业和金融两个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实现金融与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田东县根据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需要,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农业部门也是重要的参加单位,按照职责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我们了解到,今年在设计林下养鸡保险品种时,县畜牧局就是政策的主要制定单位;在助农融资担保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农业贷款审查委员会,成员包括相关农业部门的负责人员,对规模30万元以上的农业贷款需要提请委员会审查。

  四、几点建议

  农村金融是当前国家财税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和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些困难和问题也将逐渐暴露出来,需要发扬勇于实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谋求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结合调研和思考,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一)努力提升农业部门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对各级农业部门来说,农业金融尚属新鲜事物,研究深度不够,参与工作不多,政策制定过程中话语权有限。从实践来看,农业金融改革也十分需要农业部门发挥决策参谋作用,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促进政策有效落实。建议农业部进一步强化农业金融研究,组织专门人员开展长期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能够切实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具体化政策措施,并积极推动出台和落实。

  (二)积极寻求财政资金有效撬动金融支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继续争取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金融资本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建议重点从建立或完善农业规模生产信贷担保机制、种养业规模经营贷款贴息,特别是粮食种植大户贷款贴息方面,争取出台专门政策,创新财政支农方式,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农业生产主体竞争力。

  (三)重点下决心解决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金融服务难题。目前看,小规模家庭经营农户的临时性生产周转贷款,通过小额信用贷款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大型的龙头企业一般与银行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具备一定的抵押贷款能力,贷款也比较容易解决。相对来说,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反映“贷款难、贷款贵”最强烈的群体,随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这一矛盾将越来越凸显。建议从其面对的没有抵押物导致贷款难入手,积极探索财政担保、产权抵押担保贷款产品;从其面对的贷款费用高入手,积极研究出台贴息或担保费用补贴等政策。

  (赴田东县调研组)

上一篇 下一篇